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绷紧工作体系、压实工作责任 强化农贸市场管控工作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沈阳市市场监管局立足市场监管领域职能,按照“四防”“五早”“六快”要求绷紧工作体系、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全面落实《农贸市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规定》等各项措施。

一、精准施策,规范化标准及时出台,指导有的放矢

疫情初期,为进一步提升农贸市场新冠肺炎防控操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市场监管局于1月26日紧急印发《农贸市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规定》4000份,在全市116个农贸市场入口及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张贴。《工作规定》从业户及市场管理人员防护、消费者防护等方面为农贸市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对防控要求进行普及性宣传和规范性引导。随后发布《沈阳市农贸市场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指南》,细化防控工作要求和流程,将工作做实做细。

每一个农贸市场都形成了消毒、通风、测温、环境卫生、垃圾清运、产品质量、科普宣传的完整防控措施,战时模式的防控要求迅速转化为常态模式的规范习惯。

二、关口前移,强化防控五项措施,压实工作责任

针对农贸市场防疫工作点多、人流量大的特点,市市场监管局紧盯防控工作重点,把好六道关口,实施全方位监管,市区协同发力、层级精准落实,推动全市农贸市场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1.落实扫码入场和测温,把好消费者防护关。做好对消费者防护措施的监督管理,全市农贸市场实施出入口管控。在持续做好入场测温和监督口罩佩戴的同时,从2月12日起,实行扫码入场工作机制。截至3月31日,全市开业的114家农贸市场全部实现扫码入场,美团健康码扫码入场消费者人数累计4669987人次。从4月1日起,全市复市的114家农贸市场全部更换为沈阳市推行的盛事通“健康通行码”,加快推进“健康码”亮码显示绿色者在农贸市场内无条件通行。

2.做好清洁消毒,把好营业场所卫生关。全面加强对市场通风消毒、环境卫生、经营过程卫生等方面的管控,让业户和百姓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中经营和消费。一是全市营业的农贸市场均设置1-2个废弃口罩回收专用桶,避免二次污染;二是市场每天至少消毒2次,对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如台面、门把手、楼梯扶手、卫生间、公共垃圾桶等)采取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三是及时清理营业场所环境卫生、清运垃圾;四是水产品、畜禽产品区域台面、地面、下水沟渠干净无杂物,鱼鳞、内脏及其他垃圾等污物清除干净;五是销售散装直接入口食品使用加盖或非敞开式容器盛放,散装直接入口食品销售人员佩戴手套、口罩,散装食品取用工具要每日消毒,避免交叉污染和接触传播。

3.加强渠道监管,把好产品经营质量关。加强对市场内业户畜禽产品索证索票制度的监管,经营畜禽类产品能够公示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生猪产品索取并公示“两证一报告”(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和非洲猪瘟检测阴性结论或报告)。

4.禁止活禽和野生动物交易,把好隐患排查关。紧盯疫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组织一线执法人员持续加强对农贸市场的监管、防控和值守,排查隐患。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6241次,执法车辆12549台次,对全市农贸市场开展了全覆盖排查,无活禽和野生动物交易。检查农贸市场13762家次,检查场内销售主体282351户次,取缔活禽交易业户109户。

5.建立“1+3+13+23”联防联控体系,把好问题导向关。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共同组建23个联合防控督导组,对13个区县的农贸市场、野生动物饲养繁育等场所开展联合检查督导。截至目前,联合检查督导组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793人次,检查农贸市场、药房、野生动物饲养繁育场所、餐饮店、宠物店等场所9847户次,印发通报58期,梳理分析检查情况7600余条次。检查发现三防设施问题、环境卫生等累计问题15类,问题总数3589个,已全部整改完毕。形成了对农贸市场防控工作的精准问题导向,为属地监管部门强化靶向性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开展监测评估,加强重点市场峰值时段防控

市市场监管局对全市农贸市汤疫情防控风险进行分析研判,形成《关于对全市次贸市场疫情防控风险评估情况的报告》,在峰值时段人流量增加的情况下,通过驻场值守人员和市场主办方的有效疏导,保持了场内相对稳定的经营秩序。目前,属地监管部门、市场主办方、业户及百姓志愿者形成了防控合力,扫码入场、测温入场、佩戴口罩监督等防控措施均能够有效落实。

四、积极推广健康运行码的使用

防控疫情,农贸市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全市市场监管系统的不解努力下,各农贸市场均无活禽、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交易情况;市场主办方严格落实健康排查、值守巡查、体温监测、清洁消毒、人员防护等工作措施,坚决做到“防输入、防扩散、防感染、防输出”。

(撰稿:李芳芳,审核:郑亚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