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古琴音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絃琴,在中國至少有著三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根據古籍記載,琴乃伏羲、神農所作,也有說是黃帝、唐堯製造。後來舜定琴為五絃,文王隨後也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如此共為七絃。此雖為傳說,然管中窺豹,由此亦可略見古琴文化之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在以往的歷史時期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備之技。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因而在“琴、棋、書、畫”中一直高居首端。

高山流水古琴音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以前分不清古箏和古琴,更沒有好好聽過古琴的聲音。對於古琴的瞭解,於我而言,只是來自於伯牙與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來自於偶爾聽到的從路邊古琴店飄來的天籟之音;來自於《紅樓夢》中黛玉對古琴演奏的精闢闡述:若要撫琴,必擇靜室高齋,或在層樓的上頭,在林石的裡面,或是山巔上,或是水涯上。再遇著風清月朗時,焚香靜坐,心不外想。黛玉撫琴《猗蘭操》,寶玉側立其旁的畫面,真的很是讓人神往。孔子也學過古琴,他拜師襄子為師,學習古琴演奏的曲子,在學會了曲譜之後,進而學習技巧。在學會了技巧之後,進而體味曲子內含的感情。體味了曲子內含的感情後,進而感悟作者的心境,發出“邈然遠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樂也。黯然而黑,幾然而長,以王天下,以朝諸侯,其惟文王乎!”孔子自己竟然推斷出此曲為《文王操》。

《高山》、《流水》、《文王操》、《猗蘭操》……到底是什麼樣的音樂,能讓人一聽即永恆而生死相許;到底是什麼樣的音樂,能讓聖人心靈相通而追思遠古;又是什麼樣的曲子,竟能配得上閬苑仙葩和美玉無瑕……我一直心嚮往之。

偶然的一次機會,我在一朋友的雅室裡聽到了。

對於古琴,我並不介意是誰彈奏的,我也體味不了演奏者水平的高下,甚至我不能聽出《高山》的巍巍,不能聽出《流水》的潺潺;我也不能明瞭《漁樵對答》的趣味,我更不懂《廣陵散》的激越以及其散發出來的浩然之氣。

對於古琴,我只能說,它的天籟之音,非常符合我當下的心境:清微淡遠,舒緩處,一聲一嘆;急切處,慨慨然,完全無意於外界的一切。

古琴的音色比較簡單,如果形容,我認為很像彈棉花的聲音,可正因為單調無華的音色,才可能營造出無限遐想的藝術空間。因為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樸實,是無法之法,真心處之,渾然天成。大智若愚,返璞歸真方為藝術的最高境界。古琴就像古代的隱士智者,厭倦了世俗的喧囂,不再做任何爭辯和努力,只想退守心靈的清潔之地,用焚香沐浴彈奏古琴的儀式,表達自己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孤芳自賞與深深的寂寞。可那寂寞,猶如空谷綻放的幽蘭,沒有無人賞識的失落,只有安靜地自開自落的閒適。琴聲背後的心靈大門,並不試圖與人交流,因為那是撫琴之人精神世界最私人化的清涼之地,本就無意與人分享。誠然,有緣得遇知音,那是三生幸事;如果真的無人能懂,則又何妨!

親近古琴,欣賞古琴,熱愛古琴,將會使人多一條修身養心的渠道和途徑。我深以為,古代人遇到的千奇百怪的煩惱、焦慮和痛苦,今人一樣會有。每個人一定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決辦法。如果你暫時還沒有找到,慢慢來,不著急。在沒有找到之前,不妨接受我的邀請,一同覓得一所幽處,靜心安坐,閉目養神,共聽一曲悠遠清淡的《梅花三弄》吧!

——劉洋

2018、1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