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家新三板公司擬派發現金“紅包”超60億元 最高者每10股派發170元

300家新三板公司擬派發現金“紅包”超60億元 最高者每10股派發170元

隨著2019年年報進入披露窗口期,新三板公司年度分紅預案紛紛出爐。根據Wind資訊數據,截至4月15日,有915家新三板企業已披露年報,發佈2019年度分紅預案的公司共計332家,其中300家擬派發現金“紅包”,佔比90.36%;累計擬派發現金紅利共達60.06億元,平均每家公司擬派發現金2002萬元。

“派發現金紅利的公司規模整體較大,2019年平均淨利潤規模約為4500萬元,平均將當年71%的淨利潤用於回饋股東。從目前的分紅金額來看,55%的公司現金分紅在1000萬元以下,39%的公司在1000萬元至5000萬元之間,現金分紅大於1億元的共計9家,佔比3%。”安信證券新三板研究負責人、研究中心總經理助理諸海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比2018年累計派發現金紅利248.16億元,平均每家公司1286萬元;2017年派發現金紅利192.17億元,平均每家公司1231萬元,表明新三板公司現金分紅派發金額以及平均公司規模逐年上升。

諸海濱進一步表示,現金分紅是新三板公司回饋股東的重要方式之一,現金分紅規模的提升有利於提升公司對於投資人的吸引力。新三板市場具備股息分紅的稅收優惠政策,持股一年以上具備股息分紅免稅的政策紅利,這是新三板最核心的制度紅利之一。由於當前新三板市場流動性不佳,在這樣的環境下,分紅對於提振市場信心、回補投資成本都具有重要意義。

“分紅稅收優惠政策是企業掛牌新三板的重要制度紅利之一,所以會發現新三板有很多高分紅的企業,而且絲毫不遜色於A股。”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相對於作為分紅稅收優惠政策最大受益者的原始股東,新三板市場的一二級市場投資者看待分紅則更加理性,投資者歡迎企業分紅,特別是能持續分紅的企業,但更看重的是企業的持續盈利性和高成長性。

談及2019年度現金分紅總額最為“搶眼”的企業,華財新三板研究院副院長、首席行業分析師謝彩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要數齊魯銀行和雷霆股份,分別預計派發現金紅利6.47億元和5.1億元;其中雷霆股份每股分紅最多,高達17元。

相關分紅預案顯示,齊魯銀行合併報表歸屬於母公司的未分配利潤為47.1億元,母公司未分配利潤為46.87億元,將以未分配利潤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57元(含稅)。

雷霆股份合併報表歸屬於母公司的未分配利潤為8.08億元,母公司未分配利潤為7.22億元,將以未分配利潤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70.00元(含稅)。

謝彩認為,新三板分紅稅收優惠政策的持續實施,有利於企業通過實施股權激勵來穩定和吸引優秀人才,建立企業高素質運營管理團隊,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同時,越來越多的掛牌公司分紅,意味著企業的盈利能力較強,將有利於培養新三板市場長期價值投資的理念,維護市場的穩定運行,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本報記者注意到,新三板大多數企業具備高分紅以及持續分紅的傳統。根據Wind資訊數據,在當前發佈分紅預案的332家公司中,於2018年實施過分紅的公司共計239家,佔比72%;連續三年實施分紅的公司共計173家,佔比52%,典型代表如齊魯銀行、海通期貨、金達萊、翰林匯、穎泰生物等。

對於連續三年實施分紅的公司,諸海濱分析稱,這173家公司在2017年-2019年的平均歸母淨利潤規模分別為4099萬元、4716萬元、5131萬元,持續穩定增長;主要分佈在材料、資本貨物、軟件與服務、技術硬件與設備、商業和專業服務五大行業。

內容轉載自證券日報(文/劉偉杰)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五十一)】遊戲行業典型戶,一波三折創業路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五十)】滾蛋吧,腫瘤君:君實生物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九)】新三板搭臺,“遊戲生態”第一股,掀國貨浪潮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八)】和君商學:新三板的“蛇吞象”造富故事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七)】搭上新三板的便車:儲吉信息的成長路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六)】愛立特的迭起興衰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五)】華騰教育往事:老金融家的一支菸與他的“人人通”教育帝國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四)】日歸於西,起明於東——東方網的再翱翔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三)】華圖教育:上市之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難”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二)】行動教育—企業管培黑帶高手or雞血道場忽悠大師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一)】萬億巨頭:海航30年浮沉錄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四十)】達仁資管——野心家的坎坷命運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九)】達仁資管——野心家的坎坷命運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八)】曾經的新三板“婚戀第一股”:百合佳緣如今路在何方?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七)】攜壯志來,赴前程去 ——有友食品與新三板的緣來緣去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六)】狗不理:到底還有沒有人理?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五)】貝特瑞——賀雪琴和他的浪漫主義情懷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四)】摘牌新三板,開心麻花開心嗎?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三)】天地壹號陳生——寒門學子入龍門,捨棄公職踏商海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二)】萊盛隆:“大躍進”的慘敗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一)】亨達股份王吉萬——天使落入泥潭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三十)】藍海之略:歧途的“藍海之路”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九)】光影俠(團貸網)唐軍:哪怕馬上坐牢,一定不能恐懼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八)】嘉行傳媒--影視行業凜冬已至,十里桃花能否重新綻放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七)】哥侖步老總“快遞式”辭職的背後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六)】銀都傳媒消亡史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五)】新三板對賭風雲:對賭容易,賭贏難!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四)】上癮的陸正耀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三)】天涯論壇,淪落天涯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二)】住百家——共享經濟第一股的狂奔與失落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一)】有米科技:互聯網浪潮的時代縮影,熱血創業者的跌宕浮沉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二十)】人生長恨水長東:證大文化那些事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十九)】奧吉特:“扶貧”不成變笑柄,拒回問函真“英雄”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十八)】新三板摘牌潮:敲響警鐘 ——反思中科招商之夭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十七)】督導券商,新三板中唯一穩賺不賠的角色?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十六)】新三板公司治理問題研究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十五)】新三板老股江湖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十四)】新三板融資:最美花朵總是在絕處逢生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十三)】新三板基金沉浮錄:狂熱、劇變、冰點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十二)】讓我如何愛你:做市商or做市“傷”?

【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專題(十一)】新三板自媒體興衰:誰拋棄了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