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古琴音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在中国至少有着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根据古籍记载,琴乃伏羲、神农所作,也有说是黄帝、唐尧制造。后来舜定琴为五弦,文王随后也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如此共为七弦。此虽为传说,然管中窥豹,由此亦可略见古琴文化之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在以往的历史时期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备之技。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而在“琴、棋、书、画”中一直高居首端。

高山流水古琴音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以前分不清古筝和古琴,更没有好好听过古琴的声音。对于古琴的了解,于我而言,只是来自于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来自于偶尔听到的从路边古琴店飘来的天籁之音;来自于《红楼梦》中黛玉对古琴演奏的精辟阐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风清月朗时,焚香静坐,心不外想。黛玉抚琴《猗兰操》,宝玉侧立其旁的画面,真的很是让人神往。孔子也学过古琴,他拜师襄子为师,学习古琴演奏的曲子,在学会了曲谱之后,进而学习技巧。在学会了技巧之后,进而体味曲子内含的感情。体味了曲子内含的感情后,进而感悟作者的心境,发出“邈然远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乐也。黯然而黑,几然而长,以王天下,以朝诸侯,其惟文王乎!”孔子自己竟然推断出此曲为《文王操》。

《高山》、《流水》、《文王操》、《猗兰操》……到底是什么样的音乐,能让人一听即永恒而生死相许;到底是什么样的音乐,能让圣人心灵相通而追思远古;又是什么样的曲子,竟能配得上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我一直心向往之。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在一朋友的雅室里听到了。

对于古琴,我并不介意是谁弹奏的,我也体味不了演奏者水平的高下,甚至我不能听出《高山》的巍巍,不能听出《流水》的潺潺;我也不能明了《渔樵对答》的趣味,我更不懂《广陵散》的激越以及其散发出来的浩然之气。

对于古琴,我只能说,它的天籁之音,非常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清微淡远,舒缓处,一声一叹;急切处,慨慨然,完全无意于外界的一切。

古琴的音色比较简单,如果形容,我认为很像弹棉花的声音,可正因为单调无华的音色,才可能营造出无限遐想的艺术空间。因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朴实,是无法之法,真心处之,浑然天成。大智若愚,返璞归真方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古琴就像古代的隐士智者,厌倦了世俗的喧嚣,不再做任何争辩和努力,只想退守心灵的清洁之地,用焚香沐浴弹奏古琴的仪式,表达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芳自赏与深深的寂寞。可那寂寞,犹如空谷绽放的幽兰,没有无人赏识的失落,只有安静地自开自落的闲适。琴声背后的心灵大门,并不试图与人交流,因为那是抚琴之人精神世界最私人化的清凉之地,本就无意与人分享。诚然,有缘得遇知音,那是三生幸事;如果真的无人能懂,则又何妨!

亲近古琴,欣赏古琴,热爱古琴,将会使人多一条修身养心的渠道和途径。我深以为,古代人遇到的千奇百怪的烦恼、焦虑和痛苦,今人一样会有。每个人一定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办法。如果你暂时还没有找到,慢慢来,不着急。在没有找到之前,不妨接受我的邀请,一同觅得一所幽处,静心安坐,闭目养神,共听一曲悠远清淡的《梅花三弄》吧!

——刘洋

2018、1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