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有多少沒見過小麥苗和大米苗的真實樣子?你怎麼看?

你的笑容太徹底


在我們村,沒見過小麥苗的很多,基本是年齡小的孩子。因為我們村不種小麥20多年了,現在到處是果園,我們村周邊地區都一個模式。

以前我小時候,平地裡小麥玉米輪作,山地裡地瓜花生。其他的有穀子、高粱、大豆什麼的少量。現在到處是桃園、蘋果園,也有櫻桃、板栗少量。

沒有種小麥的,不說沒有想種的,就是有個一家半家想種的,等收穫的時候,也得被鳥吃沒了。

我們是山區,本來基本農田就少,種糧食經濟效益比種果樹小,近30年的時間都發展果樹了,農藥化肥除草劑用的也多了,環境變差了。

我還是懷念小時候的村莊,有青山,有草皮,有河流,有蝦也有魚。





農人正三順


我是專注三農知識學習分享的鄉村大學堂,你這個問題正是我所關注的方向,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現在00以後年輕人不認識水稻苗、麥子苗、西瓜苗、地瓜苗、土豆苗等等農作物是普遍現象。對年輕人、孩子們來說短期也看不出影響,但長遠來說,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和人格養成是有不利影響的。

不認識農作物只是表象,其實質是年輕人(下文就以“孩子“來說吧)對農事活動的不關心、不學習、不參與。實際上,現在的孩子不止是不參與農事勞作,其實家務勞動也是極少參與的。這就導致孩子們對於勞動認知方面的缺失,有可能會有一些不利的影響。

首先,不尊重勞動,不理解勞動創造世界

只有持續參與作物生產的全過程,才能明白付出勞動和得到收穫之間的關係,才能理解勞動創造世界。不參與勞動的孩子很容易把對他們來說很抽象的勞動直接和很具體的金錢進行簡單的掛鉤,遠遠無法想象勞動的偉大。

其次,不珍惜糧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只是躺在書本上的文字。他們的認知裡,也許糧食蔬果就是糧食蔬果店裡出來的,甚至是網絡上淘來的,花錢就可以買的。沒有經歷汗水的洗禮,哪裡知道糧食的得來不易。

第三,不深刻理解四時更替,不明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理解四時,明白生髮可以讓人意志堅定,遇到挫折也能對生活充滿希望,繼而理解生活不易,珍惜和尊重生命。反之,遇到挫折很容易為他帶來對生活和生命的消極態度。

最後,容易導致懶惰,不懂得獨立生活,不尊重他人

一切以學習為中心,勞動極少參與,自然容易導致生活技能缺失,不懂獨立生活。當無法面對生活時更多的就是抱怨父母,甩鍋長輩,而不是用以學習和創造來面對困難。

以上說了這麼多,還不足以說清孩子不參與勞動對他們帶來的壞處,事實上,這對他們的身體、心理等各方面的養成都有不利影響。

那麼,孩子不參與勞動是孩子的錯嗎?不是的,我們應該明白,孩子對勞動的拒絕,是教育的失誤以及父母對勞動的認知不足導致的。我們應該明白,“萬般皆辛苦,唯有讀書高。”那是農業文明時代讀書當官造福人民的思想,但到了今天,我們應該認識到並讓孩子也認識到:

  • “勞動創造世界“;
  • 讀書是為了更好的勞動”;
  • “知識是勞動創造的武器”。

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讓孩子儘量從課本、樂器、練功房中走出來,參與家務勞動,參與農事勞作,身體力行陶冶情操,從根本上杜絕這種現象。


鄉村生活家張飛


城裡長大的人沒見過,農村長大的人肯定都見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