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的是一個家庭的教育

從教生涯中,接觸過各式各樣的學習。

一些在課堂上比較沉默寡言,但在生活中的小細節中,卻時常讓人很溫暖;一些表面上侃侃而談,但是學習不走心,更愛走神;還有些,介乎於走心和走神之間,他的學習讓周圍人看起來認真,實則卻一點進步都沒有……

那些看起來沉默寡言的,也許是在慢慢積蓄力量,就像朵含苞的花朵,等待綻放的那天;那些比起走心更容易走神的孩子,也是讓人又愛又恨,喜歡他們的活潑開朗,但更希望他們可以腳踏實地,把聰明勁兒用在對的地方。那些看起來學習很用力的孩子,有時候的努力起來,真的讓人心疼……

每個孩子的背後,折射出來的都是一個家庭的教育。

以前的一個學生,女孩子,家長都是高知,對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放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順著孩子的興趣,給孩子報了很多的興趣班,小模特、各種樂器、舞蹈……市面上流行的,孩子都學了個遍。孩子的學習方面,家長沒有過多的管束,孩子的成績中等偏上,即使是面臨升學,依然不緊不慢,不慌不忙。就連考前的衝刺班,都是在孩子的要求下,家長才報的。在這樣寬鬆的環境中成長出來的孩子,每天都很快樂,父母沒有給予很大的壓力。孩子和媽媽的關係,看上去更像是朋友。哪怕是一次大考的失誤,家長也沒有過多的責備,只是簡單地說:‘你可以的,相信你,加油!’結果就是,孩子一路優秀,學習和特長都沒耽誤,陽光健康。

另一個孩子,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在工作中,媽媽是企業高管,管理著數百人的團隊。在家庭中,媽媽屬於強制型的,孩子的要求一般都會被否決,連自己喜歡的一款球鞋,都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一應由媽媽主導。媽媽希望孩子成績好,但孩子的成績偏偏很差;媽媽希望孩子聽話,但實際恰恰相反。沒有自由的成長環境,即使種下的是參天大樹的種子,也難以成長為參天大樹。也許,換一種家庭氛圍,也許孩子的會是另一番模樣。

羨慕前者的同時,也對後者感到惋惜。也許我們無法左右別人的家庭,但是可以通過別人的家庭,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合格。每個父母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但是好像慢慢的,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在不斷變化、升級。

孕育之初,希望孩子,健康就好;稍大一些的時候,希望孩子,快樂就好;再大一些,希望孩子,考及格就好;慢慢地,希望孩子,考前十,進前三,考第一,並且一直保持第一。但是第一隻有一個,難道孩子考第二第三就不值得我們驕傲了嗎?

善變的是家長,不變的是我們養育孩子的初衷: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就好!

我也不知道我能把這個初衷保持到什麼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