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寶庫,你學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易學寶庫,你學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臺灣已故易學大師曾仕強說過:易經就像取之不盡的寶藏,得到多少取決於你學習的深度的廣度。

易學的寶庫向所有人公開,沒有秘鑰,沒有門檻,誰都可以任意獲取,獲取的多少取決於你下多大功夫和取寶的方法。

學習易經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取到了易學之寶,每個人的用途也不一樣,有的行走江湖混碗飯吃,有的稱王成相用作權謀,有的懸壺濟世普度眾生。。。。。但是,學習易經古今第一人孔子就在自己的學習體會----十翼中,反覆強調: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研習易經的人肯定都希望自己從這個寶庫中取得越多越好,這就需要我們按照符合道的方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首先,我們要樹立大道至簡的理念。所有的真理都是非常簡單的,我們不要把問題複雜化、神秘化,這就需要我們時刻靜心明性,透過現象看本質。學習易經還是要以易經的原文為基本,儘量少讀汗牛充棟的註解、釋疑、解讀、雜說、圖解等等衍生書籍。

陳摶老祖在正易心法裡面說:羲黃易道,包括萬象。須知落處,方有實用。六畫之說,非是曲意。陰陽運動,血氣流行。卦象示人,本無文字。使人消息,吉凶嘿會。易道不傳,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複晦。就算周文王和孔子的繫辭十翼都不能信,古書古籍也不能信,更何況當今社會那些偽大師之說!

有的說了,不看那些註解根本看不懂啊。不要怕,只要你下功夫,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研讀,你就會日讀日新,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有新的感悟。

每一個人之所以成為成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命運,對人生的不同理解,一萬人讀哈姆雷特有一萬種理解。

我們中國人是實用主義者,不信天不信上帝,信老祖宗的經驗。什麼有用就拜什麼,什麼時候用什麼就拜什麼,求子拜觀音,考學拜文殊,求財拜財神,居家敬灶神........

但是易經卻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比如:北方農村都把院門開在東南方向,都沒有學過易經,都不約而同的把門開在了這個方向,這個方向恰恰就是易經八卦中的杜門,杜門主閉塞不通,那就開個門通氣。還有民間用事基本上都在正午,正午是太陽到頭頂的時刻,百剎退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