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疫”為鏡,築牢供應鏈安全網

為增強供應鏈協同整合能力、放大供應鏈提質增效作用,2018年10月,我國開展了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共選取了55個試點城市和266家試點企業。近日,商務部、工信部等八部門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做好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指出,今年,試點工作要在原有試點任務基礎上,重點加強供應鏈安全建設、數字化與智能化發展等五方面的工作。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現代供應鏈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書成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工作推進一年多來,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此次《通知》旨在對試點的下一步工作進行部署,同時,結合疫情期間暴露出的企業供應鏈在安全性、穩定性等方面的不足和差距,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對地方政府和企業進行了方向性的引導。”

在加強供應鏈安全建設方面,《通知》要求試點城市將供應鏈安全建設作為試點工作的重要內容,加強對重點產業供應鏈安全性的分析與評估,釐清供應鏈關鍵節點、重要設施和主要一、二級供應商等情況及地域分佈,排查供應鏈風險點,優化產業供應鏈佈局,提升產業供應鏈的全球競爭力。

《通知》要求試點企業增強供應鏈風險防範意識,針對疫情防控過程中出現的安全問題,舉一反三,研究制定供應鏈安全防控措施。把供應鏈安全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供應鏈風險預警系統,制定和實施供應鏈多元化發展戰略,著力在網絡佈局、流程管控、物流保障、應急儲備、技術和人員管理等方面提升風險防範和抵禦能力,促進供應鏈安全、穩定、可持續發展。

“由於供應鏈安全建設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業的成本投入,長期以來,企業在供應鏈設計和決策過程中更關注經濟效益,追求利潤最大化、零庫存,在供應鏈安全性和穩定性方面考慮不足。”王書成分析稱,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大多數企業在“風調雨順”中實現了快速成長,面對疫情這種突發極端事件,企業才意識到供應鏈持續安全和穩定的重要性,應在效益、效率和安全性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通知》中倡導企業建立供應鏈風險預警系統,引導企業不要過於追求零庫存和利潤最大化,在進行設施網絡佈局、採購供應、安全庫存設計、物流保障、技術與管理等方面,要適度關注供應鏈的安全性。”王書成說。

在加快推進供應鏈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方面,《通知》要求試點企業主動適應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生產、流通、消費模式變化,加快物聯網、大數據、邊緣計算、區塊鏈、5G、人工智能、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在供應鏈領域的集成應用。

“新技術的集成應用,不但能夠提高企業供應鏈運行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供應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王書成表示。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供應鏈出現多點“梗阻”,全球貿易和對外投資面臨巨大困難。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報告顯示,疫情可能導致今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最高下降40%。

基於此,今年,試點工作也將著力促進穩定全球供應鏈。《通知》要求試點城市積極促進產供銷有機銜接、內外貿有效貫通,支持外貿、外資、商貿流通和電子商務企業加強與貿易伙伴的溝通協調,著力保訂單、保履約、保市場,全力支持外貿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和重要訂單,促進全球供應鏈開放、穩定、安全。

疫情中,不少國家在面對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短缺的問題時,開始反思如何保障緊急情況下應急物資供應的穩定,即自身供應鏈的安全性,這使得一些國家提出要將一部分產業鏈轉移出中國,迴歸本國。

對此,王書成表示,中國作為全球製造中心,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製造業體系,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有著重要地位,這是市場選擇和市場決定的結果。

“每一個產業的供應鏈都包含上下游很多環節和企業,決定產業供應鏈競爭力的要素,除了供應鏈各環節中的企業集群外,還有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的供應。如果單獨一個企業或一小部分企業離開這一生態體系,將會造成企業供應鏈運行成本高企、運行效率低下,而將產業供應鏈生態體系中所有的上下游企業等都搬離中國,絕非易事。”王書成直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