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考話文明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搶先進入年度網絡關鍵詞,一切都在“突如其來”和“猝不及防”中開啟。我們遭遇了什麼?改變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回望“逆行”風雪路,適逢灼灼春光,花開千樹,我們該怎樣擁抱這個遲來的春天?又該如何面向未來的生活?聊聊文明話題恰逢其時。

疫情關乎文明興衰。瘟疫的流行不僅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也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歷史走向。瑞典病理學家弗克漢斯曾經說過:“人類的歷史即其疾病的歷史。”最近《記疫》一書也為我們瞭解瘟疫、自然和人類的關係提供了社會歷史學視角,書中一重要觀點是“瘟疫是一種文明病”,它伴隨著社會發展進步而發展。

讓我們不妨簡要回顧人類歷史的瘟疫之害。公元前五世紀,雅典幾遭瘟疫襲擊,最終輸掉了斯巴達之戰,古希臘文明的輝煌漸失光澤。從公元165年開始,羅馬帝國發生瘟疫,兩位皇帝也先後染疫而終,古羅馬帝國從此走向衰敗。公元6世紀東羅馬帝國發生鼠疫,持續近半個世紀,毀滅了羅馬帝國復興的希望。14世紀,一場被稱為“黑死病”的瘟疫光顧歐洲,2500萬人喪命。16世紀,美洲大陸暴發長達8年的天花流行。19世紀以來,全球先後出現七次霍亂,其影響地區之廣,感染人群之眾,史所罕見。

今天,新的傳染疾病還在不斷湧現,諸如艾滋病、登革熱、埃博拉、瘋牛病、SARS、禽流感、新冠肺炎等等,再次向人類敲響了警鐘。本次疫情是21世紀以來,冠狀病毒家族成員第三次肆虐人間,專家估測在現有160萬種野外未知病毒中,目前僅知道3000種,不足0.1%。這是紀錄片《下一次瘟疫爆發》給我們留下的警示。該片認為,瘟疫是導致世界文明毀滅的前列方式和最大風險。在這個意義上,瘟疫參與著人類歷史的文明進程,影響著文明的興衰。如果說人類文明的衰亡有著不可抗拒的“歷史的合力”,那麼瘟疫則是不可迴避的重要威脅之一。

陋習顛覆正當其時。此次疫情的全球暴發,意味著“下一次瘟疫可能依然是我們還未準備好應對的病毒”。如何直面未來殘酷的疫情,需要反思和檢視我們的生活行為方式。

疫情期間,“舌尖文明”“扭曲的美食觀”討論廣受關注,野生動物保護、傳染病知識受到普及。曾幾何時,狩獵果腹是人類祖先於刀耕火種時代的生存無奈,如今卻成了某些人的現代“時尚”。殊不知“時尚”開啟了“潘多拉魔盒”。恩格斯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比平時要多得多。”因此,我們更應當尊重科學,敬畏自然,厚植生態文明理念。否則,就會“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疫情是一次規範文明行為、培育文明風尚的意外契機。中國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不只是醫療衛生防疫防控阻擊戰,也是對時下一些公德缺失、文明不彰、陳習陋為等現狀的一次全民風險教育課。革除陋習是移風易俗的長期任務,需要打持久戰。倡導健康生活理念,堅持忌奢崇儉,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習慣“罩”見文明、公筷分餐、“一米線”距離、垃圾分類等等好行為。久久為功,推動文明綠色生活方式入腦見行,最終固化好養成、培育好習慣、推崇好風尚。

最是風雨見文明。隔離病毒,不隔離關愛。天津在全國戰疫中表現出的國家情懷和社會擔當,可圈可點。無論是對“歌詩達賽琳娜號”的快速有效處置,還是對春節期間滯留天津武漢人的貼心安置,都表現出天津城市文明的內涵與不俗。

文明既是個體行為自律,還有社會共情與擔當。有趣的是,疫情期間意外火了王昌齡的一句唐詩。在馳援湖北武漢的醫療物資包裝箱及運輸車上等場景中,一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的唐詩,感動了所有風雨兼程的“逆行戰士”。這穿越千年的古詩,讓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人們皆有共鳴,其柔軟深刻而又恰當的文字,何嘗不是一種文明的風度與溫度,不火也難。文明需要自律,也需要非常時期的恰當表達。相比“今年上門,明年上墳”“出門打斷腿,還嘴打掉牙”的“硬核”標語,缺少的是友善、關愛尊重的文明情味與價值。

文明自律法治同行。“惡猶疾也,攻之則益悛,不攻則日甚。”“惡不廢則善不能興。”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佈會,曾針對個別人為尋求刺激或者發洩不滿,向電梯甚至醫務人員吐口水;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明知感染或者疑似,故意進入公共場所或交通工具傳播;以暴力、威脅等方法阻礙依法履行防疫、防控等行為,給予公開譴責和打擊。

“大考”既要勸善,更要依法。“大考”不僅要激活民眾內心的“自律”,更要依靠法治的“他律”。文明行為的養成既需要環境的營造、剛束和震懾,也需要規範、強制和懲戒。疫情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通過了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決定,全國兩高兩部及時推出《關於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嚴懲抗拒疫情防控措施、暴力傷醫、製假售假、哄抬物價、造謠傳謠、疫情防控失職瀆職、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妨礙疫情防控等各類違法行為。懲惡揚善,德法兼修,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形成良好社會風尚和社會文明。

疫情終將過去,文明需要守護。相信,每一個冬天的句號都是春暖花開。文明不僅是阻斷病毒的力量,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田曉 作者為天津市精神文明辦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