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斷擅權、遺臭萬年,選擇背後的博弈人生

導語:如何使得自己的名字流傳千古?是通過做"好事"而流芳百世還是做"壞事"而遺臭萬年?急於留名千古的東晉名將桓溫正在思索著,他究竟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他做出選擇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撫枕長嘆,做出選擇

東晉權臣桓溫已經六十多歲了,他經常撫枕長嘆:"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這聽起來有些極端了,其背後之言無異乎是:好傢伙,好事幹不成,不能使我的美名流傳千古,那麼我就壞事幹盡,使我的罵名被萬世所唾棄!桓溫的這一想法與歷史上的趙高大抵是一拍即合的。趙高身為宦官,出身卑賤,想要在世間幹出一番偉業而流芳百世是不現實的,那麼美名留不成,惡名就要遺臭萬年!於是趙高就成了封建社會宦官專權的第一人,罵名永傳,真正的做到了遺臭萬年。

但是令我們疑惑的是,桓溫出身於地主士大夫家族,而且其身為東晉明帝的駙馬,掌握東晉的軍政大權,論出身與地位桓溫不輸與任何人。論事業,桓溫年少時溯江而上滅亡成漢政權,三伐北方,建立了赫赫戰功,事業上也不輸與任何人。那麼在世人看來,桓溫已經做到了可以流放百世了,那麼為什麼還不滿意呢?為什麼最終走了封建社會最為唾棄的一步:專斷擅權,禍亂朝政。這其中的緣由究竟是什麼呢?經過一番思考,我認為緣由應是以下幾點。

專斷擅權、遺臭萬年,選擇背後的博弈人生

東晉名將桓溫

東晉之時,名門為上

東晉實際上是司馬炎的西晉王朝在南方的延續。司馬睿在司馬王朝國破之時便一路南下,在一批西晉死忠的保護與擁戴下在建康城內做了皇帝,使得司馬家族得已延續晉王朝的國祚。因此東晉不僅繼承了西晉王朝的國祚,其也繼承了西晉王朝的取士與為官之風:名門為上。

何為名門為上?其實是根源於曹魏時期的為官慣例,即皇室更喜於提拔那些出身名門,身份顯貴之人入朝為官,並且在官場士大夫中更喜於和這些名門顯貴交友,世人更喜於談論與盛讚這些名門顯貴。因此只需這些名門顯貴取得一絲功業或保持一絲的浩然之氣,獨立特行便可以贏得世人的好評,博得足以流芳百世的美名。

而那些出身卑賤,來自寒門的子弟若想取得與那些名門顯貴相同的美名卻不現實,即使這些寒門子弟取得傲人的功業也只能博得流芳一朝而不過數十年的美名,時間一長便被世人遺忘。但是這些寒門子弟若做錯一件令世人覺得錯誤的"大逆不道之事"便足以遺臭萬年,被萬世所唾棄與臭罵。因此寒門子弟在當時之世想要取得足以流芳百世的美名是不大可能的,陶侃與王羲之便是最好的例子。

王羲之出身"琅玡王氏",其叔父為東晉名流王導。因此王羲之出身名門,身份高貴。憑藉著家族的顯赫與叔父的提拔,王羲之入朝為官,拜為右軍,史稱王右軍。王羲之在功名上庸碌一生,身為臣子不能為國家出力,不能救民於水火,可以說王羲之是一介庸官。然而為何王羲之流芳百世呢?只因為王羲之標榜自己不慕名利,浩然於世。而且加上自己寫得一手好字便被當時的士大夫們所讚賞與崇拜,使得美名流傳,被世人所銘記。

專斷擅權、遺臭萬年,選擇背後的博弈人生

"琅玡王氏"世系表

陶侃出身貧寒,初次踏入官場只是做個縣吏,後憑藉自己的勤勤懇懇升為郡守。在蘇峻叛亂,國家危亡時,陶侃憑藉自己的出色表現平定這場幾乎令東晉亡國叛亂。因此陶侃憑藉自己的赫赫軍功被皇室拜為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因此陶侃在當時取得"柱國"的美稱,流芳一朝。

然而隨著陶侃隱退後,短短數十載便被世人遺忘以至於陶侃曾孫陶淵明出仕時竟因出身低微而不被重視,最終落了個歸隱的下場。因此從陶王兩人身上可以看出出身對一個士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故我認為取得流芳百世之美名的關鍵在於是否為名門,即名門為上。

專斷擅權、遺臭萬年,選擇背後的博弈人生

東晉名將陶侃

我們看一看桓溫的履歷就可以知道他做出這種舉動的緣由。桓溫出身於譙國龍亢桓氏,在西晉時期淪為"邢家",在西晉並非高門望族。桓溫的父親宣城內史桓彝在南渡後廣交名士,躋身江左八達之列,並且跟隨明帝平定王敦之亂。

取得如此豐功偉績的桓彝僅僅使得家族地位有所上升,但不足以使得桓氏躋身名門。因此桓溫出身低微,非名門之後,想要流芳百世僅僅憑藉一朝功業是不可能的,因此想要永世流傳自己的名字只能做出"大逆不道之事",令世人所唾棄,方可永世留名。因此我認為這是桓溫選擇遺臭萬年,晚年做出專斷擅權、密謀篡位的根源。

朝堂戰場、群雄並立

桓溫雖然早年曾取得滅亡成漢、二伐異族的豐功偉業,令辛棄疾在《水龍吟》中揮筆寫下"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的豪情言語。但是在第三次伐北戰爭中,桓溫一意孤行而未採納郗超的諫言,在枋頭大敗於前燕慕容垂,第三次伐北以失敗告終。伐北失敗後的桓溫在朝中的地位與名望一落千丈,以至於謝安、王坦之、王彪之等名門之臣相繼脫穎而出。

專斷擅權、遺臭萬年,選擇背後的博弈人生

桓溫北伐

據記載,侍中謝安出身陽夏謝門、貴為名士,是太常謝裒第三子、鎮西將軍謝尚的從弟。王坦之出身於太原王氏,是中書令王述之子。而王彪之亦出身於"琅玡王氏"。因此這三人均來自於當時的豪門貴族。這三人在朝中相互勾結,共同抗衡桓溫的權力與威望。而且三人出身名門且都以高潔傲骨著稱於士人間,以至於三人的名望超過桓溫,這無形中給了桓溫巨大的為官壓力與權力的挑戰。因此雖出身寒門但憑藉軍功而屹立於群臣之首的桓溫如何能忍受?雖嶄時取得名望的桓溫如何能流芳百世呢?

專斷擅權、遺臭萬年,選擇背後的博弈人生

東晉名臣謝安

因此陷入名門貴族包圍中的桓溫想要殺出重圍,重塑威望,留名千古的唯一途徑不是默默忍受與功成名就,那樣就如陶侃一樣不過數十載便會被新秀所掩蓋,被世人所遺忘。唯一的途徑就是做出一番在當時士人看來是大逆不道、違背君臣禮數的事業,這樣成功了便是開國君主,註定千古留名;失敗了,即使是逆臣但也可以如趙高之流遺臭萬年,令世人永記。

因此桓溫孤注一擲,採納了郗超的建議,通過廢司馬奕而立新帝,斬殺潁川高門庾氏等手段專權於朝,令天下士人唾棄。前秦皇帝苻堅對此議論道:"桓溫此前敗於灞上,而今又敗於枋頭,十五年內兩次使國家軍隊遭受重大打擊。不但不反思過錯,向百姓謝罪,竟還廢黜君主。六十歲的老叟如此舉動,如何自容於天下?"

結束語:因此即使是桓溫沒有實現稱帝的願望,但是其卻做到了使自己的名字流傳千古,即使是以遺臭萬年的形式將自己釘在了逆臣之柱上,讓萬人唾罵。但是他卻成功了,成功的令世人永記他的名字而避免了陶侃的悲哀。因此他成功了,他做的選擇沒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