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过度保护”的爱,是一种枷锁,也是对亲子关系的伤害

隔壁邻居家里,有个和儿子一般大的男孩子,他是由奶奶带的。可能奶奶比较宠他,大部分要求都会满足他。平时看他出门,他奶奶不是把抱在怀里,就是把他背在背上,要不就是拉着他的小手,一刻也不放松。“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用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父母“过度保护”的爱,是一种枷锁,也是对亲子关系的伤害

偶尔他挣脱奶奶的手,自己去玩的时候。总会看到他奶奶,时刻不停的追着孩子跑,不断制止孩子的声音,“不要去玩沙,衣服会弄脏的。”“不要去爬台阶,会摔到的。”“不要和他玩,等下会受伤的。”“你这个脏孩子,都叫你不要了,怎么就说不听呢。”才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这个奶奶都说了无数个不要。

终于,这个孩子还是哇哇大哭了起来,因为没抢到玩具。他立马扑到奶奶怀里,寻求庇护。奶奶马上将他抱到怀里,各种哄,可是孩子还是哭个不停,非要他奶奶把玩具抢过来不可。

可以看的出来这个孩子被他奶奶,过度保护着,过度管束着,承受着他奶奶对他过度的爱。

那么家长过度保护孩子,约束孩子真的是为他好吗?被父母“过度保护”,“过度管束”的孩子,最后会变成怎样?在父母过度保护下,随着时间慢慢长大孩子会发展成为两个极端。

父母过度保护的爱,是一种枷锁,也是对亲子关系的伤害。

父母“过度保护”的爱,是一种枷锁,也是对亲子关系的伤害


如石之久主导的动画短片里的《包宝宝》一般。女主人公对包宝宝也是十分疼爱,怕他饿着,怕他摔着。买菜带着他,上公园做操也带着他,一刻也不离身。

包宝宝终会长大,他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他开始有了其他的成长需求比如交友,探索世界。女主人公因为担心孩子受伤,没有看到孩子的正常需求,反而过度约束孩子,企图把孩子绑在身边。孩子便奋力反抗父母,变得叛逆。父母越不被允许的事,孩子就越要做。最后,女主人公接受不了包宝宝的离开,把他一口吞进了肚子里。

这是大多数家长的真实写照,有多少父母在得知孩子不受管束之后,也是恨不得把孩子给吞进肚子里。

父母“过度保护”的爱,是一种枷锁,也是对亲子关系的伤害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孩子,因为不服父母管束而离家出走的案例。一则视频里,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因为把水打翻在床上,被母亲训斥了几句,便不顾瓢泼大雨冲出家门。

父母“过度保护”的爱,是一种枷锁,也是对亲子关系的伤害


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度管束,会扼杀孩子的个性,让孩子缺乏独立性。

有的孩子会很“乖巧”,接受父母的管束,顺从父母的安排,事事依赖父母,开始失去自我,变得没有主见。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对父母过于依赖,事事都要问过父母,事事都依赖家人去解决,缺乏独立性,长大后也易造就啃老族,宝妈男。

《都挺好》里的苏明成,仗着苏母对自己的偏心,心安理得的“啃老”。被知道啃老的“证据”后,还理直气壮的怒怼苏明玉,“我啃什么老,你管的着吗。”

父母“过度保护”的爱,是一种枷锁,也是对亲子关系的伤害

父母爱孩子的心,是不容置疑的。古人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意思就是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不能只看到眼前。爱孩子这是没错,如何更好的“爱”才是值得父母深思的。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如何把握“爱”孩子的尺度?

  • 适时的放手,帮助孩子建立独立,完整的自我。

过度管束孩子,就像握在手里的沙,握的越紧,失去的越快。父母不必给孩子事事包办,怕孩子做不好,怕孩子受伤。父母应给予孩子鼓励,让他自己独立完成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适时的放手,才能让孩子更独立,更健康的成长。

  • 关注孩子的情绪,耐心和孩子沟通,满足孩子的真实需求。

当孩子爱发脾气,不听父母的话,不受管束,一再反抗父母。这时家长要注意,要和孩子及时沟通,了解他发脾气的真正原因,有的孩子发脾气哭闹是因为是不善表达,有的是因为一些无理取闹的原因,家长就要控制自己的脾气,耐心和孩子交流。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是父母理想的替代品,按照父母心里理想标准来设定,应活出自己原有的样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爱应是孩子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把双刃剑,伤了孩子,也伤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