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陸軍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蘇聯反坦克炮製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如果提起反坦克炮,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反坦克火力支點就是反坦克炮,比起火箭筒之類的應急武器可要好得多。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各種反坦克炮算是層出不窮。而作為軸心國的核心成員日本自然也是不例外,早年對於反坦克炮的研究並沒有落下,其成果就是日本陸軍裝備的一式反坦克炮。雖然與後來各國的一流反坦克炮相比,但勉強也算是可用的反坦克炮了。


一、日本的反坦克炮


事實上,日本早年是沒有專門研發的反坦克炮的。最初日本用來反坦克的武器,是使用日軍廣泛裝備的九二式步兵炮,採取平射的方式對坦克進行轟擊。這種口徑為70毫米,倍徑僅有8.79的榴彈炮威力極差,通常只能對付一般的土木工事和磚石工事,因此在反坦克方面的表現也就非常一般。靠著裝填高爆彈平射的方式,勉強能應付一下早期坦克,比如FT-17輕型坦克之類的目標。

日本陸軍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蘇聯反坦克炮製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此外日本還有‘大正十一式平射狙擊炮’,其定位倒是接近於反坦克炮,但它的開發目的也是用來對付工事的。大正十一式平射狙擊炮口徑為37毫米,這種火炮是一門加農炮,倍徑為27.9倍徑,整炮重量為95公斤,自身沒有輪子,移動全靠人搬運。通常的使用方式是平射發射榴彈的方式,攻擊火力點或是工事的射擊口,從而達成摧毀火力點的目的。在沒有反坦克炮之前,日軍也將其用於反坦克作戰,使用穿甲榴彈的話也能對坦克造成殺傷。

日本陸軍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蘇聯反坦克炮製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可就本質上而言,這兩種火炮都不是專業的反坦克炮,對坦克的殺傷力十分有限。因此日本就開始謀求得到一款真正意義的上的反坦克炮,最後的突破口則是在德國身上。日本通過引進德國的Pak 35/36反坦克炮,研發出了自己的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與德國的Pak 35/36反坦克炮相比,日本的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沒有使用被帽穿甲彈,而是堅持使用了穿甲榴彈,理由是不喜歡無法爆炸的被帽穿甲彈。(實際可能是陸軍不想和海軍一樣,使用被帽穿甲彈)

日本陸軍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蘇聯反坦克炮製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就理論上而言,如果穿甲榴彈能夠擊穿坦克裝甲,並於坦克內部爆炸的話,確實殺傷力要強於被帽穿甲彈。但作為交換是削弱了穿甲性能,與德國的Pak 35/36反坦克炮相比,日本的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的穿甲性能就相抵了十毫米。當時的日本人並沒有在意這件事,所以也就歡天喜地的將其投入使用了。當然了,日本人絕想不到的是他們這個魯莽的決定,將在諾門罕戰役裡,為他們帶來巨大的災難。


二、一式反坦克炮


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裡,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的表現非常不佳。這種反坦克炮因為使用穿甲榴彈,所以說在遠距離上的表現非常是問題,因為在較遠距離上,炮彈的初速會出現下降,穿甲深度也就會進一步下降,遠距離上無法有效對抗當時蘇軍的T-26輕型坦克和BT-5快速坦克。另外,日軍的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是木製輪子,用騾馬拖拽的速度十分緩慢,在戰場上的機動性也成了問題。

一句話,九四式387毫米反坦克炮已經不符合實戰要求了。

日本陸軍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蘇聯反坦克炮製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有鑑於此,日本著手開發新一代反坦克炮,以改變陸軍反坦克武器低劣的問題。而作為新一代反坦克炮的參考範本,日軍選擇的是在諾門罕戰役裡得到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這種反坦克炮的性能強於日軍的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對日軍坦克造成的威脅極大,所以日軍自然選擇它作為參考範本。

在經過兩年的努力之後,日本在1941年推出了自己的新式反坦克炮——一式機動四十七粍速射炮,也就是一式反坦克炮。

日本陸軍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蘇聯反坦克炮製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一式反坦克炮的口徑為47毫米,炮身倍徑為53.7倍,全炮重量800KG。在整個炮架的設計上,一式反坦克炮和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一樣採用了開腳式炮架,但區別在於這一次日本考慮了使用汽車進行拖拽,所以為其配備了橡膠輪胎而非木製輪胎。

日文中的‘機動’二字,就是因為其能使用汽車拖拽而來。對於日本而言,這也算是一個‘破天荒’的改進了,畢竟之前他們的反坦克武器不是人工搬運就是木製輪子。

日本陸軍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蘇聯反坦克炮製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而一式反坦克炮自身的實力也尚算可以,根據日方的測試,一式反坦克炮發射的一式穿甲榴彈初速為每秒830米,在1000米上可以擊穿50毫米垂直裝甲,而在470米的距離上可以擊穿傾斜度為30度的50毫米裝甲,或是擊穿70毫米垂直裝甲。在實際射擊測試裡,一式反坦克炮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了美國的M3輕型坦克。

這一結果讓日本非常滿意,立刻將其定型後進行生產,並在1942年正式裝備於日本陸軍的各獨立速射炮大隊中。


三、日本反坦克炮的實戰


日軍所謂的獨立速射炮大隊,其實就相當於反坦克炮營,不過因為日本陸軍比較‘貧窮’,所以只有軍級單位才有這種獨立速射炮大隊。按理說裝備有一式反坦克炮的獨立速射炮大隊則是精銳中的精銳,只不過因為日本的產能問題,所以很多獨立速射炮大隊實際只有寥寥一兩門一式反坦克炮,其餘全是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就實際情況而言,日本陸軍在1942年的主力反坦克炮還是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

日本陸軍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蘇聯反坦克炮製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而對日本陸軍空前不利的是,他們此前預料中的對手都是輕型坦克,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們猛然發現自己的對手竟然都是中型坦克。彼時美軍的中型坦克為M3中型坦克,這種坦克在非洲戰場的表現十分不佳,但是在太平洋戰場上卻幾乎立於不敗之地。日本的九四式中戰車面對他們幾乎是束手無策,唯一有效的對抗方式就是使用一式反坦克炮進行攻擊,有機會在近距離上打穿M3中型坦克的正面裝甲。

日本陸軍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蘇聯反坦克炮製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但在1943年之後,這個情況又一次出現了逆轉,美軍的中型坦克更換為了M4中型坦克。相比於M3中型坦克,M4中型坦克的裝甲更為堅固,火力也更為強大,在太平洋戰場等於是個‘巨無霸’。日軍的一式反坦克炮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即便是在近距離上也很難擊穿對方的正面裝甲。日軍的各獨立速射炮大隊往往只能採取化整為零的方式,通過巧妙的偽裝等到一個攻擊對方側後裝甲的機會,這樣還有反擊的可能性。

日本陸軍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蘇聯反坦克炮製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945年4月爆發的沖繩戰役裡,美軍的一個裝甲營在攻擊嘉數高地和西原高地時,因觸雷而開下山地進入公路行進,卻不幸遭到了日軍反坦克炮手的伏擊。埋伏在炮位裡的一式反坦克炮居高臨下展開攻擊,此時美軍的M4中型坦克恰好將自己的側後暴露給對方,結果在近距離上遭到對方的直接打擊,環路安之中美軍裝甲營只能退入一處村莊之中。饒是如此,日軍的一式反坦克炮也沒能擊毀幾輛美軍坦克,大多數戰損的美軍坦克其實是受損拋棄,或是在村莊巷戰裡被日軍爆破分隊炸燬的。


結語


事實上,日軍的一式反坦克炮在性能上已經落後,畢竟1942年時反坦克炮已經向大口徑、長倍徑發展。即便是小口徑反坦克炮,也是英國QF-6磅反坦克炮和蘇聯ZIS-2反坦克炮那樣的小口徑高初速反坦克炮。而日本這種一式反坦克炮實在是不夠看,充其量也就是戰前的歐洲水平,尤其使用的還是穿甲榴彈這種奇怪的彈藥,就更是讓其的穿甲能力進一步削弱,成為了反坦克炮裡的一個笑話了。


參考文獻:《日本陸軍火炮》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火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