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誠肯定很喜歡下雨天吧

上一次在電影院看新海誠的電影還是2016年的《你的名字》,轉眼三年已逝,發生了很多事,也忘記了很多事,但《你的名字》所造成的轟動仍沒有完全散去,《天氣之子》又來了。

有人說《天氣之子》是《你的名字》的姊妹篇。同樣的製作團隊、年紀差不多的男女主角、一樣的年少心動、以及都有玄幻的元素,都會讓人把這兩部作品聯繫在一起。

新海誠表示,《你的名字》受到了很多的關注,令他非常感激,但同時也很辛苦。那時候,他抬頭仰望天空,很想跳上積雨雲放鬆一下,於是突然有了創作一部天空相關作品的念頭。

《天氣之子》上映後,觀眾的反響非常不錯,電影上映34天,票房突破100億日元。新海誠因此成為宮崎駿之後,第二位達成2部作品突破100億日元的日本電影導演。

評分上,雖然《天氣之子》不及《你的名字》,可能也有很多人不喜歡電影中那種“犧牲全世界來成全愛情”的思想,但我還是很喜歡《天氣之子》。

如果你也喜歡下雨天,喜歡在下雨天發呆,我想你肯定也會愛上這部電影。

新海誠在電影中加入了大量下雨的場景,讓你在電影院中也有種外面在下雨的感覺。我挺喜歡這種感覺,剛好看電影的那晚人比較少,電影院很安靜、讓人覺得很舒服。

再加上劇情也是屬於年少心動的愛情故事,畫面更加是“幀幀壁紙”,這些元素加起來所營造的氛圍就兩個字能形容——享受。

這不就是一部好電影該有的樣子嗎?給了你最享受的狀態。

難道好的電影就非得是符合普世價值觀的?

拜託,這是電影。

或者,好的電影就非得是天馬行空要燒死大腦的?

拜託,上班已經夠累了,去電影院看個電影也是圖個放鬆。

關於男主以“東京沉沒”為代價去拯救女主的行為,新海誠已經解釋過:男主角剛好16歲,正是衝動而純粹的年紀。希望可以通過這部影片,喚醒很多成年人已經遺忘了的,勇敢而堅定的愛。

這是新海誠的初衷。

再說了,一個16歲的男生,獨自一人離家出走到東京,只能靠做兼職賺錢生活下去,這時他遇到了自己喜歡的女生,兩人還互生情愫,他還有什麼理由放棄?

這才是一個16歲男生該有的表現。

這個世界在他最落魄的時候沒有給過他任何的幫助,那他為何要給予這個冰冷的世界幫助?

他只是一個16歲的男生,不是超人,拯救世界的任務不應該落在他身上。

所以我覺得新海誠這樣的安排是合理的。

另外,電影的背景音樂也是好得沒話說,RADWIMPS樂隊製作,這也是繼《你的名字》之後,新海誠與RADWIMPS再度合作。

當然了,《天氣之子》還可以變得更好,劇情確實有很多邏輯不夠嚴謹的地方,劇本其實可以再打磨一下,畢竟故事才是電影的精華。

但我還是挺喜歡《天氣之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