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服務燒錢模式已成末路,該拿什麼拯救財報?

雲服務燒錢模式已成末路,該拿什麼拯救財報?

文/白刀

一直以來,融資、燒錢在互聯網行業裡相當普遍,尤其是在2C領域。但同樣是燒錢,也有燒得值不值之分,京東看似是在燒錢,但至少提升了物流配送體驗,讓用戶產生了認可。但很多互聯網企業,特別是2B領域,錢燒了不少,卻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

2018年3月22日,金山軟件發佈的2017年財報顯示,金山雲第四季度營收為4.019億元,號稱在雲服務行業排名第三,僅次於阿里雲、騰訊雲。但實際上,一邊融資一邊打價格戰的金山雲,前三個季度營收僅9個多億就虧損了6億元。這樣的“行業第三”含金量有多大?對金山雲自身的發展又有多大的意義?在競爭激烈的雲計算市場裡,燒錢模式如果不能帶來收入上的快速增長,轉換不成競爭壁壘的話,融資、燒錢就徹底淪為一場“表演”了。

或許,2C領域簡單粗暴的燒錢模式,已走向末路,在邊際效應式微的背景下,未來只有迴歸商業本質,高築牆,廣積糧,才能真正站穩腳跟。

不再奏效,燒錢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了

近年來,互聯網燒錢、補貼的行為極為盛行。很多行業一旦陷入無休無止的燒錢大戰中,結果就成了“拼錢”的遊戲,能融到下一輪錢,就可以生存下去,融不到錢的話,就只能被迫退出。這種玩法已經飽受業界批判,甚至投資圈兒也被戴上了“幫兇”的帽子。而現在,這一模式似乎要壽終正寢了,靠燒錢騙來的市場終難站穩腳跟。

最近,滴滴做起了外賣,美團幹起了打車,司機和乘客都翹首期待,等著薅羊毛。滴滴如臨大敵,雖然程維喊出了“爾要戰便戰”的豪言,但心裡面可能早就打鼓了。因為滴滴一統江湖後,並沒有在出行產品和服務端建立起競爭壁壘,形成用戶的忠誠度和黏性,一旦有新的對手進來大打補貼牌,就很容易造成司機和用戶的流失。當然,美團這次殺進來,並非是以完全同質化的打法搶用戶,補貼的力度也不及當年的滴滴Uber大戰。可見,美團已經意識到了,單純的燒錢是不可行的。

文章開頭提及的金山雲,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金山雲是雲計算領域的新星,背靠小米、金山兩大生態支持,2018年伊始就完成了7.2億美元D輪融資。有了資本的底氣後,金山雲就在市場上玩起了持續降價。但事實上,雲服務市場的價格早已跌破成本,任何企圖以負毛利搶佔市場的降價行為都將深陷燒錢遊戲中難以自救。

金山雲的低價策略最終換來的成績單並不好看。我們梳理了一下金山雲2017年四個季度的營收,分別為2.68億元、3.04億元、3.58億元、4.019億元,從營收增長上看,燒錢並沒有帶來爆發式的增長,甚至有的季度環比增長率還出現了負值。按照金山雲的公告稱,2017年前三個季度,營收9個多億,虧損就達6億元,全年營收13億多,虧損額估計會達到7到8億。可見,在雲服務市場裡,燒錢搶市場正成為一個偽命題。

同樣的例子還有共享單車,憑著一輪輪融資和車輛投放,摩拜與OFO坐穩了老大、老二的位子,本來可以高枕無憂,結果兩家紛紛在後續融資上掉鏈子,年前雙雙被爆出資金鍊緊張的消息,被質疑挪用押金。而融資競賽尚未結束,新的威脅又來了。近日,螞蟻金服投資的哈羅單車宣佈芝麻信用分值高的話可以免押金,這一系列環境的變化讓摩拜、ofo終於開始反思燒錢策略,把更多精力放在思考如何賺錢的問題上。

這幾個例子都表明,如若建立不起護城河,沒有可信服的盈利模式,即便短期有資金予以苦撐,也隨時都有可能面臨生死拷問,共享單車領域已經成先烈的酷騎、小藍、小鳴單車就是前車之鑑。先燒錢搶佔市場,而後收割市場套現,這個邏輯越來越站不住腳了。

雲服務和CDN的企業市場更不合適燒錢

以往,凡是燒錢的買賣,大都屬於消費市場,打車服務、共享單車皆如此。但近年來,這種畸形的模式已經開始蔓延到了企業級市場,尤其是雲服務、CDN服務領域蔚為壯觀,一面是融資的軍備競賽,你方唱罷我登場,一面是雲服務、CDN服務綿綿不斷的降價大戰。其中以阿里雲、騰訊雲、金山雲三家為主,頻頻挑起事端。

但企業級市場與消費市場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可能你越是降價,越是免費的東西,越沒有人敢用。如果品牌不足夠過硬的話,反而是一把雙刃劍,讓用戶退避三舍。鄭州大學一位教授曾提出,用2C燒錢補貼的流量思維做企業服務,就是一個“坑”,企業服務一定是先跑通商業模式,再跑流量。他還提出了“四不”理論——不燒錢,不補貼,不亂價,不打劫。

這方面吃過虧的企業也不少。在移動辦公協同領域一度風生水起的紛享銷客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時,紛享銷客創始人羅旭曾預判市場,成為移動端企業級入口的窗口期只有一年,於是自2015年開始,紛享銷客卯足了勁地瘋狂打廣告,甚至用消費市場的地推模式做企業客戶,燒錢跑馬圈地,結果差點資金鍊斷裂,最終瘦身並以金蝶投資度過了危機。經歷與阿里釘釘補貼大戰後,其總裁吳昊開誠佈公地承認,儘管燒了那麼多錢,但企業用戶的活躍度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增長。

我們從金山雲的財報數據上同樣看出,一味燒錢所換來的營收增長並不明顯。去年12月拿到3億美元融資後,金山雲就加入到了降價的行列,宣佈雲產品線全線降價,CDN、雲數據庫Redis、雲服務器價格創行業新低,最大降幅達到50%、60%、30%,與阿里雲、騰訊雲兩大巨頭刺刀見紅,但來自於雲服務和CDN服務的營收卻表現遠遠不及預期,這樣一來不免就有些尷尬了。

曾經率先挑起降價的阿里雲都已經在價格戰中偃旗息鼓,近日召開的2018雲棲大會上,阿里雲閉口不提降價策略,而是成功地把公眾目光轉向了lOT領域。相比之下,金山雲、UCloud、迅雷、青雲、華雲、EasyStack、駐雲科技、SpeedyCloud迅達雲、BoCloud博雲等跟隨者的命運可能就沒那麼好了。以金山云為例,2015年、2016年其分別虧損了2.38億元、4.75億元,2017年很可能虧損會達到8個億,很顯然,燒錢讓其深陷虧損泥潭了。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對一直跟在阿里雲、騰訊雲後面,且被動加入價格戰的雲服務和CDN企業來說,能扛得住一年數億元乃至十億元量級的虧損嗎?答案不言而喻。

燒錢模式可以休矣,是該回歸商業本質了

其實,雲服務、CDN領域頻舉價格屠刀,很大程度來自於資本的推波助瀾,資本的洶湧闖進,讓這個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畸形了,綁架了整個雲服務和CDN服務市場,完全被妖魔化了。去年全球雲計算行業到底有多燒錢呢?一組數據顯示,19家企業砸進去了638億美元。而且雲服務的價格大戰讓身在其中的企業陷到了“越融資虧得越多”的怪圈兒裡去了。

知乎平臺上一個主題為“免費,是SaaS未來在中國的模式嗎?”的熱帖中,大多數人認為,免費、降價一定不是企業級服務的商業模式,企業根本無法承擔巨大的運營成本,國外的Salesforce也沒有不計成本地補貼和降價。之前,迅雷CEO陳磊就多次感嘆,“今天這個市場已經亂套了,惡性競爭,大部分企業都虧本去做。有沒有紅利跟互聯網發展的階段沒直接關係,而是跟競爭有直接關係,很多雲服務商都在賠本賺吆喝,根本不管商業模式。”

其實,燒錢是特定時代的產物,當用戶紅利處於釋放期,各家為了攫取最大的份額和客戶,分得最大蛋糕,從獲客的角度看,燒錢的玩法可能短期有效。但當前的雲服務市場已逐步進入成熟期,企業就應該從粗放式經營升級到精細化運營,最快做出競爭壁壘。滴滴結束了補貼大戰後,開始在無人駕駛測試上發力,與新能源車企合作共享汽車,就是看到了這個趨勢。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互聯網燒錢模式或許會退出歷史舞臺,雲服務、CDN市場的燒錢大戰已然偃旗息鼓,未來將是競爭實力的真正較量。畢竟,商業本質的迴歸只會遲到,但從來不會缺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