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哪些項目可以列入閩南文化保護名錄?

  這麼多年來, 保護傳承的一個大問題,便是保護對象和範圍的界定不明晰。如果只是籠統地說保護,可能又會陷入寬泛中,很難落到實處。

  下週將進入四審的《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髮展辦法(草案)》(以下簡稱《辦法(草案)》),為了徹底解決上述問題,明確提出了保護名錄制度,這樣在具體保護中能夠對象明確,“有的放矢”。

  不過,到底哪些項目應該列入名錄,成為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專家學者、市民爭論的焦點。“活得挺好的”沙茶麵小吃、博餅習俗,已轉危為機的漆線雕、珠光青瓷,還要不要列入保護名錄?是不是瀕危的項目都要列入?

  當然,爭論中也有共識,列入保護名錄的必須是有價值的或者有代表性的,可以是歷史、文學,也可以是藝術、科學價值,並且,不同閩南文化項目有不同特點,需要針對每個不同項目制定不同保護傳承的措施,在創新發展、合理利用中找到可持續的保護機制。

古早味小吃的故事瀕危的“荷仁豆” VS網紅沙茶麵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鄭啟五,曾經發過一篇博文《廈門最瀕危的古早味》,為幽香軟爛的“荷仁豆”鼓與呼。“早年,廈門大街小巷每早都能聽到的吆喝:‘來買呼仁豆哦!’已經聽不到了,會做的人也快沒了。如果沒人承接下去,就會完全成為歷史的記憶。現實不會再有這香噴噴的古早味了!”

  老廈門人李拔元,興致勃勃地與鄭啟五一起為荷仁豆“這款風雨飄搖的古早味”發出呼聲。這種閩南小吃,據他們觀察,“買者大多是中老年人”。為什麼這麼香的古早味幾乎沒人做了?擺攤老人說,價格上不去賺不到,而且還得懂門道才能做得出那鬆軟鹹淡來,年輕人不肯學,他自己也想收手不做了。

  同樣是古早味小吃,網紅沙茶麵卻“活得很好”,不僅名聲響亮,街頭巷尾也總能看到沙茶麵小店。不管本地人,還是外來遊客,總愛竄進不起眼的街巷裡,去找一碗地道濃郁的沙茶麵。

  幾十年來,沙茶麵已成為廈門的老字號,形成吳再添、月華、四里、黑糖、月美等一批沙茶麵品牌,每個品牌都有一些特別之處。美食博主吳瓊對 面上“叫好又叫座”的沙茶麵進行了研究,她發現很多品牌經營了幾十年,並不是一成不變,“在遵循老配方、保留傳統口味的同時,還有進行創新和改良,比如研發新款推出沙茶麵火鍋,把之前憑經驗的製作標準化,店面進行改造迎合年輕人審美。”

  “並非大家口味變了,不好那一口了。”在吳瓊看來,“荷仁豆”的瀕危有多方面原因,最主要的是“在地化的個性沒有被很好地表達出來”。“有的產品,很好地表現了 ,即便沒有批量生產或者標準化製作,市民遊客也趨之若鶩。這種在地化的表達,可以通過產品本身,也可以通過它的外包裝或者店主的表現形式。”

“重出江湖”的遺產項目最好的保護是創新發展和合理利用

  記者在連日採訪中注意到,不少曾經瀕危、甚至一度失傳的閩南文化項目,後來又“重出江湖”,迸發出生命力,廣受市場歡迎。

  央視網曾發佈一條消息《這兩個非遺項目為何被習主席和普京稱讚?》。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同俄羅斯總統普京共同參觀了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廈門漆線雕、 等傳承了數百年的 工藝大放異彩,得到兩國元首的高度評價。

  漆線雕工藝在廈門流傳300餘年,蔡氏漆線雕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過,漆線雕也曾一度面臨市場萎縮、工藝失傳的危機,但在一代代傳人的突破創新下,把漆線裝飾從“做菩薩”中解放出來,把漆線圖案設計在蛋殼、瓷瓶、瓷盤上面,後來又探索出全新漆料,不斷轉危為機,使漆線雕從瀕危手工技藝變成家喻戶曉的地方文化遺產代表之一,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來學習。

  市人大代表林少傑表示,“最好的保護是合理利用,在保留核心的基礎上,以現代的創新的技藝和思維提升傳統工藝,求新求變,形成可持續的保護機制。”

  《辦法(草案)》審議中,“創新發展”“合理利用”成為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口中的關鍵詞。廈門文史專家彭一萬表達了同樣觀點,閩南文化的保護傳承,一定是離不開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如果與時代脫節,即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是事倍功半,唯有與時代同行,才能讓它重新煥發生命力。

確定保護名錄制度區分“輕重緩急”搶救不同項目

  市人大常委會在立法調研中發現,多年來,我市在閩南文化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2008年我市率先出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規劃,2015年頒佈關於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地方政府規章,取得明顯成效。不過,此前在閩南文化的保護上一直有個大問題,便是保護對象和範圍的界定不明晰。

  《辦法(草案)》一個很大的特色,便是解決上述問題,提出保護名錄制度。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李明哲直言,“保護名錄制度是這部法規的核心,可以讓閩南文化項目搭上拯救、傳承、發展的快車。任何人任何單位,如果覺得某一項目很有保護價值和必要,都可以向區文化主管部門提出來,建議要列入名錄。名錄要經專家委員會評審,進行公示,最終報市政府批准並向社會公佈。”

  《辦法(草案)》規定,市政府要按照突出重點、有利保護的原則組織編制保護名錄向社會公佈,並針對保護名錄的對象制定具體保護措施,以及研究、創作、宣傳、展示、產業化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不過,到底哪些項目應該列入保護名錄成為爭論焦點。在一些市民看來,瀕危項目才需要列入,有些“活得挺好”的項目就無須再列,比如沙茶麵小吃、博餅習俗。不過,市民張玄認為,不能以“活得好不好”為判斷標準,應該以其所具有的價值為標準,比如現在“活得挺好”的漆線雕,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價值顯著,依然應該列入名錄。

  閩臺傳統民俗活動“送王船”,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省、市人大代表,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鍾慶達,為了能更好保護和傳承“王船”文化,特意自己設置了一個展示廳,免費向市民開放。鍾慶達說:“有價值的項目,不管‘活得好不好’都應列入名錄,但可根據每個項目的瀕危程度分出‘輕重緩急’來,把更多的人力物力用於專項搶救瀕危項目。但是,當下‘活得較好’的項目,也應該總結出成功經驗,形成長久保護傳承機制。每個項目都有不同特點,應該要‘一項一策’。”

  《辦法(草案)》也提出,列入保護名錄的對象瀕臨消失或活態傳承較為困難的,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專項搶救保護方案,優先撥付搶救保護所需經費,及時收集資料和實物,記錄和整理其內容、表現形式、技藝流程等,建立檔案,培養後續人才。(記者 詹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