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變老

(一)他的童年

1938年臘月,他出生了,當時家裡條件不好,住在從地主那租來的茅草屋裡,寒冬被新生的兒子打破,頭胎是個兒子給整個大家庭帶來了久別的喜悅。因為他母親婚後一直沒有懷孕,備受家人指責,多虧他的出生,讓他母親有了些許安慰。可是整個大家庭誰都沒有想到他會是父母的獨子,因為他母親身體一直不好,生了他之後就再也沒有能力懷孕,全家都慶幸獨子是兒子,可以繼承香火。

雖然當代流行獨生子女,可在那個年代,只有一個孩子,如果是女兒的話對一個家庭來說就是家門不幸,甚至是恥辱。所以這個兒子對整個家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家中唯一的獨子備受呵護,即使在那個條件艱苦的年代,他也是享受到了當代獨生子女的幸福。家裡所有的長輩都寵著他,家裡有好吃的也給他,可以說集千萬寵愛於一身。

村裡有一條彎彎的小河直通長江,河的兩邊則種滿了不同種類的果樹,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水果可以吃。夏季他和小夥伴們在清澈的小河裡嬉戲玩耍和摸魚;冬季他和小夥伴們在枯萎的果樹下“野炊”,物資匱乏的年代,紅薯都難得吃上,不知道當年他們野炊吃的是什麼?

他家租的茅草屋在村裡的學堂附近,可以說他是聽著讀書聲長大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因此而字寫的特別好,在村裡無人能與他匹敵。受他外公和父親的影響,他7歲開始進學堂(私塾)學習四書和三字經,在學堂(私塾)唸了四五年。解放後繼續讀了兩三年,但學的是新知識,一直讀到十四五歲,因為家裡太窮,無法支撐他繼續學習,便在家種地。學費從最開始的5升米到後來的一斗麥子,再到解放後是幾角錢。在那個年代,因為學費比較貴,所以很多人並沒有學習的機會。雖然平時要進學堂學習,但是他在家也要放牛、打豬草、餵豬等,日子還是很苦的。

由於他從小接觸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四書五經,於是他認為學習四書是為了燒香和祭祖時寫“人情福祉”,於是他成為了村裡為數不多能夠寫“老福祉”的人(“老福祉”在葬禮中起著重要作用,不能缺失),直到現在總會有人找他寫“老福祉”。雖然他在建國後也學了一段時間的新知識,但只是所學的僅是皮毛,而且遠遠不夠,這也為後來他重大的人生抉擇埋下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