我的童年趣事

我出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陝北神木南部的一個小山村,記事時村裡剛通電,吃水要從溝裡挑,道路是汽車過後揚塵大的看不見人的土路,吃的是白菜窩窩頭、小米稀飯,溫飽問題解決了,很少有新衣服穿,過年時縫一兩件衣服,感覺是一種奢侈,那時每家大都有三四個孩子,沒有家庭作業,有點假期作業。生活條件是苦了一點,但是很快樂,生活趣事有很多。

割 草

我家鄉也叫挽草,農村家家戶戶餵養著牛羊,我們姊妹三個負責羊的夏秋季吃草問題。每天下午放學吃完飯,約幾個小夥伴,拿上鐮刀,把繩索和絞絲袋打包背上,為了能割更多的草,我們翻越幾座黃土高原大山,一下午要奔跑幾十里路,那時漫山遍野都是莊稼,荒地很少,只能在耕地外的塄塄畔畔上、未除草的莊稼地裡割草,為割到好草,有時攀爬崎嶇的山崖,甚至受傷。累了,幾個就圍坐下來,開開玩笑;渴了,幾個就飛也似地從山上衝到小河邊,掬一手水猛喝幾口,然後洗洗臉洗洗手,勞累一下子消除了很多,有時幾個坐在一塊玩,比賽丟石子,看誰丟的遠;爬大樹,看誰爬的快;跑一段路,看誰跑的快;立定跳遠,看誰跳的遠;玩一種類似棋類的叫“夾旮旯”的遊戲,看誰先贏;打“花數”看誰打的多……眼看太陽快下山了,草還沒割夠,我們又跑到山上去割草,否則回家要挨父母的訓,哪怕割些不好的草種,也要割夠。有時,會不小心把莊稼地裡的禾苗混淆成次品收割,弄不好主家就找上門來。天色暗下來了,我們才唱著陝北信天游,揹著一下午的收穫回家了。

放 牛

記事時,家裡餵養著一頭黃牛,每到夏季,我都跟著鄰居的大人去村周圍放牛。吃過早飯,牽著牛,跟在大人後面,到了一片廣闊的草地前,續一根很長的牛韁繩,拴在樹上或固定在樁子上,叫“覓牛”。然後我們放牛的可自由活動了,大人去割草,我們小夥伴看護著牛,有時去小溪邊摸幾條魚。午餐,就是自帶的熟食和熱水,有時擠些牛奶,拔些野菜,在野外壘個灶臺,撿些乾柴,來個野炊,最好的野炊是秋季,各種瓜果都熟了,燒土豆,烤玉米,摘野果子,食材豐盛極了,簡直就是“涮火鍋”。大夥吃飽了,牽著牛去小溪邊飲牛。這時我們在帳篷裡打打牌,睡睡覺,牛兒也臥睡。烈日過後,牛兒尋覓著開始吃草,我們收拾農具,一切就緒,我們小夥伴騎著牛、大人牽著牛,扛著工具,唱著信天游,高興的回到家。

遊 泳

我家鄉叫耍水,我家門前有一條溝,溝裡一年四季流水不斷,溝裡有一個大水坑,這就是我們的天然游泳池。每到夏季的晌午,我們小夥伴們就跳進去自由泳,那時沒有人教,就自學成才,當地叫“狗刨式”耍水,什麼蛙泳、自由泳、蝶泳、仰泳,都不懂。最有意思的是打水仗,在水中相互打水到對方身上,像傣族的潑水節一樣,特別豪爽。累了時,在水中抓幾個小蝌蚪(家鄉叫各扭),幸運時摸到幾條小魚,衣服溼了,就涼曬在石頭上,耍完水就穿上,烈日過後,我們才回家。

捉 魚

捉魚,幾個小夥伴在水壩的淺水處或下游,伸手摸魚,有時自制一個簡單的小網。水壩曾經放過魚苗,有時我們能網到二斤左右的魚,那可高興壞了,回家美味一頓,大都是摸幾條小魚,放家裡的水缸裡,養活一段時間,小魚死去了,我們又去捉魚。摸魚可要小心了,有時會遇到蛇,那可嚇壞了,有時小夥伴們很可惡,就把蛇砸死了,現在回想起來,好可怕。

滑 冰

我們小時候叫“打體體”,十冬臘月是滑冰的最佳時期,我們用粗鐵絲和木板自制滑冰車和滑冰鞋,有時大人跟我們一塊製作,這就精美了。門前這條溝,長約一千米,冬季結冰後,冰的厚度會越來越厚,而且順水形成小坡度,在上游毫不用力就滑到下面了,往上滑時比較吃力,有時推著滑,用繩子拉著滑。初學滑冰者,坐在冰車上老是打轉,連方向都控制不了;更為可笑的是有的滑著滑著冰車前面跑了,人坐在冰上了,甚至會摔個四面朝天;還有的滑時,不會躲滑到一塊,撞上了。有很多孩子沒有冰車,就獨自用腳在冰上滑來滑去;或兩人合作,一人蹲下,另一個在前面拉著他的手向前滑,很像拉縴的樣子;或在溝附近找一塊光滑的石板,一人坐在上面,另一人在後面推著滑;或很多人手拉手,在冰上做遊戲,有時一個人滑到了,許多人跟著滑到,尖叫聲、歡呼聲迴盪在小溝上空。有時冰上出現一層水,這就糟糕了,回家時鞋和衣服都溼透了,父母指責的同時,放在火爐旁涼烤。天氣特別冷時手腳和耳朵被凍,但其樂無窮。

趕 集

離我們中梁村地土相連約五里路的菜園溝村,逢三、逢八趕集,正月十九、九月十九、三月、六月趕會唱戲,這也是我們家鄉的“小香港”,物品繁華,人流擁擠,更多的是農用物資、牲畜交易。小時經常跟著父母去趕集,去了最盼著的是,父母給買個鹼餅子或芝麻餅、麻花、冰棍之類的小吃,吃了後,去戲場看看聽不懂的晉劇,就高興極了。有時約幾個小夥伴一塊去趕集,有一個夥伴拿點小錢 ,我們就有盼頭了,去了集市能買點小吃,這是最大的幸運,回家的路上,我們就蹦蹦跳跳,幫他割草,算一種補償吧。還有就是趕集時,最盼遇到舅舅之類的近親戚,能給我買點吃的。

看電影

每當聽到放電影的聲音,我們會高興的跳起來。催大人們早點做晚飯,生怕誤了電影。拿上凳子,早點來到村學校操場,找一個最佳位置坐下,大人們大都站著看電影。最幸運的是放電影的時候,村裡來了一支安徽的雜技團,那可高興極了,可以看到中國功夫、魔術、耍猴子等表演,相當於現在的聯歡晚會。我們小夥伴們是跑來跑去,老想往前面衝,想看到最直觀的表演。回家的晚上,大家打著手電,議論著電影的故事情節。一部電影,足夠我們談論一兩個月了,尤其是武打電影,是我們最佳的模仿動作。

玩 具

那時,我們小夥伴的遊戲是跳繩、踢毽子、打沙包、滾鐵環、套野鳥、抓子、打紙寶、跳間間、彈杏核、盪鞦韆、老鷹抓小雞、捉迷藏、彈弓、打慢牛、老虎抓小雞、掏槽槽、鉛黃錢、打石牌、翻手、打手背、摔跤等等。這些遊戲的玩具都是自己加工製作的。跳繩用的是農活用的尼龍繩,跳繩有正跳、反跳、單腳跳、雙人跳等多種跳法。毽子的製作是把兩個銅錢用布縫製在一起,然後取一寸多的管狀雞翎縫在銅錢中間,最後插上漂亮的公雞毛。一個好毽子的選材和製作是很考究的,一般都是大人制作。毽子冬天玩最好,穿著媽媽做的千層底布鞋踢毽子最爽。用腿和腳的不同部位踢,左腳、右腳、反踢、單個踢、多個人踢,花樣很多。滾鐵環是一種簡單的遊戲,鐵環大都來自農具,環鉤是大人用硬鐵絲製作的。滾鐵環大都在寬闊的硬地上進行。套野鳥,是一種不文明的做法,在野鳥經常去的地方,設置一個用細繩子造型的一寸大小的圈子,裡面放些五穀雜糧,等待野鳥進去。抓子,我們用羊骨頭或鵝卵石、破瓷片磨製後等一些小東西爪子,玩爪子經常把小指磨破,甚至長成繭子。打紙寶,是用紙疊成正方體元寶狀,然後把一個紙寶放在地上,用另一個紙寶摔打在地上,使地上的紙寶翻轉為贏。打慢牛,就是現在小孩玩的陀螺,那時,我們用一塊硬木削成錐形,在錐尖處嵌入滾珠,用鞭子在硬地上抽打,使其旋轉,有時用顏色筆給這個慢牛塗幾圈不同的顏色,打起來更好看,冬天放在冰攤上打,省力轉的快,玩的刺激。掏槽槽就是把一根線的兩頭連結,一人兩手把線分開成兩條直線,另一位在兩條並行線上掏出各種花樣,解開各種難結。這種活動老少皆宜。

童年的趣事太多了,三天三夜也講不玩,在這隻做一個簡單的回憶,如春節幫大人趕牛送糞、夏季跳水澆菜、秋季打棗摘酸棗、冬季摳玉米餵豬等這些體力活動,還有看父親抽水煙的樣子,聽媽媽講那“半升麻子倒江山”的民間故事以及教我“三搗油葫蘆”的算法,跟弟弟一塊餵養他的寵物,小狗狗、小兔兔、花鴿子,現在想起來都充滿無限樂趣。童年的生活是一種迴歸自然、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與今天的小孩生活是截然不同的,我的童年生活令人回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