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鱖魚營養需求、養殖技術及疾病防控研究現狀

鱖魚(Siniperca chuatsi)屬鱸形目、真鱸科、鱖屬,又稱桂花魚、鱖花魚等,是一種特產於我國的肉食性底棲兇猛魚類,廣泛分佈於我國江河湖泊,但主要是集中在長江中下游水域。

由於鱖魚終生攝食活餌,因此養殖難度較大,隨之而來的也產生了可觀的經濟價值。在當前我國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與水資源大環境背景下,科學化、高密度和健康的人工養殖是大勢所趨。

目前,鱖魚營養需求、人工飼料生產、養殖模式和疾病防治等方面已經有部分研究。本文綜述了當前鱖魚的營養需求、養殖管理和主要疾病與防控方面的研究進展,為我國鱖魚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一些依據。

一、營養需求


維持動物正常生理、生活、生長,對食物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及能量值的需要量(適宜量)被稱為營養需要量。它是配製人工飼料或天然食物的養殖物質基礎,是配制飼料的理論依據。鱖魚因為人工飼料突破與運用偏晚,目前對其營養需求主要集中在蛋白質和脂肪需求。

蛋白質是魚類最重要的營養素之一,也是配合飼料生產首要考慮的因素。吳遵霖等以美國白魚粉為主要的蛋白源製作配合飼料,飼餵幼鱖(12.00g),相關生長試驗結果表明其適宜蛋白含量應在45.00-47.00%。王貴英等通過設計6個不同蛋白質水平:32.61%、38.10%、43.55%、48.95%、53.64%、56.30%對鱖魚(65.00g)進行41d的生長實驗,結果表明鱖魚配合飼料的最適蛋白質含量為44.27~48.41%。梁旭方等以進口白魚粉為蛋白源,在水庫網箱與水泥池飼料養殖幼/成鱖魚(54.91/378.08g),試驗結果表明當投餵率為5.00%時,幼鱖飼料適宜蛋白質含量為53.50%;在投餵率3.00%時,成鱖飼料適宜蛋白質含量為47.00%。

脂肪除了提供魚類生長所必需的脂肪酸外,還是魚類的重要能量物質,同時也是脂溶性維生素(A、D、E等)的溶解介質。由於肉食性魚類利用碳水化合物的能力較低,因此脂肪也是肉食性魚類的主要能源。王貴英等通過添加混合油(豆油∶魚油為2∶1)配製5種不同脂肪含量的飼料,以測定脂肪水平對鱖魚(61.00g)生長的影響。結果顯示,飼料脂肪水平在7%~12%時鱖魚生長和蛋白質效率顯著升高。梁旭方等以雞腸脂肪、魚肝油為主要脂肪源的人工飼料在水庫網箱與水泥池飼料養殖幼/成鱖魚(54.91/378.08g),試驗結果表明當投餵率為5.00%時,幼鱖飼料適宜脂肪含量為6.00%;在投餵率3.00%時,成鱖飼料適宜脂肪含量為12.00%。

總的來說鱖魚對不同原料的蛋白質與脂肪消化能力不同,不同的原料可能會引起鱖魚飼料配方中蛋白質和脂肪含量的變化。因此,滿足鱖魚基本生理需求的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需要進一步研究。

二、養殖方式及養殖技術要點


(一)傳統池塘餌料魚投餵養殖


1、池塘條件

水源充足、清新,底泥少或無,池塘面積1-10畝,以2-5畝為宜,水深2米左右,排灌增氧設備齊全。

2、餌料魚培育

(1)池塘清整消毒,清出池底淤泥。池底淤泥深度不超過15cm,曝曬池底,放養餌料魚水花前10-15天,放水6-8cm,畝用生石灰150kg左右,化漿全池潑灑。第二天用耙子翻動一遍。清塘三天後加水60cm,且每畝水面放腐熟的肥料150kg左右,以培育輪蟲、枝角類等浮游動物;

(2)餌料魚品種可選擇鯽、鱅、草魚,廣東鯪魚則更為理想;

(3)餌料魚養殖根據適口性、經濟性原則,魴為餌料魚,有條件引進鯪魚水花或夏花進行餌料魚的培育工作。利用鱖魚池放養前的空閒期培養前期餌料魚,可自繁鯽魚苗或在鱖魚放養前10-20天投放家魚苗,畝放養量40-60萬尾,其飼養方法宜用豆漿或其它飼料,不宜過多施肥。中後期餌料魚則須專池飼養,其面積是鱖魚池的2.0-3.5倍,宜採用多池高密度飼養,分次起捕,逐步拉稀的方法,以保證餌料魚與鱖魚同步生長,餌料魚適口長度控制在鱖魚身長的1/2-1/3之間,最長不超過鱖魚身長的3/5;

3、鱖魚種的放養

放養時間宜早不宜遲,一般不超過6月上旬,放養規格要求3cm以上,畝放養量600-1200尾。具體根據魚種大小和餌料魚供應狀況靈活掌握。如利用專池或網箱將鱖魚夏花強化培育至6cm以上再放養,則成活率會更高。

4、餌料魚的投餵

養成階段採用間隔投餌料魚的方法,前期和後期每隔10-15天投餵1次,中間每隔7-10天投餵1次,每次每畝投餵50kg左右,掌握原則是保持鱖魚與餌料魚的數量比為1:5-10,餌料魚過少,影響鱖魚攝食和生長,過密易造成缺氧浮頭引起鱖魚死亡。

5、水質管理

鱖魚喜清新水質,耐低氧能力較差。主養塘池水以微鹼性(pH值7-8.5之間),透明度30-40cm為宜。7-8月份高溫季節每5天加水1次,緩緩注入清新無汙染水,每次注水量以池塘水量的10%-20%為宜,若能保持微流水狀態則更好。6-9月期間每隔半月潑灑生石灰一次,一般每畝25kg左右,起到改良水質預防疾病的作用。並配置增氧機,根據天氣變化靈活掌握增氧機開機時間及次數,天氣悶熱有雷陣雨的傍晚應加強值班,勤巡塘,發現鱖魚有吐出餌料魚現象,則及時開機增氧及時加註新水,保持水體有充足的氧氣,防止鱖魚浮頭死亡。

(二)網箱餌料魚投餵養殖


1、網箱的設置

網箱材料通常為0.25/2×3的乙綸線,網目1-2cm以餌料魚入箱後不逃為原則,規格長1-4米×寬1米×深2米。入水深度1.5米,露出水面部分30-50cm,在風浪大的敞水區宜為封閉型,在風浪小的水域宜為敞口型。設置方式為擔架浮動式或框架浮動式,應有足夠的備用箱以備洗箱時輪換。

2、魚種放養

(1)放養規格8cm以上;

(2)放養時間冬、春或盛夏均可;

(3)放養密度30-50/m2,鱖魚入箱時以食鹽或福爾馬林消毒。

3、餌料魚的來源及飼料魚投放方式

以天然捕撈的小雜魚為最佳,也可在肥水區設置不投餌式網箱養殖鰱鱅魚種,或以池塘專門培育家魚種。

投料方式以間隔投餵餌料,投餵量和間隔期根據水溫和鱖魚攝食強度而定,一般6-9月每隔3-7天投放一次,餌料魚數量保持在鱖魚量的5-6倍。如需推遲鱖魚上市時間或控制鱖魚上市可拉長投餌間隔時間,減少投餵量。

4、日常管理

(1)經常巡箱:檢查網箱是否破損,逃魚;

(2)定期洗箱換箱:一般每隔7天,清洗網箱1次,清除附在網箱上的青苔、水草和其他雜物,30 天更換網箱1次;

(3)適時投餵:一般在每天上午9點投餵;

(4)魚病防治:網箱養鱖、病害不多,但重在預防。平時網箱內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掛袋,或漂白粉掛簍。餌料魚入箱前用40g/L食鹽水浸泡10分鐘;

(5)做好防洪防風和防逃防盜工作。

(三)工廠化條件下人工飼料養殖幼鱖


1、馴化苗種的養殖池要求

鱖魚對水質要求嚴格、對溶氧要求高,建議採用循環水養殖系統來培育鱖魚苗並馴食人工飼料,2個養殖池共用一個過濾系統,包括集汙區、生物處理區、殺菌區和溫度調節區。

集汙區能將水中的固體懸浮物截留,定期排出系統外的汙水處理池;生物處理區放置高比表面積的濾料,濾料表面形成生物膜,分解溶解於水中的有機物;殺菌區採用紫外燈殺滅水中的有害菌及藻類;溫度調節區調節所需的溫度;經處理好的水由回水管返回養殖池,循環使用,可以節省用水,也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

2、苗種的選擇

按照養殖需求,在品種方面建議最好選擇生長速度最快的翹嘴鱖,同時要選擇種質優良、體質健壯無傷病的苗種。在規格方面,選擇全長3-5釐米規格的苗種,更大規格的苗種馴食效果會好點,但成本也相應較高。

苗種放養密度以400-500尾/立方米較為適宜,投放苗種以後先投餵活餌料魚1-2天,然後再投餵新鮮已經死掉的餌料魚,再慢慢轉投人工配合飼料。

3、飼料選擇

選擇高蛋白的人工配合飼料,粗蛋白在48%以上。現在市面上的鱖魚飼料主要有粉料和緩沉型膨化料兩種,粉料需要用飼料機做成軟顆粒再投餵,緩沉型膨化飼料需要用水泡軟後投餵。

4、苗種馴化

苗種從3釐米開始馴化,當水溫為25-26℃時,每立方米水體放苗600-800尾,經過15天馴養,完全攝食人工飼料,魚苗達到7-8公分(10克左右);當水溫為28-29 ℃時,每立方米水體放苗300-400尾,經過30天馴養,完全攝食人工飼料,魚苗達到12-13公分(30克左右)。

(四)工廠化條件下人工飼料養殖商品鱖


工廠化商品鱖的養殖條件同幼鱖一樣,但在整個馴養過程中,飼養管理要非常細心,包括投餵飼料、水質管理、病害防控等都要做得細緻。

1、飼料投餵

放養全長10釐米以上經馴食人工飼料的鱖魚種,可以獲得比較理想的養殖效果。使用配合飼料的日投餌率為魚體重的2%-5%,每天投餵2次;注意天氣變化靈活調整投飼量,避免魚體不適和浪費飼料。

馴料時最好先用乾性粉狀飼料,將粉料用麵條機或絞肉機加工成軟顆粒飼料,根據魚體大小調整飼料粒徑,每斤幹飼料加水0.33斤(水分含量33%),攪拌均勻後放進麵條機或絞肉機擠壓成麵條狀,再切成相應長度。

在魚苗完全攝食人工飼料後,可以繼續使用粉料養成商品規格,也可以改用緩沉型膨化飼料,先用30%的水將飼料泡軟,然後再投餵。投餵速度需十分緩慢,先用極少量飼料引誘魚集中攝食,再慢慢向魚群投餵飼料,每池魚的投餵時間,不少於40分鐘。當魚群完全散開後,停止投餵。

2、水質管理

每天需檢測水溫、pH值、溶氧、氨氮、亞硝酸鹽等水質指標。同時根據水質狀況,最好接種益生菌,以消耗養殖水體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形成健康的養殖環境。調節pH值在7.0-8.0,控制氨氮小於0.3毫克/升,亞硝酸鹽一般在鱖魚池幾乎沒有。每天定期排汙和衝注新水,保持水質清新。

三、常見疾病及其防控


鱖魚疾病以防為主,重點做好餌料魚和水體的消毒工作。餌料魚投放前用3%的食鹽水消毒,防止帶蟲、帶菌入池,7-9月是鱖魚發病旺季,一定要注意提前預防,人工飼料投餵能較大程度降低病菌帶入池塘的風險。

工廠化養殖水體容易出現寄生蟲,需每天對寄生蟲進行監測,發現後要及時處理。這兩年虹彩病毒對鱖魚危害也很大,發病溫度在25℃左右。工廠化養殖具有可以控制水溫的優點,通過調節溫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和控制虹彩病毒的發生。

(一)病毒病


長期以來,鱖魚病毒病都是鱖魚產業的第一大“殺手”,高攜帶率和高爆發率讓不少鱖魚在養殖過程中夭折或大量死亡,給養殖戶和產業帶來了重大損失。

鱖魚病毒病目前發現的共有四種:即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ISKNV),鱖蛙虹彩病毒(MRV),鱖彈狀病毒(SCRV)和病毒性神經壞死病毒(VNNV)。鱖魚養殖戶習慣上把鱖魚病毒病統稱為“虹彩病毒”。事實上,ISKNV和MRV是α-虹彩病毒亞科的兩個不同成員,是名副其實的虹彩病毒,當然ISKNV和MRV也是目前養殖鱖病毒病的主流病原。

目前鱖魚產業最為常見、危害最大的是第一種: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ISKNV)。在這四種病毒中,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ISKNV)最為常見,臨床一般表現為呼吸困難、鰓白、肝白,脾臟腫大壞死,發病率死亡率高達90%,基本會全軍覆沒。

鱖蛙虹彩病毒(MRV)則病程持續期長至2-4月不等,急性感染也可見死亡高峰,通常呈緩慢但持續死亡狀態,死魚身體偏瘦多有畸形,似乎是絕食狀態下能量衰竭死亡,總體死亡率20-60%不等,但持續期長又採食能力不足,鱖魚整體生長十分緩慢。

總體來說,ISKNV與MRV是屬於虹彩病毒科的兩個不同病毒屬,ISKNV致死性強,發病急,死亡時間集中,是導致鱖魚清塘的主流病原;MRV致死性不強,但存在長期持續感染現象。SCRV在春季低溫培苗期比較多,高溫期基本自動消失,商品魚養殖階段則非常少見。

從危害程度來講,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ISKNV)>鱖蛙虹彩病毒(MRV)>>鱖彈狀病毒(SCRV)。目前病毒病發病原因和條件較為複雜,沒有研究表明攜帶虹彩病毒的鱖魚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病,目前還未有統一有效的防控方案。但根據部分治療成功的案例總結如下:

(1)首先改善水質問題,要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如三大指標超就要先調控,如正常也要例行解毒和改底;

(2)用中藥去護肝益腎,因為魚類的腎不同人,是生血器官,虹彩病毒就是一種敗血症:鰓白肝白,內臟失血形成腹水,所以要補腎;

(3)治療初期要禁餵魚仔,直至一個療程下來如果沒漫遊魚和死魚時,則可小喂一餐,選擇餌料魚偏小為上,約一餐過後都沒死魚可喂兩餐,沒死基本可以餵魚仔了。如一個療程下來漫遊魚和死魚減少了,則進行第二療程。如一個療程死魚和漫遊魚不減或有增,則停止治療,建議止損;

(4)增加病魚免疫力,通常用上一些能產生自身吞噬病毒細菌的細胞,增加免疫力;

(5)防止應激;

(6)不要潑帶刺激的藥物和抗生素。

(二)細菌及真菌性疾病


1、細菌性爛鰓病

病原:由柱狀嗜纖維菌引起,帶菌魚以及被汙染的水和塘泥是主要傳染源。

症狀:病魚鰓上黏液增多,鰓絲腫脹,部分鰓絲有小出血點。病情嚴重時,鰓絲上附有汙泥,形成明顯的泥沙鑲邊區。鰓絲末端軟骨外露,鰓蓋內表皮也伴有充血發炎的現象,在通常情況下,鰓盞內表皮充血發炎,中間部位“開天窗”。

流行及危害:每年4月底至11月初是該病的流行時期,在15~30℃水溫範圍內,水溫越高越容易暴發流行,患病魚死亡的時間也就越短。從魚種至成魚階段均可受到該病的危害,患病後的鱖死亡率高達90%以上。診斷:用肉眼觀察,如果發現其鰓絲腫脹,黏液增多並附有汙泥,鰓絲末端腐爛缺損,軟骨外露,即可初步診斷為細菌性爛鰓病。用顯微鏡檢查,可以取少量病變處鰓絲放在載玻片上,加上2~3滴無菌水,蓋上蓋玻片,在顯微鏡下可見大量細長、滑行的桿菌,其邊緣部分有菌體聚集成柱狀,即可診斷為細菌爛鰓病。

預防措施:(1)魚種在下塘前用10mg/L漂白粉,或用15~20mg/L高錳酸鉀水溶液,浸泡魚體15~30分鐘;(2)加強飼養管理,保持優良水質,增強魚體抵抗力;(3)在發病季節,每月全池潑灑生石灰1~2次,其用量視飼養水的pH值而定;

治療方法:(1)含30%有效氯的漂白粉全池潑灑,使池水中藥物終濃度達到1~1.2mg/L;(2)含有效氯85%的三氯異氰尿酸全池潑灑,使池水中藥物濃度達到0.4~0.5mg/L;(3)用五倍子潑灑,使其濃度達到2~4mg/L。

2、細菌性敗血症

病原:由嗜水氣單胞菌所引起,直接接觸傳播。

症狀:患病早期病魚的上、下頜、口腔、鰓蓋、眼眶周圍、鰭條基部及魚體兩側輕度充血,部分病魚胃內還有少量食物。當病情嚴重時,病魚體表各部分呈現嚴重充血、眼球突出、肛門紅腫、腹部膨大,解剖後可見腹腔內紅色渾濁或淡黃色透明腹水,胃內無食物,部分病魚的腸道充有氣體。鰓、肝、腎的顏色均較淡,呈花斑狀。肝臟、脾臟腎臟腫大,脾呈紫黑色,膽囊腫大。病魚嚴重時厭食或不吃食,靜止不動或發生陣發性亂遊、亂竄。

流行及危害:3月中旬到11月底,是細菌性敗血症流行的時期,尤其是水溫在25℃左右時,是該病發生的高峰時期。該病在精養池塘發病率高,嚴重時,死亡率達90%以上。

預防措施:(1)魚種下池前用15~20mg/L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0~20分鐘;(2)流行季節,用生石灰濃度為25-30mg/L化漿全池潑灑,每半個月一次。

治療方法:(1)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全池潑灑,使池水中的藥物濃度達1~1.2mg/L;(2)含有效氯85%的三氯異氰尿酸全池潑灑,使水中藥物濃度達到0.4~0.5mg/L;(3)每千克魚每天用氟苯尼考5-15mg製成藥餌投餵,每天一次,連續用3-5天。

3、白皮病

病原:病原菌主要是柱狀屈橈桿菌,曾稱為魚害粘球菌。由於魚體受各種機械性損傷後病原菌侵入引起。

症狀:發病初期,病魚背鰭基部或尾柄出現白點,隨著病情發展,迅速擴展蔓延,背鰭及臀鰭間的體表及尾鰭處都呈白色。嚴重的病魚尾鰭爛掉或殘缺不全,病魚頭部向下,尾部向上,倒懸水中,時而作掙扎狀遊動,直至死亡。由於操作不鎮或車輪蟲等原生動物寄生而侵傷魚體,病原菌乘機而入引起發病。

流行及危害:主要危害魚苗魚種,6~8月為流行季節。病程為2~3天,死亡率可達30%左右。診斷:根據病魚背鰭基部以後的體表發白,檢查有機械性損傷因素,鏡檢有大量的桿菌存在。鰭條、皮膚無充血和發紅現象。

防治方法:(1)用10mg/L濃度的漂白粉浸洗,隔天浸洗1次,3次見效;(2)用10mg/L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藥浴15~30分鐘;(3)全池遍灑漂白精(含有效氯60%),使池水成0.5~0.6mg/L;(4)用濃度為12.5mg/L的金黴素溶液浸浴病魚30分鐘;(5)每千克魚每天用氟苯尼考5-15mg,拌飼投餵,每天一次,連續3-5d。

4、水黴病

病原:病原體為水黴,以遊動孢子傳播。症狀:初期感染,肉眼難以看到症狀,隨著菌絲在傷口處繁殖,肉眼可見白色或黃色棉絮狀菌絲,感染了水黴菌的魚卵,其卵膜外部生著菌絲,呈毛絨狀。感染了水黴病的病魚,肉眼可見病魚的體表和背鰭硬刺頂端有白色絮狀物。由於黴菌能夠分泌大量蛋白質分解酶,機體受刺激後分泌大量黏液,病魚開始焦躁不安,遊動遲緩,食慾減退,最後消瘦而死。

流行情況:國內主要流行水黴和綿黴,其適宜的繁殖溫度為13-18℃。對水產動物的種類沒有選擇性,一般越冬期間、春末夏初季節易發病。

診斷:肉眼可見創傷處附有黃色、白色棉絮狀絲狀體;取病灶處組織製作封片發現大量菌絲,即能確診。

防治方法:(1)保持良好水質,全池遍灑食鹽及小蘇打(碳酸氫鈉)混合劑(1:1),使池水成8mg/L的濃度;(2)亞甲基藍1.5~2.0mg/L浸泡,每日1次,連續2~3次,換水1/2以上;(3)水黴淨0.3~0.5mg/L,每日1次,連續2~3次,每日換水1/3左右;

(三)寄生蟲病


1、車輪蟲病

病原:由車輪蟲寄生而引起。車輪蟲離開魚體後可以生活1~2天,通過直接接觸魚體而傳染。水、水生生物和漁用工具均可能成為該蟲體的傳播媒介。

症狀:少量車輪蟲寄生在規格較大的魚體上時,沒有明顯的症狀。若是寄生在魚苗或者魚種上,就會引起魚體遊動緩慢,呼吸困難而死。車輪蟲在魚體體表和鰓部不斷移動,造成寄生處上皮細胞受損,使身體的部分甚至全部變成灰白色,有時還可能使受感染魚出現白頭白嘴症狀。嚴重時病魚體色發黑,失去光澤,攝食不良,離群獨遊,遊動緩慢,有的又成群圍繞池邊狂遊,呈跑馬狀。有時又成流行的高峰季節是4-8月,水溫18-28℃。

診斷:對鰓組織製作封片,發現大量車輪蟲,即能確診。

防治方法:(1)以前防治車輪蟲主要是使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使池水中的藥物濃度達到0.7mg/L,但是鱖魚對硫酸銅敏感,常常造成魚死而蟲不死的局面;(2)在養殖的過程中,可以定期使用氧化型底改促進池塘底部有機質的氧化分解。定期使用天然無藥殘驅蟲劑進行有效的防止,可以大大減少車輪蟲病的發生。

2、小瓜蟲病(白點病)

病原:病原體為多子小瓜蟲的幼蟲感染。

症狀:首先表現為不攝食,體表尤其背部以及鰓部形成大量小白點,進而分泌大量粘液而形成囊泡。蟲體寄生在鰓上,引起鰓表粘液大量增生、脫落,繼而受細菌感染而發生爛鰓。

流行及危害:水溫25℃以下,發病率較高,水溫27℃以上發病較少,該病是魚種階段的危害較嚴重的疾病之一。

防治方法:(1)一般用福爾馬林,濃度15~25mg/L,隔天再潑灑一次,共用藥3~4次;或用食鹽2%~3%浸浴;(2)根據調節水溫升高或降低來控制小瓜蟲病發生,保持水質清潔,流行季節水溫保持在26℃以上,保持一週。

3、孢子蟲病

病原:粘孢子蟲。

症狀:病魚體表和鰓皮膚隆起大小不一的白點或泡狀物,內為孢小蟲的胞囊。寄生在鰓部,引進鰓組織充血發炎,影響正常呼吸或導致鰓絲破裂出血。

流行及危害:從春末至秋初較為多見,對魚種危害較大。

防治方法:(1)對魚種進行嚴格檢疫,防止將病原體帶入;(2)晶體敵百蟲(90%以上)全池遍灑,使池水呈0.1mg/L,連用3~5天,可減輕病情;(3)使用滅孢靈0.1mg/L,潑灑治療。

4、指環蟲病

病原:指環蟲寄生引起。

症狀:患病部期症狀不明顯,隨著病情發展,病魚鰓部腫脹,打開鰓蓋,可見鰓上有乳白色蟲體,部分病魚側遊,相應擠擦。

流行及危害:該寄生蟲最適宜繁殖溫度為20~25℃,主要流行春未和夏初。蟲體寄生在鰓部以鰓組織和血細胞為食,導致魚體貧血、消瘦、死亡。

診斷:低倍鏡下發現每個視野有5~10個蟲體,即可診斷為指環蟲。

防治方法:(1)關注鱖魚採食情況:採食慢、閉口、收肚、鰓絲腫漲時應該檢測/特別是1-5兩的鱖魚。(2)池塘水體螺類較多的,更要注意指環蟲的誘發,螺類是蠕蟲類寄生蟲的宿主。防可適當套養青魚,較多的藥先用清螺控螺。(3)發現有指環蟲的塘,檢測指標正常時,可以用降低水位後再用10%甲苯咪唑+驅蟲解毒散抑制或殺滅。(4)完成殺蟲1-2次後,不管蟲殺沒殺死,都不建議再加大用量殺,建議儘量解毒後肥水,水體較肥沃藻類豐富指環蟲也會慢慢被抑制減少。

5、錨頭鰠

病原:錨頭鰠。

症狀:魚種、成魚均易發生。體表發黑因發炎紅腫充血而出現紅斑,或紅腫,引進組織壞死。鰓部發白、腫脹、多黏液、食慾減退。

流行及危害:對魚種危害最為嚴重,5cm左右的鱖魚種,寄生2~3個錨頭鰠就可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由於宿主魚對敵百蟲敏感,難以用敵百蟲殺死,但市面上的殺釘藥相對成熟安全,效果適宜,建議在養殖過程中養成定期殺釘蟲的習慣,週期為15-20d一次,天冷可適當延長時間,科學合理的處理。

(四)常用的化學藥物注意事項


一般在養殖過程中遇到蟲害時,難免會用到化學殺蟲藥,可是若使用不當,極易出現用藥事故,引起大批量死魚。

1、甲苯咪唑溶液

約72h才會有明顯效果,池塘儘量做到5天不換水。鱖魚養殖的幾十年過程中,殺指環蟲和三代蟲效果最好的還是含有“甲苯咪唑”成分的藥物。

2、硫酸銅

不能和生石灰同時使用。當水溫高於30℃,硫酸銅的毒性增加,使用劑量不的超過300g/畝·米,否則可能會造成魚類中毒泛塘,且爛鰓病、鰓黴病不能使用,鱖魚禁用。

3、敵百蟲

水體鹼性高,毒性大,加州鱸、鱖魚等謹慎使用。

4、鹽酸氯苯胍

屬胍類抗球蟲藥,成本高,耐藥性產生快,若拌飼料不均勻會造成魚類中毒死亡。

5、阿苯達挫

為驅腸蟲藥,除用於治療鉤蟲、蛔蟲、鞭蟲、蟯蟲、旋毛蟲等線蟲病外,還可用於治療囊蟲和包蟲病,本產品具有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因此繁殖期內水生動物不宜使用,如果投藥達不到有效給藥劑量,只能驅除部分魚體中的蟲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