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濟公圖說——幼年佛緣

神僧濟公圖說——幼年佛緣

靈隱寺濟公殿第二幅壁畫——幼年佛緣

幼年佛緣

濟公父母平日篤信佛教,樂善好施,因中年得子,心感佛恩,便攜子赴國清寺拜佛。性空長老輕撫其頂,賜名修遠。李修遠幼時不喜玩鬧,好誦佛號,佛緣漸顯。


神僧濟公圖說——幼年佛緣

神僧濟公圖說——幼年佛緣

濟公的祖父是南宋的駙馬爺兼鎮國軍節度使,濟公可謂是名門之後,官宦子弟。濟公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後來居住在天台縣的永寧村,家裡是深宅大院,有錢有勢。李氏夫婦唯一不遂心願的就是年近四十卻無子嗣。他們天天虔誠禮佛,祈盼有朝一日好運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好了卻生兒育女的心願。

有一日,二老照常去國清寺拜佛求願,正拜著,突然羅漢堂內的降龍羅漢尊位突然倒了下來,這一倒可把他兩位嚇壞了。寺院性空長老見此趕緊安慰他們,說這其實是好兆頭,會有好運降臨李茂春家的。夫妻倆聽這麼一說,也就心中釋然了。

這事情說來也就巧了。李茂春夫婦這次拜佛後沒多久,王氏居然發現自己懷孕了,這中年得子的喜事可把二老樂壞了。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王氏終於生了一個兒子,他們給這個孩子取名李修緣,意為修來的緣分。

這件事情在當年可是傳的人盡皆知的,那個時候善男信女人數眾多,大家願意相信李氏夫婦的孩子就是跟拜佛時羅漢像倒下有關。後來李修緣成了道濟和尚,又廣施善行,人們就更加願意相信他就是天上降龍羅漢轉世投胎。這其中有此懷胎的典故,也是後世百姓的美好寄託。

神僧濟公圖說——幼年佛緣

幼年佛緣(局部)

茅屋兩言明佛性 靈光一點逗禪機

——濟公醉菩提全傳詩偈

修緣從小就聰慧過人,最重要的是他還有一顆特別善良的童心。六歲時,李修緣在溪邊遊玩,坐在石頭上,一邊拿著母親洗好的芥菜葉,蘸著溪水亂甩,一邊大喊:杭州著火了,杭州著火了。不幾日,果然杭州傳來消息,街上起了大火,一場雨,把大火滅了。他的叔叔不信,對李修緣說,既然你有這樣的本事,就帶我去杭州吧。李修緣說,可以,你把眼睛閉上,把手伸過來。叔叔照做了,只聽到風聲呼呼,不一會兒就到了杭州。叔叔睜開眼睛,說,你真神奇,我想溜達,買點東西,李修緣說,好的好的。但叔叔著迷了,買了很多東西,賴著不肯回家。說:我是你叔叔,你得聽我的。李修緣說,你到底回不回去?叔叔說,不回去!於是李修緣扭頭不見了。叔叔只好走了一個月迴天臺。叔叔囊中羞澀,吃飯成了問題,不過他要吃飯的時候,衣袋裡會冒出三個銅板,不多不少,只夠填飽肚子。這是民間流傳的濟公故事,不見經傳。

父親李茂春曉得兒子修緣,有些根器,遂加意撫養。到了八歲,請了個老師,同妻舅王安世的兒子王全,兩個同在家中讀書。修緣讀得高興,便聲也不住,從早晨直讀到晚;有時懶讀便口也不開,終日只得默坐瞪著眼睛只管想,想得快活,仰面向天哈哈大笑。有人問他,卻是遮遮掩掩的不說。到了十二歲,無書不讀,文理精通,吟詩作賦,無般不會矣。

神僧濟公圖說——幼年佛緣

幼年佛緣(局部)

這一日,時值清明,老師應例該休假回家。贊善設席款待,又備了一些禮物,命修緣與表兄王全,帶了從人,送老師回家。二人送了老師到家後,轉身回來,打從一個寺前經過,修緣問從人道:“這是何寺?”從人回道:“這是台州府有名的祗園寺。”王全聽了便道:“祗園寺原來就在此處,聞名已久,今日無心遇著,我與賢弟何不進去一遊?”修緣道:“表兄所言正合我意。”

二人遂攜手而入,先到大殿上瞻仰了佛像,隨即遍繞回廊觀玩景緻,信步走到方丈室來。


神僧濟公圖說——幼年佛緣

幼年佛緣(局部)

早有兩個老僧攔住道:“有官長在內,二位客人若是閒遊,別處走走罷!”修緣道:“方丈室乃僧家客坐,人人可到,就算有長官在內,我二人進去相見又有何妨?”遂昂昂然地走將進去,只見左邊坐著一位官長,右邊坐著本寺的道清長老,兩邊排列著幾十個行童,各執紙筆在那裡想。

修緣走近前把手一拱道:“請問大人與長老,這許多行童,各執紙筆在此何為?”那官長未及開言,這長老先看見他兩個衣貌楚楚,知道是貴家子弟,不敢怠慢,遂立起身來答應道:“此位大人因有事下海舟,至黑水洋;驀然波浪狂起,幾至覆沒,因許了一個度僧之願,方得平安還家。今感謝佛天,舍財一千貫,請了一道度牒,要披剃一僧,故集諸行童在此檢選。因諸行童各有所取,一時檢選不定,便做了一首詞兒,寓意要眾行童續起兩句,以包括之,若包括得有些意思,便剃他為僧,故眾行童各執紙筆,在此用心。”

修緣道:“原來如此,乞賜此位大人的原詞一觀,未識可否?”那位官長見修緣語言不凡,遂叫左右將原詞付與修緣道:“小客要看,莫非能續否?”修緣接來一看,卻是一首【滿江紅】詞:

世事徒勞,常想到,

山中卜築,共嘯嗷。

明月清風,蒼松翠竹,

靜坐洗開名利眼,

困眠常飽詩書腹。

任粗衣淡飯度平生,無拘束!

奈世事,如棋局;

恨人情同車軸。身到處,

俱是雨翻雲覆,欲向人間求自在,

不知何處無榮辱?

穿鐵鞋踏遍了紅塵,徒碌碌。


神僧濟公圖說——幼年佛緣

修緣看畢,微微一笑,遂在案上提筆,續頭二句道:

“淨眼看來三界,總是一椽茅屋。”

道清長老看了修緣續題之語,大有機鋒,不勝驚駭,遂讓二人坐下,命行童奉茶。長老道:“請問二位客人尊姓大名?”修緣指著王全答道:“此即吾家表兄,乃王安世之子王全也,小生乃李茂春之子修緣便是。”長老聽了又驚又喜道:“原來就是李公子,難怪下筆如此靈警,真是帶來的宿慧。”

那官長見長老說話有因,問其緣故?長老道:“大人不知,十餘年前國清寺性空長老歸天之日,曾諄諄對李茂春道:“小公子是聖人轉世,根器不凡,只可出家,不宜出仕。”據李公子所續之語看來,那性空之言,豈非是真。”

那官長聽了大喜道:“若能剃度得此位小客人為僧,則勝於諸行童多矣。”修緣聽得二人商量要剃度他,遂辭謝道:“剃度固是善果,但家父只生小生一人,豈有出家之理!”

長老道:“貧僧揣情度理,以為相宜,然事體重大,自當往貴宅見令尊大人禮請,今日豈敢造次。但難得二位公子到此,欲屈在敝寺暫宿一宵,未知意思何如?”

修緣道:“小生二人有父母在堂,從不敢浪遊,今因送業師之便,偶過貴剎偷閒半晌,焉敢稽留。”遂起身辭出,長老只得送出山門外,珍重而別。


神僧濟公圖說——幼年佛緣

那兄弟兩人回家,贊善因問道:“汝二人為何歸來如此晚?”修緣道:“為因老師留下吃飯,又路過祗園寺,進去一遊,因此耽擱了多時。”

贊善道:“入寺不過遊玩,有何事耽擱?”修緣遂將官人有願,要剃度一僧,及眾行童爭功續句之事,細細說了一遍。“那長老道是孩兒續的句字拔萃,要孩兒出家,被孩兒唐突了兩句,彼尚未死心,只怕明日還要來懇求父母。”

贊善聽了,沉吟半晌。修緣不知其意,便道:“他明日來時,不必懇辭,孩兒自有答應。”贊善道:“那道清長老乃當今尊宿,汝不可輕視了他,出言唐突。”

修緣道:“孩兒怎好唐突他,只恐他道力不深,自取唐突耳。”父子二人商量停當。


神僧濟公圖說——幼年佛緣

但到了次日,才吃了早膳,早有門公來報道:“祗園寺道清長老在外求見老爺。”贊善知道他的來意,忙出堂相見畢,坐定了,贊善便問道:“老師法駕光臨,不知有何事故?”

長老道:“貧僧無故也不敢輕造貴府,只為佛門中有一段大事因緣,忽然到了,特來報知,要大人成就。”贊善道:“是何因緣?敢求見教。”長老道:“昨有一位貴客,發願剃度一僧,以造功德,一時不得其人,因做了一首詞兒,叫眾行童續題二語,總括其意,以觀智慧;不過眾行童並無一人能續題二語,適值令公子入寺閒遊,看見了,信筆偶題二語,恰合機鋒;貧僧問知是令公子,方思起昔日性空禪師雲衢囑咐大人之言;實是菩提有種,特來報知大人,此乃佛門中因緣大事,萬萬不可錯過。須及早將令公子披剃為僧,方可完了一樁公案。”

贊善道:“性空禪師昔日所囑之言,焉敢有負,即今日上人成全盛意,感佩不勝。但恨下官獨此一子,若令其出家,則宗嗣無繼,所以難於奉命。”長老道:“語云:“一子出家,九族昇天”,九族既已昇天,又何必留皮遺骨在於塵世。”

贊善尚未回答,修緣忽從屏後走了出來,向道清施禮道:“感蒙老師指示前因,恐其墮落,苦勸學生出家,誠乃佛菩薩度世心腸,但學生竊自揣度,尚有三事未曾了當,有負老師一番來意。”長老道:“公子差了,出家最忌牽纏,進道必須猛勇,不知公子尚有那三件未曾了當?”

神僧濟公圖說——幼年佛緣


修緣道:“竊思古今無鈍頑之高僧,學生年未及冠,讀書未多,焉敢妄參上乘之精微,此其一也。天下豈有不孝之佛菩薩,學生父母在堂,上無兄以勸養,下無弟以代養,焉敢削髮披緇,棄父母而逃禪,此其二也。

其三尤為要緊,因燈燈相續,必有真傳,學生見眼前叢林雖則眾多,然上無摩頂之高僧,次少傳心之尊宿,其下即導引指迷之善知識尚不可得見,學生安敢失身於盲瞎者乎?”

長老聽了哈哈大笑道:“若說別事,貧僧或者不知,若說此三事,則公子俱巳當矣,又何須過慮?公子慮年幼無知,無論前因宿慧,應是不凡,即昨日所續二語,已露一斑,豈是鈍頑之輩!若說出家失孝,古人出身事君,且忠孝不能兩全,何況出家成佛作祖後,父母生死俱享九天之大樂,豈在晨昏定省之小孝?至於從師得能如五祖六祖之傳固好,倘六祖之後無傳,不幾慧燈絕滅乎?貧僧為衲已久,事佛多年,禪機頗諳一二,豈不能為汝之師而慮無傳耶?”

修緣微笑道:“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老師既諳禪機,學生倒有一言動問,老師此身住世幾何年矣?”此時長老見修緣出言輕薄,微有怒色,答道:“老僧住在世上已六十二年矣。”修緣道:“身既住在此世六十二年,而身內這一點靈光,卻在何處?”

長老突然被問,不曾打點,一時間答應不出來,默默半晌無語。修緣道:“只此一語,尚未醒悟,焉能為我師乎?”將衣袖一拂,竟走了進去。


神僧濟公圖說——幼年佛緣

長老不勝慚愧,急得置身無地,贊善再三週旋,只得上前陪罪道:“小兒年幼,狂妄唐突,望老師恕罪。”長老因乏趣無顏久坐,自辭還寺。

回去之後,一病三日不能起床,眾弟子俱惶惶無策,早有觀音寺內的道淨長老,聞知前來探問。道清命行童邀入相見,道淨問道:“聞知師兄清體欠安,不知是寒是熱,因何而起?故特來拜候!”

道清愁著眉頭道:“不是受寒,也非傷熱,並不是無因而起。”道淨道:“究竟為著何事而起,何不與我說個明白?好請醫生來下藥。”

只見道清長老,對道淨長老說出幾句話來,道:“高才出世,驚倒了高僧古佛;機緣觸動,方識得宿定靈根。”那道清長老害的是何症候呢?(待續)


神僧濟公圖說——幼年佛緣

文章來源:靈隱寺


神僧濟公圖說——幼年佛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