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蕃鼓舞——渭河源頭悠揚的鼓聲

羌蕃鼓舞是從公元七世紀古羌族流傳下來的一種特殊的歌舞形式,目前僅存的只有渭源縣西部麻家集鎮路西村一支隊伍,當地人習慣上叫“打西蕃婆”。它用羊皮鼓做樂器和道具,舞蹈時有2—6名掌旗人導引,十幾名青壯年持羊皮鼓敲擊起舞,另有十幾名男女兒童著綵衣、持彩巾扭行其中。一身著花衫、腰繫綵帶、手持鞋底針線的老西蕃婆在表演中和男角戲謔逗趣,極盡詼諧幽默。

羌蕃鼓舞——渭河源頭悠揚的鼓聲

羌蕃鼓舞——渭河源頭悠揚的鼓聲

在身穿翻毛皮襖持牛尾浮塵的老西蕃的統一指揮下,鼓手們依次表演走四門、龍擺尾、鐵繩釦和攢八卦,並表演持鼓繞頭、曲腿左右旋轉、旋擺跨步、起腳跳等高難度動作。整個舞蹈具有圓圈起舞、鼓鈴交加、動作敏捷、姿勢粗狂、歌時不舞、舞時不歌的基本特徵。所唱蕃曲為祝福吉祥如意、五穀豐登之類。

羌蕃鼓舞——渭河源頭悠揚的鼓聲

羌蕃鼓舞是古代藏羌雜居結合的產物,起源於古代羌民的祭祀活動,後逐漸演變為祭祀舞蹈——儺,並漸漸融進當地節令文藝活動中,成為現在的藝術形態。羌蕃鼓舞顯示了藏羌民間舞蹈的融合性,是古代藏羌文化的活態載體,隱含了藏羌民族傳統精神和文化習俗,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價值。

羌蕃鼓舞——渭河源頭悠揚的鼓聲

羌蕃鼓舞——渭河源頭悠揚的鼓聲

渭水源頭,在宋朝以前是藏羌漢多民族雜居地。唐文成公主和藏王松贊干布的聯姻加強了藏漢民族大融合,促進了唐蕃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漢藏羌的宗教祭祀活動也因此在民間流行廣泛。後宋神宗派王韶西征時把藏羌少數民族沿茶馬古道逐漸推到較偏遠的西部山區,主要界限為西秦嶺西南和鳥鼠山以西。時過境遷,歷史淵源,而留存的地名如沿316國道半陰坡以西有幹扎、哈地窩、醋納、納定、路麻灘、宗丹等村名還沿用至今,還有遺留在會川大小南川的儺舞祭祀活動——師公子跳神和麻家集一帶喜慶豐收的拉扎節,都是西羌民族流傳下來的古樸民風。

羌蕃鼓舞——渭河源頭悠揚的鼓聲

悠遠的鼓聲,獨特的民族服飾,精湛的技藝,不禁使人沉醉,猶如置身於那個古老的年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