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焦點面對面:香港“財爺”解析香港三大機遇——專訪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視頻:【中國焦點面對面】香港“財爺”陳茂波解析香港三大機遇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焦點面對面)香港“財爺”解析香港三大機遇——專訪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中新社香港11月6日電 題:香港“財爺”解析香港三大機遇——專訪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中新社記者 劉辰瑤 王嘉程 李越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日前在北京閉幕,會議對中國“十四五”規劃作出部署,並提出了2035年遠景目標。面對新的國家規劃,香港如何扭轉當前面臨的經濟負增長壓力?如何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等地位?如何在國家規劃以及大灣區建設中發揮獨特優勢?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作出權威分析。

中國焦點面對面:香港“財爺”解析香港三大機遇——專訪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中新社記者: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回顧當時的港澳專章,其中特別提到了要“深化內地與港澳的合作”“支持提升港澳的經濟競爭力”。當時有很多評論文章說,香港面臨著一個重大機遇。現在回顧這五年,您覺得香港在其中把握住了哪些機會,又帶來了什麼樣的發展?

陳茂波:“十三五”規劃其中一點是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在這方面,過去五年,我們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這要感謝中央給我們的支持。

舉個例子,在金融市場方面,2015年在這邊上市的內地企業大概900多家,現在已經到了大概1300家。市值當時大概是15萬億(港幣,下同),現在已經增加到超過33萬億。股票市場的成交量,當時大概70%左右跟內地有關的企業成交,現在超過80%。市值當時大概是60%多,現在也接近80%。可以說,由於中央的政策支持,內地企業走向國際,來香港投資融資,把我們的股票市場推上了一個新臺階。

中國焦點面對面:香港“財爺”解析香港三大機遇——專訪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中新社記者:今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因為疫情,香港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我們回顧SARS時,經濟能夠迅速地復甦,是跟當時中央政府開通內地居民港澳個人遊有一定關係,以及當時簽署了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大禮包。今年情況截然不同,疫情持續時間特別長。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想要經濟儘快復甦的話,您有什麼樣的應對措施呢?

陳茂波:2003年SARS的時候,其實是我們從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到美國的科網股爆破,然後到SARS,經濟是往下走了一段時間。當時是很困難的,房價掉了60%以上,失業率到8%多。那個時候國家給我們政策支持,自由行、CEPA,所以在谷底我們反彈得很快。新冠肺炎疫情往後的經濟恢復,我們估計不一定能像過往有V型反彈。這一次可能需要的時間長一些。

不過我們也不要給短期的、眼前的困難遮蔽了看中長線的機遇。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對香港來說很重要。我們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經濟體,人均GDP已經超過46000美元,人口700多萬。但是,一個比較小的市場發展到這個階段,要往上到另外一個臺階,粵港澳大灣區對於我們(就很重要了),一方面(大灣區)是一個大的市場,(香港可以)通過大灣區扣進內地的內循環。另外一方面,在產業方面我們主要是金融、房地產,如果能跟深圳、廣州,跟其他兄弟城市,在創科、先進製造業方面互相促進的話,也給我們另外一個臺階。所以儘管短期經濟恢復需要一段時間,不過從中長線來說還是比較樂觀。

國家在內外循環、相互促進這個角度,也提出改革開放這個國家發展戰略是堅持不變的,是在一個更高的水平上雙向的開放。我們作為國家的一個重要的跟國際(接軌)的門戶、橋樑,在這方面的角色還是很重要,也給我們提供發展的機遇。

中國焦點面對面:香港“財爺”解析香港三大機遇——專訪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中新社記者:今年特區政府似乎也調整了“花錢”的風格,推出了多輪防疫抗疫基金,也第一次給全民每人派發了1萬元。但是您曾經在預算案中預告過,可能未來幾年經營賬目上錄得的都會是赤字。特區政府有沒有做好準備,去應對持續的財政赤字問題?

陳茂波:未來五年總的來說,每一年都有赤字,但是金額不是很大,大概100多億到200億至300億左右。我們一年的總開支超過6000個億,所以在整個佈局裡邊還算是比較平衡的預算,尤其是考慮到國際環境這麼複雜,我們面對經濟下行的情況。現在估計,到明年3月底,還有大概8000多億的財政儲備,這個水平,大概是我們開支的12、13個月,還算比較穩健。

往後,一方面,特區政府要繼續投資(重要基建),尤其是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政府的投資是重要的。另外一方面,經常性開支,我們要進入一個整固期,不能隨便增加。

在收入方面,我們也做了一些研究。現在國際上在稅務方面也出現不同程度的競爭。在這方面,如果能增加收入,也不影響我們的競爭力,我們會積極考慮。現在,在這方面言之尚早,不是有一個馬上要做的計劃。社會需要有一定的討論,要審慎從事。

中國焦點面對面:香港“財爺”解析香港三大機遇——專訪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中新社記者:我們近期注意到有諸多不同持份者都在向特區政府提出一些訴求,希望能夠動用財政儲備來幫助社會渡過難關。但是要維護金融安全,就必須也要維持財政的穩健,您是如何來平衡這兩者的?

陳茂波:香港在“一國兩制”這個特殊安排下,有一個很特別的情況,也是歷史的原因,就是港幣跟美元掛鉤。這對金融穩定很重要,對安定社會民心也很重要。《基本法》第107條就提到我們要收支平衡,避免赤字。同時,開支增長要跟經濟增長相匹配,這是財政紀律方面的要求。

另外一方面,《基本法》從111條到113條也提到,港元要保持自由兌換,不實施外匯管制,資金自由進出。我們發行港幣的時候,需要有100%的儲備支持。所以,聯繫匯率制度,有一定的設計,這個設計保證了金融的穩定,但同時也限制了一些空間。我們可以說沒有什麼貨幣政策的空間。利率基本上由於跟美元掛鉤,也跟美元的利率掛鉤。也不能隨便發行債務,不能隨便增加貨幣供應。

因此財政政策、財政儲備對我們來說就很重要。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剛才我說,在經濟下行、外圍環境困難的時候,一方面我們要幫助老百姓,要支持經濟發展,錢的話,應該用還是要用。同時,要審慎從事,要小心用。

舉個例子,去年出現社會事件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大家擔心會不會資金流出,令香港的金融穩定出現問題。前陣子美國所謂制裁,在坊間有很多不同的猜測,會不會造成金融穩定的問題。回過頭來看,我們的金融市場非常穩定。所以,有一定的財政紀律,保持一定的財政儲備,以至於我們能保持金融穩定是很重要的。這中間,我們要小心平衡。

中國焦點面對面:香港“財爺”解析香港三大機遇——專訪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中新社記者:就像您剛才說的,香港近來有不少可喜的跡象。我記得您在7月份的時候就說過,自4月以來,連續3個月有大概超過1000億的資金流入香港。今年10月,錄得香港銀行體系總結餘的數字是2016年以來的新高。接下來可能還會有一大波的優質企業到香港來上市。這些向我們都透露了一個什麼樣的信號呢?

陳茂波:這也表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匯率穩定、資金自由進出是很重要的核心競爭力。4月份開始到現在,流進來3000多億港幣。所以我們銀行結餘現在4000多億,很高。

曾經也有一些朋友問:錢進來這麼多,是不是準備到時候一起走出去,衝擊聯繫匯率?到時候金融穩定會不會出問題?也有這些猜測和擔心。

我可以跟大家說,這些錢進來,我們給他港幣,拿了美元,還是投放在美元資產,隨時做好準備。你隨便進來,隨便走,都能給你兌換,也不會對我們的金融穩定造成影響。

最近這半年,有不少內地在境外上市的企業回來香港二次上市,是對我們股票市場的信心一票,很重要。我們也看了一下,要排隊過來的還不少。中間有一些規模比較大,也吸引很多老百姓的興趣。這個過程裡邊流進來的資金,社會動起來的資金也不少。我們都很小心在監督,沒有看見什麼特殊的情況。這也表示我們金融系統的運轉還是有序,很暢順。

中新社記者:我們能不能這樣理解,國際疫情肆虐的情況下,資金持續地在流入香港,是國際資本對於港元以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還是有信心的,是這樣嗎?

陳茂波:對我們金融體系、金融系統是非常有信心。這也是用行動打破了之前一些猜測。主要是國安立法、美國所謂的對香港製裁,會不會對我們金融中心地位造成影響。這些國際資金,哪裡有機會,哪裡有前途,生意好、能賺錢,他就來。

所以最重要還是,一方面,用好國家給我們的發展機遇,發展我們的金融中心。同時,在監控方面要不斷警醒,不斷動態的、長時間的、跨界別(跨界別就等於說這個銀行體系、股票市場、外匯市場)聯動式的全天候監督。這個工作如果我們做得好,就可以在一個比較穩的情況下用好這些資金。

中新社記者:內地經濟現在正在迅速復甦,中央也提出了新發展格局。您覺得內地經濟迅速復甦,對於香港提供了哪些機遇?

陳茂波:內地經濟迅速復甦對我們的幫助,在第三季度就看得出來。第三季度,內地經濟增長大概4.9%,出口增長了很多,也帶動了香港的進出口在第三季度恢復增長。9月份,我們出口增加更厲害。可以說內地經濟復甦對我們有立竿見影的影響。

外貿以外,我們也希望能在內循環這一塊把握機遇。

國家推動內循環,對我們香港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機遇。一方面,國家要增加內需,除了量以外,還有提升內涵。對香港來說,我們就鼓勵港商在一些優質產品外銷以外,要多花精神開拓內地的市場。另外一方面,由於內需需求這麼大,港商在貿易方面拿到境外的優質產品,怎麼做好分散的渠道,也是一個機遇。

中國焦點面對面:香港“財爺”解析香港三大機遇——專訪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資料圖:香港中銀大廈。笑雲 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新社記者:上週五中全會在北京閉幕,會上對於中國“十四五”規劃作出部署,還提出了2035年的遠景目標。您從中看到了香港又將面臨什麼樣的機會,以及在其中會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陳茂波:在經濟方面,其實三個重點:一個是內需;一個是創新跟科技;然後第三方面,是在一個更高水平,雙向改革開放。

內需這塊,香港通過大灣區扣進內循環,港商有很大的發展機遇。

外循環方面,香港這個特別的角色會繼續發揮作用。金融市場,在今年3月底,境外投資者投資內地A股,有70%是通過深港通、滬港通債券的。全世界的投資,往後都會增加在內地投資的比重。這個增加的過程裡,香港就能發揮作用。

吸引科技人才、創科機構、創科企業來到香港落戶,用好跟深圳之間的鄰近關係,在這方面,我們(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中新社記者:綜合現在所有內外環境的因素來看,您覺得香港未來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前景?

陳茂波:我覺得,往後除了金融產業,金融服務業以外,創新科技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從貿易、航運來說,空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作為大灣區國際航空樞紐,疫情以前,每天在香港出發的航線,超過1000個航班,到境外200多個航站。貨運方面,大概一年460萬公噸,全球第一。客量方面,大概超過7000萬,全球第四。我們現在在做(機場)三跑,做完以後,一年可以處理的人流超過1億,貨運超過900萬噸。在發展第三方物流業、高增值物流服務方面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是我們作為大灣區國際航空樞紐可以發揮的另外一個長處。

第三方面,是推動兩地人民往來。“十三五”(期間),幾個重要的跨境基建落成,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蓮塘/香園圍公路。一小時生活圈已經建立,三小時以內,基本上覆蓋了整個珠三角,這對兩地人民往來很方便。香港市民、香港年輕人如果有興趣到大灣區發展、生活的話,就會更便捷。所以,這也不單純是經濟了,是社會、民生。所以我(對香港前景)感到很樂觀。(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