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的門徒們——阿里老員工在做“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外貿”

馬雲的門徒們--阿里老員工在做“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外貿”,從活不下去到穩居前三

馬雲的門徒們——阿里老員工在做“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外貿”

他要做的,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外貿”

“你說創業的人只吃‘草’?”剛見面,記者開口便問。

陳棟剛剛搭乘深圳的航班飛抵杭州,來參加一場阿里系創業者的“同門”聚會。此前微信聯絡時,他那樣回應記者邊吃邊聊的提議。

“開玩笑的啦,創業也要吃飯啊!”走下出租車的陳棟爽朗一笑。短寸髮型,身材魁梧,背雙肩運動包,乍看像個剛工作沒幾年的小夥子,實際上他已年近不惑。

“相由心生。”陳棟說,創業12年,如今自己依然像打雞血般努力,因為“還有夢想沒有實現”。

“什麼夢想?”

“做一家有文化、有影響力的大公司。”

“比如阿里?”

“對。”

“少年將軍”

1999年9月,阿里巴巴正式成立。2000年1月2日,陳棟進入阿里實習,後來轉正,成為名副其實的老員工。

也是在1999年,如今已經關閉的中華網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首個赴美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開啟了中國互聯網公司赴美上市的浪潮,接下來的一年中,成立不久的新浪、網易、搜狐也相繼上市。

馬雲的門徒們——阿里老員工在做“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外貿”

金融專業出身的陳棟被互聯網行業的飛速發展吸引了:“公司創業3年居然就上市了,這個行業神奇啊,比金融還厲害。”一定要找個這樣的公司去看看!抱著這樣的想法,大學畢業前夕,陳棟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進入證券公司等專業對口單位,而是來到杭州,加入剛剛成立不久的阿里巴巴。

早年的阿里,雖有“十八羅漢”坐鎮,但只是一家上百人的公司,遠不及如今8.6萬名員工的規模。年紀輕輕的陳棟很快脫穎而出。

陳棟回憶,那時自己的底薪只有1500元,還不包括跑客戶的車費等花銷,“相當於就是給了你見客戶的車馬費。但跑業務提成很高,實際上就是鼓勵多出去跑,多幹活就能多掙錢。”

一週7天,陳棟基本都撲在了工作上,眼睛一睜就開始幹活。做了半年業務員後,陳棟被叫去參加阿里管理培訓學院的培訓,類似於現在的阿里“黃埔軍校”。

“那時的阿里,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他認為,阿里與其他公司真正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人才選拔和考核完全按照“戰績”來評價。只要是人才,就能得到重用,大膽幹事,年紀輕輕就能當上“少年軍官”,甚至是“少年將軍”。“在別的公司肯定不可能。”

年僅25歲的陳棟便成了一個“少年將軍”,擔任福建省的大區經理,管理該區域分公司的工作,帶起了一支上百號人的團隊。那時阿里除了位於杭州的總部外,僅有北京、山東、江蘇、福建、廣東5個大區。

馬雲的門徒們——阿里老員工在做“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外貿”

人事、財務、市場……那時擔任區域經理,需要樣樣精通。“相當於自己創業,是公司派去建立‘根據地’的‘特派員’。”陳棟很感謝這段經歷,為他後來創業積累了豐富經驗。

與他並肩作戰的戰友,也都是阿里中響噹噹的名人。比如現在擔任阿里巴巴首席客戶官的吳敏芝,曾擔任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的陸兆禧,還有馬雲口中的“定海神針”、曾執掌阿里“中供鐵軍”的俞朝翎,以及現任集團總裁金建杭,“那時金建杭是北方大區的負責人,我們乾的事情差不多。”

眼看前景一片大好,陳棟卻在2003年就離開了阿里。

“不是我想離開阿里,只是比較年輕,不太懂政治。2003年,公司開始做淘寶,讓我去,我不願意,就離開了。”

在會場對面的小餐館內,重回杭州的陳棟,回憶起18年前剛進阿里時,在文三路華星科技大廈背後的小區裡,一群年輕人共同拼搏的時光,仍有一絲無奈。“當年三室一廳屋子裡住的人,現在身家加起來有上百億了,但誰也沒想到命運如此,他們還在阿里,我卻出來了。”

“活不下去”?


離開阿里後,陳棟擔任了一家韓國電子商務公司在中國的代理公司的老總,這家公司剛剛進入中國市場,對於陳棟這個連員工都還沒找到的“光桿司令”來說,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由於在阿里得到了全方位鍛鍊,陳棟很快就將新公司帶入正軌,第一年就做出了一億元的交易額。但由於2年後韓國總公司要派韓國高管入主公司,陳棟出讓了自己的股份,手握從這家公司掙得的上千萬元,開始創業。

陳棟發現,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商品的需求量很大,但由於對市場環境與貨物質量不瞭解,他們來中國採購卻不是很方便。“同樣是茶葉,5元一斤的和5萬元一斤的,不懂的人真的看不出區別來。”

反過來,由於一些阿拉伯國家的信用機制還不完善,中國買家採購物品時也存在風險:“你要買黃金,他們給你鍍金,再回去找他們,發現老闆跑路了。”

陳棟發現了這個貿易體系中的裂痕,而這恰恰是阿里這樣的巨頭尚未涉足的,便創立了以“全球代採”為核心業務的深圳伊西威威(ECVV)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全球採購商提供點對點代理採購服務平臺,代理海外買家從中國採購和中國買家從海外採購。

“大家剛開始出來創業,‘馬老師’有些不高興。”陳棟回憶,早年阿里內部對待員工離職創業的態度,並不像如今這般寬容。一方面,那時的阿里還並不強大,另一方面,離開的人所從事的工作,多多少少都與阿里的業務相關。甚至還有前同事直言不諱:陳棟的公司“活不下去”。

“但我的市場和模式,像是在沃爾瑪旁邊開個國美、蘇寧,和阿里的客群、模式不是很衝突。”

“在2006年,手頭攥著八九千萬現金,誰會不認我?”創業之初,可謂一帆風順,用陳棟自己的話說,簡直是“有錢任性”。租著深圳最好的寫字樓,那時才30歲的陳棟在業務的迅速擴張中,有些春風得意。他想要帶領眾多中小企業走出國門,打通海外市場,做一家有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企業。

好景不長。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開始波及中國企業。“本來整個團隊士氣高漲,沒想到過完一個春節回來,訂單全沒了,客戶都關門了,一個月下來只有100萬元營業額進賬。”

公司在香港購買的金融資產也相繼“爆倉”,打亂了現金流,“有錢任性”的陳棟,眨眼失去了任性的資本。

“就像衝浪,很快衝上了浪尖,但轉眼就被浪拍到了水底。”

為了從水底游上來,之後的三四年,陳棟一直在“擦屁股”,為了維持經營,他不得不賣房、裁員、關閉分公司……他說,這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時刻”:“公司就像人得了一場大病,摘除了腫瘤,一直在緩慢康復。”很多同行就在此時退出了競爭舞臺,從30多家銳減到了個位數。對陳棟而言,能活下來,就已經是“剩者為王”。

即便如此,他還是堅持了基本的原則:“我沒有欠別人一分錢。債務都還清了。”正因如此,當危機餘波散去,東山再起之時,陳棟的投資人仍願意慷慨解囊。

做有文化的大公司


如今的ECVV,每年平臺達成的貿易交易金額已達到50億,CEO陳棟的日常著裝,卻仍是二三百元的優衣庫。

“你的穿著看上去不像個大老闆。”記者開玩笑。

“我是柳井正的粉絲。”柳井正是優衣庫的創始人,陳棟說,優衣庫的衣服面料好、價格便宜,買他的東西,也是學習他的經營思想。

如果要強行找出優衣庫與阿里兩家企業的共同點,或許就是他們都有獨樹一幟的企業文化。巧合的是,從阿里出來的人,很多都自稱是馬雲的“粉絲”。

或許是與柳井正相似的浮沉經歷,讓陳棟感同身受:“他有一本書,叫《一勝九敗》。哪怕失敗了九次,也要堅持下去,最後終能成功。”

有了前一次的失敗經驗,陳棟更加註意未雨綢繆。2014年起,他調整了商業模式,除了全球代採、全球代銷,還增加了小額批發和零售商城、自營直採、供應鏈服務等,學習優衣庫的理念,把中國的微創新產品賣到國外,以實惠的價格出售大牌質量的產品。目前已經有四五個品牌在美國購物網站亞馬遜上的細分品類中排名數一數二。

馬雲的門徒們——阿里老員工在做“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外貿”

通過這些提前佈局,在近兩年許多企業經營情況並不理想的時候,ECVV還在保持增長。“就像以前得過病現在有了抗體一樣,再往後走,我們公司會更好。”

“不過我確實不是大老闆。”陳棟又接下了前面聊起的話題。“去年公司掙了2個億,但即便再加個0,也還是個小公司。”

什麼樣才是大公司?“大公司要有文化輸出,就像阿里一樣,如果有一天我們能輸出文化到海外了,我們的公司就牛了。”

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讓很多中小企業看到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國內互聯網發展,電子商務作為一種能提高商業運作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的模式,正在蓬勃發展。

陳棟也從中發現了商機。在他看來,當前“一帶一路”沿線不少國家還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在工程基建、建築建材、交通運輸、旅遊餐飲、跨境電商等很多細分領域都有巨大市場。

馬雲的門徒們——阿里老員工在做“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外貿”

“但除了阿聯酋,很多中東國家對中國瞭解還不深。如果能通過商業進入他們的生活,讓他們認識中國的商品和品牌,就能幫助中小企業抱團出海。”

阿里巴巴的口號人盡皆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而陳棟要做的,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外貿”,如今,陳棟創立的ECVV,已經坐上了國內B2B外貿平臺的第三把交椅。排在第一位的正是阿里。

“別人給我白眼,說我選擇阿里巴巴作為對手,不自量力。”陳棟解釋道,其實,自己是將阿里作為一個“燈塔”,作為對標的方向,“我們的國家需要有情懷、有信仰的企業,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到老的時候就覺得沒有遺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