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區面臨發展瓶頸 看看蘇州的嘗試

提起“智慧社區”,很多人會感到耳熟,因為從國家到地方,鼓勵、引導和支持智慧社區建設的文件已經有一厚摞,但智慧社區概念雖然時髦,怎樣才能真正落地、發揮作用,其實案例並不多,多數仍然停留在概念的階段,或者只是一些“局部功能智能化”,比如人臉識別、識別車牌號等,說到底,離“智慧”還很遙遠。

專家表示,智慧社區系統難以真正落地,是因為存在許多現實的難點。目前,許多地方、許多企業正在進行不同的探索。

而近日,蘇州一個智慧社區的建設引起了業界的關注。記者在蘇州調研發現,這個正在落地的案例實現了多種功能突破,而且實用高效,代表著業界最前沿的嘗試,其中的聯動安全防護系統是蘇州首次、江蘇較早批次落地社區的應用。

智慧社區面臨發展瓶頸  看看蘇州的嘗試

記者在蘇州吳江區的吳越錦源花園小區看到,在保安、物業管理人員“不知不覺”中,這套新的智慧社區系統就能在小區服務中實現多種“智慧”功能:自動測量人體溫度抗擊疫情、與公安系統聯動報警實現安全防護、人體健康自動監測、專享泊車位智能管理、地下車庫車位準確導航、業主停車位對外(訪客)收費共享、老人小孩出入小區自動提醒業主,等等。

項目技術團隊最近正日以繼夜做相關設施集成系統的強化測試。團隊負責人羅恆博士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長期專注開發跟建築工程有關的電子信息技術,研發團隊主要由蘇州科技大學江蘇省建築智慧節能重點實驗室和蘇州市移動網絡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學術骨幹組成。他向記者介紹,這套系統克服了此前業界實踐中的幾個關鍵難點,從而實現了多種新功能順暢、穩定應用。

例如,在抗擊疫情方面,系統與時俱進,採用了先進可靠的即時、無感、刷臉測溫技術。當普通小區在排隊量體溫的時候,這套系統可以做到“秒測溫、隨心出入不擁堵”。記者現場觀察發現,通過體溫無感篩查聯防聯控系統,實現“無感測溫”,人行、車行通道刷臉距離大於50釐米,避免了額溫槍距離過近帶來的不快或交叉接觸。業主通過時,屏幕實時顯示體溫度數,人臉識別通過後,門禁打開,業主即可進入小區。若顯示體溫異常,系統在發出聲音的同時會自動記錄並保存相關信息。為提高人臉識別效率和精準度,公司採用了江蘇清大維森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的人臉識別成果。江蘇清大維森公司成立於2011年,由清華大學蘇光大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蘇光大教授團隊開發的人臉識別系統已成功應用於2008年奧運會及殘奧會開閉幕式。江蘇清大維森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還和江蘇省公安廳、南京理工大學設立了江蘇省公安廳社會公共安全重點實驗室。公司在人臉識別核心算法、基於海量視頻和圖像處理的人臉識別系統應用為“國際先進、國內領先”。

老人、兒童是家庭“弱勢”群體,需要重點保護、關愛。如果業主需要,可向系統授權,老人、兒童出入社區時會通過人臉識別自動追蹤,監護人即可收到消息提醒,防止走丟或者不當外出。

在安全方面,除智慧門禁、人臉識別進出外,在人行、車輛出入口位置,升級設置多重安防級別攝像探頭,並接入了公安系統數據庫,一旦有黑名單人員在附近出現,即可啟動自動報警,公安會根據異象立即作出相應處理。對車輛內部人員的人臉識別以及公安接入在蘇州市屬於較早嘗試。如此,可以有效提升小區自身的整體安全保障。

與此同時,業主閒置的車位也將能產生收入。這套系統中設計了一個 “智能共享車位功能系統”,業主上班時,可以將短暫閒置的車位對外出租,而正在附近尋找停車場的人也就獲得了方便。

“車位可分為小共享,大共享兩種,小共享就是業主內部,大共享就是可以對社會放開,我們根據大共享的要求來設計系統的功能,具體是否要對社會放開,則可由小區業主或相關機構自己決定”,羅恆介紹說。

車位共享系統看似簡單,實際上包含需求匹配、停車費結算、停車閘控制、安全管理等等眾多功能,本身就是個很複雜的系統。羅恆介紹,此模塊技術含金量很高,目前已經擁有覆蓋鎖車提示、室內定位、無線網絡車距監測與照明控制、遠紅外波寬頻探測、藍牙照明控制、藍牙室內定位服務軟件、“行在蘇州”地圖應用軟件(IOS版)等八大系統、六大專利。

這套系統還將衍生出更多功能。健康管理已經開始嘗試,例如體溫方面,社區健康監測系統每日自動監測體溫,業主可在一定時間內向物業索取季度/年度身體體溫測量數據。

羅恆介紹,以上這些功能,都不需要人工介入,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無差錯。

“以前的物業管理也採用了不少科技系統,但是多套系統相互隔離,現在我們這個系統是集成式的,全部功能可以在一個平臺上實現”,開發商相關負責人牛麗對記者表示。

智慧社區的概念,多年以來政府大力倡導,但為何遲遲難以落地,究竟存在哪些難點呢?

據悉,智慧社區面臨的幾個發展瓶頸,第一個是誰投資的問題,智慧技術更新快、投資額度大,小區交付以後誰投資是個很大的問題;第二是現在的智慧技術種類很多,但實用性、便利性仍有不足,業主不能很好的體驗到智慧社區帶來的便捷;第三是施工公司良莠不齊,有的施工沒有做好後續的擴展,導致後續施工人員要把原來的系統推翻,浪費很大,有時重新基建,小區業主反而會產生反感;第四,後續的維護工作比較複雜,多家公司施工,會導致責任推諉,結果是有些系統功能無法實現,有的甚至形同虛設。

就此,羅恆博士和吳越錦源花園小區開發商、智慧系統維護服務商負責人均表示,只有克服上述難點,智慧社區系統才能真正落地,他們為此做了大量努力,投入巨資,目的在於在業主可以承受的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小區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也有利於小區物業價值的提升。

長期關注社區治理的蘇州市人大代表周國忠對記者表示,目前這套系統雖然功能複雜強大,但手機界面是傻瓜式的,非常方便好用,其中還有完備的分級授權設置,業主可以自由選擇,有利於保護隱私、提升小區服務管理質量,很值得推廣。周國忠表示,目前國內周邊的上海、南京等地區也有一些開發商在政府和社會的支持下正在推進類似智慧系統的應用和新一代智慧社區的建設,這都是一些有益的嘗試,當然在技術進步的同時,也可能會帶來一些不同意見,在應予充分肯定或鼓勵的同時,也應該允許討論,促進智慧社區的健康發展。(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