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歷史演變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歷史演變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以年為單位的一組節氣總稱。是我們華夏祖先,歷經數千年的實踐探索,總結髮明的寶貴科學文化遺產。是反映大自然的時令、氣候和物候變化規律,掌握農業生產季節的工具和依據。能否用二十四節氣指導發展農業生產等活動,直接關糸到千家萬戶衣食住行的優劣。是先輩們通過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結晶。

二十四節氣歷史演變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因為在歷史上中原地區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農業等活動的中心。二十四節氣就是以中原地區的氣候、物侯為依據建立起來的。那麼,二十四節氣起源於何時?又是怎樣演變形成的呢?主要有以下這麼幾個階段。

二十四節氣歷史演變的由來


在商後期的殷朝(約公元前1200年)時期,有一篇名叫“四方風″的甲骨文,就反映了春分與秋分,夏至與冬至以及四季的變化。這標誌著,在該時期"二分二至″的節氣體糸,已經初步形成。

二十四節氣歷史演變的由來


春秋戰國時期,是二十四節氣,改進完善到基本定型的重要階段。這時我國人民已會用土圭,即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中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並以此來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四個節氣。即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之間的關聯,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等份起了個切合實際的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在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在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的名字,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部分,標示出季節轉換,清楚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二十四節氣歷史演變的由來


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當時,人們根據每個節氣的變化,開展農、林、牧、漁等活動。很多漢代畫像石上的畫面。有飛鳥、動物、樹木、莊稼和大自然中的一些物像,都是人們判斷節氣的重要物候。到了西漢,在《淮南子.天文訓》中,始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它是以北斗星斗柄的方位定節氣。《淮南子》一書中對節氣的記載同現在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完全一致。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唐都等人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歷史演變的由來


在給二十四節氣起名方面,是按照一年內日月運行、氣候物侯、天氣冷熱變化等,找到了各自恰如其時的稱呼。二十四節氣中,反映日照長短的有: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反映溫度的有:小署、大署、處署、霜降、小寒、大寒;反映溫、溼度的有:白露、寒露。其餘則是反映自然物侯和農業物侯的。總之,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

二十四節氣歷史演變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誕生後,為了用運到農事活動中,自古以來就有報節氣的風俗,如西安鼓樓就有二十四節氣鼓。西安鼓鐘樓位於西安市中心。鼓樓與鐘樓東西對峙。鼓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十三年(1380年)。鐘樓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和清乾隆(1740年),先後兩次重修。現在的西安鼓樓,是歷史存留下來的,在全國最大的鼓樓。樓外簷及平座都裝飾有青綠彩繪斗拱,使樓的整個建築層次分明,渾雄博大。鼓樓裡最具有歷史感的東西,就是流存千年的二十四節氣鼓,已成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二十四節氣的藝術典範。這二十四面威風凜凜,震撼世人的大鼓,讓人感慨讚歎。在二十四個大鼓的鼓面上,用漂亮的字體撰寫出的名字,一一對應著二十四節氣。每當大鼓被擂響時,巨大的音量,輻射四方,聲傳百里,非常有特色。現在,鼓樓已成為西安熱門的旅遊景點。

二十四節氣歷史演變的由來


而我們現在獲取二十四節氣的方式與古代大不相同,採用了掛曆、檯曆、日曆牌、電子萬年曆以及手機、電腦等多種多樣,簡便易行的方法得到二十四節氣的訊息,以此來指導我們日常的農業生產,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並給家庭和個人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二十四節氣歷史演變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的推算方法有平氣和定氣兩種。在我國古代平氣也稱為"恆氣″,是指把一週年,按時間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定出二十四節氣。從立春開始,每過15.22日就交一個新的節氣,這樣定節氣的方法稱為平氣。實際上,太陽的週年運動是不等速的,在各個平氣之間,太陽在黃道上走的度數並不相同。隋代的天文學家劉焯,已知平氣不合理,曾提出推算定氣的方法,即按太陽走過相同的黃經變數經歷的時間間隔來確定節氣的具體長度,但在民間的歷書上一直未被採用。直到明未,清順治(1645年)制定的《時憲曆》正式頒發,才改用定氣注歷,一直沿用至今。

二十四節氣歷史演變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對人類的巨大貢獻。2016年11月30日,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正式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遺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