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解讀!IMF預計2020全球GDP為-3% 創近90年最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14日發佈了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下稱“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GDP增速為-3%,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經濟衰退,嚴重程度顯著高於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不過,該報告也表示,假設疫情在2020年下半年消退,防控措施可以逐步取消,隨著政策支持措施幫助經濟活動恢復正常,全球經濟預計在2021年將增長5.8%。

01大蕭條以來最糟經濟衰退

“由於疫情,2020年全球經濟預計將急劇收縮3%。”IMF在報告中表示。而在今年1月,該組織曾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3%,僅三個月,IMF的預測就發生反轉。

報告指出,疫情正在世界範圍內給人們造成高昂且不斷增加的成本。為了保護生命,使醫療體系能夠應對這一疫情,需要實施隔離、封鎖和廣泛的關閉,以減緩病毒傳播。因此,衛生危機正對經濟活動產生嚴重的影響。

IMF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表示,這使“大封鎖”成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比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情況糟糕得多。

“數月之內IMF經濟預期發生如此變化,究其根源在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以及其對於全球經濟基本面的衝擊。”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明明在接受中新經緯(微信號:jwview)採訪時表示。

明明分析道,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發酵,我國國內經過兩個多月的疫情防控,總體疫情較為穩定,但海外疫情方面,尤以歐美為主的眾多國家已經成為海外疫情的重災區,而隨著各國數據陸續公佈,疫情對於全球基本面的衝擊正在顯現。

他認為,經濟危機的發生一般按照“情緒危機-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鏈條進行傳導,未來在經濟基本面衝擊之下,當前的形勢仍有可能由流動性危機的第二階段發展成為經濟危機的第三階段,危機的警報尚未解除。因此從全球經濟面臨的壓力角度,IMF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

在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看來,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深度取決於其持續時間。目前歐美仍處高發期,南亞、非洲和拉美等地區疫情集中爆發的風險正在積聚,上半年全球疫情得到完全控制的可能性比較小,下半年各國有望逐步取消防控措施並重啟經濟活動,但疫情影響也難以完全消退。這意味著,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持續籠罩在疫情陰雲之下,拖累全年經濟增速快速下滑至負增長狀態。

02預計發達經濟體經濟將萎縮6.1%

報告顯示,對於發達經濟體,IMF預計2020年經濟增速為-6.1%,2021年復甦至4.5%。其中對美國2020年經濟增速預期為-5.9%,2021年為4.7%;對歐元區2020年經濟增速預期為-7.5%,2021年為4.7%;對日本2020年經濟增速預期為-5.2%,2021年為3%。

對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IMF預計2020年經濟增速將為-1%,2021年復甦至6.6%。其中,IMF對亞太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速預期為正增長,預計增速為1%。

最全解讀!IMF預計2020全球GDP為-3% 創近90年最糟

《世界經濟展望》最新增長預測

王青分析道,3月之後,新冠肺炎疫情呈現全球加速蔓延之勢,歐美等發達經濟體陸續開始採取嚴格的封鎖隔離、居家禁足等措施。這對宏觀經濟的供需兩端帶來劇烈衝擊,消費、投資及貿易活動大幅收縮。美聯儲等機構已經預測,二季度美國經濟收縮幅度可能在20%至50%之間,歐洲的經濟滑坡可能更加嚴重。由於發達經濟體在全球GDP中的比重較高,因此這些地區的疫情發展及經濟遭受的嚴重衝擊必然會拖累全球GDP增速。

不過,王青也提到,7月IMF還會更新全球經濟展望,屆時不排除對以上預測進行調整的可能。他判斷,下調的風險較大。

03刺激經濟復甦多國在行動

報告指出,由於經濟影響反映了某些部門受到了特別嚴重的衝擊,政策制定者需要採取大規模、有針對性的財政、貨幣和金融市場措施,為受影響的家庭和企業提供支持。很多受到疫情影響的發達經濟體(如澳大利亞、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英國和美國)實施了快速、大規模的財政應對行動。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如中國、印度尼西亞、南非)也已開始提供或宣佈將對受到嚴重影響的部門和工人提供大力財政支持。

具體來看,3月27日,美國出臺總額約為2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計劃,這是美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財政刺激計劃。

當地時間3月25日,加拿大國會眾議院通過了總額為1070億加元(約合5243億元人民幣)的新冠肺炎疫情救助計劃。

3月17日,英國政府公佈了總額高達3500億英鎊(約合3.08萬億元人民幣)的貸款和補助規劃。

歐元區方面,3月17日,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宣佈了一項450億歐元(約合3468.55億元人民幣)的援助計劃。3月23日,德國政府宣佈推出7500億歐元(約合5.78萬億元人民幣)的一攬子計劃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意大利政府已出臺了36億歐元(約合287.57億元人民幣)的財政刺激計劃,並醞釀至少500億歐元(約合3869.1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援助以應對疫情衝擊。

亞太方面,日本內閣會議4月7日通過史上最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總額達10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億元)。韓國明年擬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預算規模或超550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1萬億元)。新加坡政府目前共撥出近550億新元(約合2376.4億元人民幣)以抗擊疫情。

貨幣政策方面,各國央行也開足馬力,紛紛開啟寬鬆模式。

3月3日,美聯儲意外宣佈降息50個基點至1.00%-1.25%,這是其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在計劃會議之外降息。

不到兩週時間,3月15日美聯儲再次突然宣佈降息至0%-0.25%,並表示將購買7000億美元的國債以及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造成的衝擊。

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司長朱雋近日表示,全球範圍內很多經濟體已經採取了激進的貨幣放鬆舉措,3月份有40家左右的央行降息。

中新經緯採訪的多位分析師認為,當前疫情影響下,需要全球各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

“疫情本質上屬於自然災害,不同經濟金融體系內部出現嚴重的資源錯配或重大政策失誤,因此校正和恢復的週期較短。”王青表示。

他判斷,若全球疫情在上半年晚些時候得到基本控制,同時配合有效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緩解疫情期間的企業破產和人員失業壓力,那麼在疫情結束後,全球經濟就能夠實現快速的復甦。相反,疫情拖得時間越長,後期經濟反彈的力度可能越弱。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需要從兩方面採取措施,一是要有效的控制疫情的擴散和蔓延,現在擴散疫情發展是全球的當務之急,如果沒有疫情的有效控制,經濟和社會生活都會受到衝擊;二是各國政府要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危機的力度,包括出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相關的政策,這些政策對於防止經濟陷入衰退起到積極的提振作用。

明明同樣認為,在政策方面,擺在首位的便是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政策,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的不確定性,仍舊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情況,對於全球經濟復甦而言,疫情的有效控制至關重要。

他進一步指出,各國需要採取果斷的貨幣政策,及時穩定需求與市場信心,保證信貸能夠穩定流向實體經濟。同時,應採取有效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形成配合,當前全球主要國家的政策組合都是貨幣+財政的配合,其貨幣財政化特徵明顯,而與海外央行直接購買政府債券不同,中國貨幣與財政的配合依賴於商業銀行,因而中國貨幣政策將維持寬鬆為商業銀行承接政府債務創造條件。

04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復甦的“焦點”

報告指出,對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為1.2%,2021年為9.2%。

“IMF預測今年中國經濟能夠保持正增長,主要源於我國前期抗疾效果已經顯現。”王青分析道,我國疫情高峰期持續時間相對較短,當前經濟已進入修復過程,且出現疫情第二波的風險較低。另外,考慮到我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少數保持較高正利率的國家,政府負債率較低,加之此前兩年實施金融嚴監管、嚴控地方政府隱性負債,也為應對此次疫情騰出了較為充裕的宏觀政策空間。

溫彬認為,IMF預測中國經濟能保持正增長,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已經轉向內需為主導的發展,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60%,我國經濟的發展空間和潛力都比較大。在城鎮化、區域經濟、新基建等領域都有較大空間。

在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範若瀅看來,當前我國經濟金融面臨著四大挑戰:一是疫情演變成全球“大流行”產生的“倒灌”風險,我國疫情防控已轉變為“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新階段。二是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上升,外需進一步萎縮,將使得我國出口持續承壓。三是大量受疫情影響國家生產放緩甚至停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阻或部分斷裂,將對我國製造業帶來巨大壓力。四是金融市場波動的傳染風險,海外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可能從情緒面、資金面和基本面給我國金融市場帶來負面影響。

“我國疫情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復工復產也在積極推進,各項指標也有所回升,但是疫情在全球範圍的擴散和蔓延也給我國的外需帶來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穩定和擴大內需。”溫彬對中新經緯表示。

他認為,從宏觀政策上,要加大逆週期調控力度,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財政政策方面,一是提高財政赤字率到3%以上,二是加大地方專項債的規模,建議今年地方債新增規模在3萬億以上,三是發行特別國債,規模在1萬億左右,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確保我們在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出,通過減稅降費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貨幣政策方面,溫彬認為,目前主要採取的一系列貨幣政策,包括再貸款再貼現的額度定向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進行支持,下階段還是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切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王青指出,根據3月27日政治局會議部署,二季度將出臺全面政策應對計劃,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他預計,本項計劃將以積極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主要發揮配合保障作用,避免大水漫灌。

財政政策的具體內容或將包括:全年減稅降費規模達到2萬億,以地方政府專項債資金為引導,大幅提升包括新基建在內的基建投資增速至兩位數,大規模發放招工及穩崗補貼。今年財政赤字率目標有可能上調至3.8%左右,較上年增加1個百分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將達到3.5萬億,較上年增加1.35萬億;面向商業銀行發行特別國債,規模有可能達到萬億級別。

貨幣政策方面,王青認為,4月之後MLF利率還將下調30個基點,這將引導LPR報價持續下行;年內全面降準有望再實施2-3次,共下調1.0至1.5個百分點左右。此外,下半年伴隨物價漲幅明顯回落,央行也有可能小幅下調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以激勵銀行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他表示,我國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比較豐富,主要包括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專項貸款、MPA考核指標調整、TMLF(定向中期貸款便利)、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等。下一步為強化定向滴灌力度,以上工具都存在發力空間。

王青判斷,一季度疫情衝擊高點之後,二季度我國GDP將恢復同比正增長;若像IMF基線情景假設那樣,全球疫情在2020年下半年消退,則下半年我國GDP增速有可能接近兩位數。他認為,IMF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測存在上調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