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硯,魯有其一。”——山東泗水柘溝澄泥硯的前世今生


“四大名硯,魯有其一。”——山東泗水柘溝澄泥硯的前世今生

▲河內侯®手作澄泥硯之箕形硯(風字硯)


(一)澄泥硯,四大名硯之一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硯臺,可以說是最具中華傳統文化特徵的手工藝代表作品。在過去,硯臺是實用品,今天,更大程度上應該算是藝術品和收藏品了。

如果從最早新石器時代的研磨器開始算起,硯臺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了。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硯臺的種類可以說不計其數。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人們耳熟能詳的“四大名硯”。

關於四大名硯是指哪四種硯臺,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說廣東肇慶市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洮州的洮河硯、山東青州的紅絲硯;另一種觀點則是把山西新絳縣澄泥硯取代了山東的紅絲硯。

第二種說法尤為人們所熟知: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

據我們分析,這兩種說法是有先後傳承順序的。

唐代以前,四大名硯是指端、歙、洮河、紅絲。

唐代以後,因青州臨朐的紅絲硯資源枯竭,開採殆盡,而恰在此時澄泥硯因品質優良又可人為塑形從而取代了紅絲硯的地位。因此,唐代以後,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就成了中華傳統“四大名硯”的固定代表。

四大名硯,廣為世人所知。但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在四大名硯中,端硯、歙硯、洮河硯都是在天然石材基礎上經過工匠雕琢而成,而唯有澄泥硯是四大名硯中唯一人工燒製的陶硯。

除了質地優良、發墨較好的共同特點之外,端、歙、洮河三硯的工藝特點主要是雕刻,而澄泥硯作為一種人工陶硯,則如同陶瓷藝術品一樣,集選料、和泥、做坯、修坯、燒製、雕刻等二十幾道工序三十餘種工藝於一身。再考慮其燒製過程中成品率較低、傳承過程中容易損壞等因素,可以說,在四大名硯中最不引人注目的澄泥硯,無論從實用價值、工藝價值,還是收藏價值來說,都最為難得,最為可貴!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瞭解的四大名硯中澄泥硯的產地是指山西絳縣。而實際上,早在唐代以前,在“孔門十哲之一”的子路(仲由)的故鄉——山東泗水柘溝古鎮就已經成功創燒了澄泥硯,並因優秀的品質深受士人歡迎,與山西絳州對應成為當時山(太行山)東的澄泥硯產地。

自唐以後一直到清代,山東泗水柘溝都因硯品質地優良,加之地處文化中心影響較大,始終都是澄泥硯的主產地。但由於山西絳州先入為主的歷史原因以及澄泥硯工藝一度失傳,產自山東泗水的澄泥硯不免碧玉深藏,少為人知。


(二)澄泥硯到底是怎樣製成的?


澄泥硯到底是怎樣製成的?

為什麼山東泗水柘溝的澄泥硯能夠成為四大名硯之一呢?

澄泥硯,實際上是一種泥坯燒製的陶硯。

澄泥,說的是人們挖取河泥進行淘洗澄濾最終形成純淨細膩的陶泥的一種工藝。因此,澄泥硯的產地往往在沿河兩岸,比如山西絳縣的澄泥硯就是取自汾河的河泥製成,而山東泗水柘溝則臨泗水河不遠。

宋代是澄泥硯燒製的頂峰時期,宋人蘇易簡《文房四譜》雲:“作澄泥硯法:以墐泥入於水中,手挼之,貯於甕器內,然後以一甕貯清水,以夾布囊盛其泥而擺之。俟其至細,去清水,令其幹。入丹黃,摶和溲如面,作一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燒一伏時,然後入墨蠟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不亞於石者。”可見,製作一方優質的澄泥硯須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特定質地的河泥或者陶土,二是嚴謹的工序和工藝。

相比石質硯臺難以開採、運輸的缺點,澄泥硯相對較輕,而且可以集中生產,比石頭更容易塑形,從而成為與端、歙、洮河三大石硯並列的第四大名硯。痴愛硯臺的米芾、歐陽修、蘇軾等文人墨客都曾對澄泥硯盛讚不已。

山東出產澄泥硯的泗水柘溝鎮的製陶業可以上溯到距今四千餘年的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伴隨著齊魯文化的誕生髮展,綿延至今薪火不絕。史載,“孔門十哲”之一的仲由(字子路),就是魯國卞(今山東省泗水縣泉林鎮卞橋)人。子路拜師聖人時,所帶的拜師禮就是產自泗水柘溝的陶壺、陶鼎,也就是柘溝澄泥硯的前身。

泗水柘溝澄泥硯始於唐代之前,北宋時期最為興盛。悠悠泗水河,流淌五千年,灌溉了下游的曲阜(聖人孔子故鄉)和鄒城(亞聖孟子故鄉),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泗河滋養哺育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因此,古泗水境又被尊為“東魯聖地”。

而遠在聖人誕生之前,生活在泗水河源頭的工匠們利用沿河兩岸的獨特陶土與河水製作了陶器,魏晉以後又燒製出了著名的山東澄泥硯。

經現代科學技術分析,泗水柘溝的陶土不僅富含多種金屬、非金屬礦物和微量元素,而且土壤結構類陽羨紫砂且比高嶺土更穩定,其所燒製的陶器堅韌耐用,作為食器既無土氣又可防腐;同時,由於柘溝陶土結構緻密而顆粒細小,於器表光潔平整之中,富含有小顆粒狀的變化,呈現一種砂質效果,制硯之後發墨流暢而不粗糲,深受歷代文人墨客鐘意,也使得山東泗水柘溝成為澄泥硯的重要產地之一。

澄泥硯具有沉靜堅韌、溫潤如玉、聲若金石、手觸生暈、含津益墨、哈氣可研、發墨如油、不浸水、不損筆等特點;尤其是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品質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

泗水柘溝澄泥硯的傑出品質,來源於柘溝當地的獨特陶土與泗河水的完美融合,乾隆皇帝曾為其收藏的鐘式魯柘硯賦詩一首:“模削誰成几上賓,洪鐘作式出陶均。設如洞理文流響,七召疇為待扣人。”

1991年5月,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谷牧出訪日本,將泗水柘溝澄泥硯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前首相海部、中曾根等。


(三)澄泥硯的前世今生


山東泗水柘溝的製陶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以前,但燒製澄泥硯,根據現有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卻應該是漢代以後才開始的。其後的魏、晉、南北朝一直到唐,都有斷代清晰的澄泥硯實物傳世,特別是風字硯(箕形硯)和抄手硯這種典型的文人硯更為常見。

南宋以後,連年兵燹,再加上澄泥硯燒製工藝過於複雜,成品率不高,因此漸漸失傳,中間歷八百年之久。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柘溝澄泥硯才開始嘗試復燒,這還要感謝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所創造的機緣。

當時,日本訪華團成員提出要購買山東出產的澄泥硯,國家有關部門找到當時的魯硯收藏專家石可先生幫忙尋找,從而引起了石可對澄泥硯的重視。在他的奔走倡議下,泗水柘陶工藝師楊玉禎帶領團隊開始復燒柘溝澄泥硯。經十餘年嘗試,終在1990年復燒成功,讓這件幾乎消失近千年的精美文房重獲新生。

山東泗水柘溝澄泥硯的製作工藝複雜繁瑣,技術難度很大,燒製成品率低,其製作過程全部由手工完成:1選料、2碎料、3配料、4過濾、5澄泥、6揉泥、7抽空、8晾泥、9酵泥、10製坯、11選坯、12整形、13修坯、14晾坯、15初雕、16精雕、17打磨、18裝匣、19入窯、20燒窯、21出窯、22再水磨、23復修、24精研、25包裝。不僅燒製工藝繁複瑣細,就連製作一座澄泥的池子和一孔成品率高的好的柴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因為現代科技的助力,制泥技術更加成熟,窯火溫度更易掌握,因而復燒以後的澄泥硯品質愈加完美,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

傳統文化的載體,手工工藝的代表,工匠精神的結晶!

山東泗水的澄泥硯可以說是最具傳統文化特質,最富山東地方特色的藝術瑰寶之一。


(四)名家評價


著名考古學家、金石學家徐文達先生在其《澄泥硯探索》一文中說:

“澄泥硯是一種邊緣科學,它涉及考古、地址、土壤、化學、熱處理等項學科,同時尚有造型、藝術、色彩、書畫、文學等藝術手段,絕非單純的陶瓦小技。制硯的過程也是藝術創作的過程……既是工業,也是藝術。”

關於山東泗水柘溝澄泥硯的品質與工藝,多有遠近賢達賦詩詠贊,今摘錄幾則:


(一)乾隆皇帝曾為其收藏的鐘式柘溝澄泥硯賦詩一首:

模削誰成几上賓,

洪鐘作式出陶均。

設如洞理文流響,

七召疇為待扣人。


(二)已故作家端木蕻良曾在1994年為石可先生所刻的泗水柘溝澄泥硯題詩:

澄泥古硯早無傳,

歲歲年年對暮煙;

石可手團魯硯土,

芙蓉出水火生蓮。

——題魯柘澄泥研 端木蕻良,時年八十有二,歲在癸酉初秋出伏日如下圖:

“四大名硯,魯有其一。”——山東泗水柘溝澄泥硯的前世今生

(三)2019年,在欣賞了九溪文化推出的河內侯®手作澄泥硯之後,著名文物鑑定專家、書法家,原濟南市文物店總經理,山東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文物專家委員會委員崔明泉先生欣然作詩一首:

泗水柘溝硯,悠悠越千年。

材優土水火,工良巧奪天。

撫似嬰兒膚,扣如金石堅。

發墨毫不損,用之勝歙端。

絕跡八百載,而今續香菸。

愛其若珙璧,代代永保傳。

如下圖:

“四大名硯,魯有其一。”——山東泗水柘溝澄泥硯的前世今生

(四)2018年,著名文物鑑定專家、收藏家、作家,山東收藏家協會濟南理事會主席、中央電視臺《鑑寶》欄目、全國數字電視收藏天下頻道特邀專家崔義忠先生為河內侯®手作澄泥硯題詞:

萬古澄煉,柘溝千秋。

百代名工,十全質優。

一如端歙,享譽神洲。

戊戌冬賞柘溝澄泥硯得句並拜題,崔義忠。

如下圖:

“四大名硯,魯有其一。”——山東泗水柘溝澄泥硯的前世今生

(五)2018年,著名青銅器鑑定專家、中華民間藏品鑑定研究會山東委員會理事、青銅器部部長,全國數字電視收藏天下頻道特邀專家張頌斌先生寫下了《題河內侯澄泥硯》:

澄泥名硯出泗水,手作精品河內侯。

聖人故里文脈長,千年傳承始柘溝。

沉靜堅韌潤如玉,聲若金石墨如油。

非遺技藝水火淬,魯柘澄泥譽九州!

如下圖:

“四大名硯,魯有其一。”——山東泗水柘溝澄泥硯的前世今生

(六)2018年,著名文史學者、書畫鑑賞家、文房四寶研究專家、作家,西泠印社集團有限公司藝術顧問胡西林先生也對河內侯®手作澄泥硯進行了精彩點評:

“非石之髓,乃泥之精,蘊結千年,丕煥菁英。”此清初學者、詩人徐鹹清為一明代澄泥硯所作銘文,“河內侯”魯柘硯質地溫潤細膩,又硬如堅石,色文雅,形古樸,借徐鹹清銘語贊之,似為恰當。戊戌,胡西林。

如下圖:

“四大名硯,魯有其一。”——山東泗水柘溝澄泥硯的前世今生

“四大名硯,魯有其一。”——山東泗水柘溝澄泥硯的前世今生

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1500年悠久歷史

二十五道工序手工精作

最具傳統文化特質

最富山東地方特色


九溪文化攜手泗水柘溝澄泥硯非遺傳承人楊玉貞弟子朱慶梅推出河內侯®手作澄泥硯系列藝術品,選用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製陶古鎮山東泗水柘溝的優質陶土,遵循傳統工藝經25道工序手工精作,古法柴窯燒製,選用中國傳統文人常用之風字硯(箕形硯)、抄手硯等硯型。

由於採用特殊的五色陶土成泥,加之古法柴窯燒製,因此燒製過程中顏色變幻無窮,色彩各異,非人工可控,無與倫比,呈現出“一品一圖案,千古難重現”的窯變特色,可以說每一方河內侯®手作澄泥硯都是孤品,殊為難得!

“四大名硯,魯有其一。”——山東泗水柘溝澄泥硯的前世今生

▲河內侯®手作澄泥硯之抄手硯


“四大名硯,魯有其一。”——山東泗水柘溝澄泥硯的前世今生

▲河內侯®手作澄泥硯之抄手硯


“四大名硯,魯有其一。”——山東泗水柘溝澄泥硯的前世今生

▲河內侯®手作澄泥硯之荷池硯


“四大名硯,魯有其一。”——山東泗水柘溝澄泥硯的前世今生

▲河內侯®手作澄泥硯之箕形硯(風字硯)


“四大名硯,魯有其一。”——山東泗水柘溝澄泥硯的前世今生

▲河內侯®手作澄泥硯之箕形硯(風字硯)


“四大名硯,魯有其一。”——山東泗水柘溝澄泥硯的前世今生

▲河內侯®手作澄泥硯之箕形硯(風字硯)


“四大名硯,魯有其一。”——山東泗水柘溝澄泥硯的前世今生

▲河內侯®手作澄泥硯之手作墨(硯臺配贈產品)


“四大名硯,魯有其一。”——山東泗水柘溝澄泥硯的前世今生

▲河內侯®手作澄泥硯之外包裝與產品冊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