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上的故事:元和圓

人民幣上有一個“錯字”!

你注意到了嗎?

- 1 -

人民幣上有一個“錯字”,你注意到了嗎?

我們都知道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角”“分”,那為什麼100元人民幣上的“元”卻寫成了“圓”字呢?這難道是一個錯別字嗎?


人民幣上的故事:元和圓

人民幣上的故事:元和圓

新中國建立至今,我國總共發行了五套人民幣,單位為“元”“角”“分”,主幣單位是“元”,輔幣單位是“角”和“分”。這五套人民幣所有輔幣上印的字都是統一的“角”或“分”,而主幣單位是“圓”。

那把“元”印成“圓”,這是錯字嗎?

國家發行的貨幣,是非常嚴謹規範的,怎麼會有錯別字呢?因此,這“圓”並不是錯字,而是特意這樣印的。它有著特殊的含義在裡面,背後也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

- 2 -

人民幣屬於貨幣,而貨幣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要弄懂“圓”和“元”,就必須從我國悠久的歷史說起。

“圓”的繁體字是“圓”,有時也寫作“圜”。《說文解字》這樣寫道:“圓,全也。”“圜,天體也。”凡是環形、圓形的東西都可以被稱之為“圓”。而貨幣上的“圓”字,則來源於圓形銅錢,銀圓。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了戰國時各國不同形制的舊幣,將方孔半兩錢作為法定貨幣,這種外圓內方的銅製貨幣形態從此固定了下來,一直到清朝,都是歷代王朝的法定貨幣(銅錢)形態,也被人們稱之為“錢”。

▼秦方孔半兩錢

人民幣上的故事:元和圓

15世紀開始,歐洲採用機器製作圓形銀幣,這種銀幣大小相同、重量相等、成色統一、形制整齊,並以枚計算。到了明朝時,歐洲這種便於攜帶的圓形銀幣開始流入到中國,被稱為“洋銀”“番餅”“鷹洋”或“銀圓”。

▼墨西哥鷹洋

人民幣上的故事:元和圓

由於銀子是世界上的天然貨幣,所以在當時不存在各國匯率換算問題。中國人拿到這些銀圓以後,只要看一下成色,稱一下重量就可以直接作為貨幣來使用了。到了後面直接變成採用枚來計價,因為洋銀是圓形的,因此一枚稱為“一圓”。

由於凡是圓形的銅錢和銀幣,一直到清末都被稱之為“圓”。所以,清末進行幣制改革時,自清政府然而然地把貨幣名稱定為“圓”,“圓”也正式成為我國法定貨幣主幣單位。後來袁世凱政府頒佈的《國幣條例》,南京國民政府頒佈的《國幣條例草案》,都規定“圓”為名稱,“元”為單位。

新中國成立後,這一名稱沿用下來,所以我們在先後發行的五套人民幣上,都能看到“圓”,而不是“元”。

- 3 -

再說“元”。“元”來源於元寶,那什麼是元寶呢?

元朝時,政府將白銀熔鑄成“錠”,凡重量達50兩者,名曰“元寶”,也就是“元朝之寶”的意思。這種元寶一枚稱為一錠,因為元是“元寶”的計量單位,所以一錠也可以稱為“一元”。

到了清朝光緒年間,清廷鑄造的銀元及銅錢,都取名“光緒元寶”。自此,銀圓除了以“圓”為名稱外,也開始用“元”。之後,貨幣在稱呼上“元”和“圓”開始通用。

▼光緒元寶

人民幣上的故事:元和圓

也就是說,在貨幣上既可以印“元”,也可以印“圓”,兩者都是正確的。如今的人民幣,紙幣上印的是“圓”,而硬幣上印的是“元”,同一套人民幣兩種用法同時存在。

- 4 -

除了“圓”“元”,為什麼現在還有“塊”這種稱呼呢?如“一塊錢、幾塊錢”的。

這是因為當洋銀流入中國後,民間稱之為“番餅”。清朝道光、咸豐年間,商民仿鑄銀元,也稱之為“銀餅”。餅是按塊算,因此中國人將錢以“塊”來計數,是自然而然的事。

以至後來以銀元為本位貨幣發行的紙幣也稱為“塊”,直至最後銀幣被紙幣所代替。

但因對“塊”的長久使用習慣,因此現在社會生活中,“塊”的使用頻率,要遠遠高於“圓”或“元”。

對於中國人來說,人民幣的面值以“圓”“元”“塊”來稱呼是沒有對錯之分的,因為這是我國曆史沉澱發展下來的結果,是約定俗成的習慣。因而人民幣上面那個“圓”字,也就無所謂對錯了。

人民幣上竟然有著如此悠久的歷史文化,你學到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