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古倉頡墓

古倉頡墓位於商丘市示範區賈寨鎮菜園村東南,示範區民安辦事處李大夫村堌堆坡自然村村西,賈寨鎮倉頡小學東側。在賈寨鎮菜園村與民安辦事處堌堆坡村之間。2013年9月底賈寨鎮劃轉到示範區,2017年8月份虞城縣古王集鄉李大夫村也劃入商丘市示範區管轄。

一、歷代重視

在倉頡墓、祠的大門外路東側,立有商丘市人民政府於2002年立的一座“商丘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倉頡墓”的石碑。倉頡墓、祠佔地6畝,殿脊正中間立有"康熙九年重修"字磚,殿內有一尊長有四隻眼睛的倉頡塑像。大殿為3間,東、西廂房共6間,臺高0.6米。殿門兩旁的明柱木雕裝飾,上刻有"天下文章祖,古今翰墨師"的楹聯。據《虞城縣誌》記載,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倉頡墓前立碑一通,正書"古倉頡墓",後廢。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又重立石碑一通,陰刻"古倉頡墓"四字,後廢。康熙九年(1670年),虞城縣知縣程本節重修倉頡祠大殿3間。

傳說中的古倉頡墓

商丘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


二、造字鼻祖的傳說

相傳在黃帝時期,有一個左史叫倉頡的史官,“始作書契,以代結繩”。擔負著蒐集、記載重大事件的任務,從民間蒐集勞動人民創造的各種字跡,加以整理,使各種字跡規範化、通用化,相互流傳,從而就出現了倉頡造字的傳說。東漢年間,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記載了倉頡造字的傳說。他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傳說中的古倉頡墓

倉頡祠


晉朝衛恆在《四體書勢》中說:“在黃帝造物創制的時候,有叫倉頡和沮誦的,看到鳥爪留下來的痕跡,受到啟發,模仿鳥獸的足跡,刻寫在木頭上,創造了書契刻的符號,用於代替結繩記事的方法,並逐漸滋生髮展,形成文字”。陝西西安半坡村和山東大汶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古陶器,刻畫著類似文字符號,它就是文字的雛形,是古老的意符文字。

傳說中的古倉頡墓

倉頡祠大殿


三、孔子巡遊的傳說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攜弟子巡遊時,途經現在的古倉頡墓的地方,看到一具裸露的顱骨,抱在懷中便跪在地上痛哭,弟子不解,孔子悲痛之餘向弟子解釋,他懷中抱著的顱骨上面有四隻眼孔,認為是造字鼻祖倉頡的顱骨。於是,孔子命弟子挖坑築墓,將倉頡的屍骨重新掩埋。因此,漢代時期,當地百姓為紀念倉頡,在其墓前建祠植樹,目前殿前兩株柏樹,蒼勁挺拔,依然鬱鬱蔥蔥。倉頡兩株古柏是漢柏,即檜柏,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傳說中的古倉頡墓

古倉頡墓


結語


實際上,中國古代文字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了適應人們的勞動、生活需要,通過觀察萬物變化,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在記事符號的基礎上逐步演變而成的。由於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經常記載重大事件,在民間蒐集各種字跡的基礎上加以整理,進行規範、教導人們使用,因此,後來人們把倉頡尊稱為“造字鼻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