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知否》“下不了決心”的齊衡:謝天謝地,明蘭最後沒嫁給他

《知否》這部劇裡,論人氣,除了主角明蘭,那就是朱一龍飾演的小公爺了。猶記得,小公爺剛出場時,那一顰一笑,一舉一動,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做“陌上顏如玉,公子世無雙”。當時引得一群網友齊呼:“求編劇改劇本,讓明蘭和齊衡在一起吧。”

可劇情越到後面,齊衡的人物特徵慢慢顯露出來,在我反覆看了《知否》五六遍後,得出了一個結論,“明蘭幸好沒和齊衡走在一塊啊。”


又看《知否》“下不了決心”的齊衡:謝天謝地,明蘭最後沒嫁給他


齊衡一直低估了明蘭的“實力”,並不一定了解她

齊衡和明蘭,算得上青梅竹馬的交情。兩個人一起讀書,也是從小都認識,但即使這樣,關於明蘭的性格,能力,內心所想,他完全不得而知。其中一場戲,在課堂上談論“立嫡立長”,如蘭和墨蘭對明蘭進行逼問。齊衡有心偏袒,可無奈不得辦法。

倒是隻與他們上過幾節課的顧廷燁告訴他,“你越維護這個小的,那兩個大的就越是要抬槓,你就讓她自己應付一下,我覺得她可以應付得來。”

事實證明,顧廷燁是對的,明蘭一套“純臣”理論,不僅讓如蘭墨蘭閉嘴,連他們哥幾個都聽的心服口服。

愛一個人首先要做好了解,雖然明蘭一直在收斂自己的實力,但連顧廷燁都看的出來,齊衡又怎麼是沒辦法發現呢?

又看《知否》“下不了決心”的齊衡:謝天謝地,明蘭最後沒嫁給他


可齊衡眼中的明蘭,作為庶女,在家裡低眉順眼,舉步艱難,他憐惜她,卻沒有把明蘭擺在正確的角度上審視她這個人,而明蘭的性子從後面的劇情也可以得知,並不是隨意好欺負的,也不需要他人的幫助或者同情。

小公爺一開始就沒認識到這點,那他給予明蘭的愛,也並不是明丫頭內心所想。


齊衡只會一股腦地展現愛意,卻不懂愛人的方法

明蘭的父親只是五品官,在揚州不錯,可在滿大街都是豪門顯貴的汴京,就是小門小戶了。而明蘭作為小門小戶的庶女,又沒有親孃,一直過的小心翼翼。

齊衡明知道這點,卻還是忍不住去撩撥,又是送筆又是打馬球。旁人不會說他什麼,可那些尖酸刻薄的話,都到了明蘭身上。

又看《知否》“下不了決心”的齊衡:謝天謝地,明蘭最後沒嫁給他


那個年代,女孩子的名聲多重要。用小桃的話來說,“那段日子六姑娘去哪裡,都有人笑她痴心妄想。”

這些道理,齊衡難道真不 明白嗎。其實並不是,他內心很清楚。但做起事來,完全不管不顧。他沒有把握能一定娶到明蘭,卻一個勁的逼迫明蘭直視承認對他的感情。最後轉身娶了縣主,留明蘭獨自黯然神傷。

用現代眼光來看,這做法也算得上是“渣男”了。既給不了承諾,又給不了安心,不顧及女孩子的名節,只為達到自己的目的。幸好這個角色是朱一龍演的,否則怕是少不了詬病。


齊衡拿不起也放不下,能力不足,還喜歡推卸責任

馬球會那次後,嘉成縣主就看上了齊衡,懇求父母為她做主。王爺王妃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齊衡的父親齊國公扣在了家裡,逼齊衡就範。

實話說,看到這裡是可以理解齊衡最終答應婚事的,畢竟受要挾的是他父親,他怎能不顧家族安危。所以,即使顧廷燁提出幫他綁架縣主,為他爭取機會,被他拒絕了,觀眾也是可以理解的。

又看《知否》“下不了決心”的齊衡:謝天謝地,明蘭最後沒嫁給他


但既然他已經決定放下明蘭,就應該把目光往長遠看,繼續過好自己的生活。可偏偏,他人在縣主身邊,心還在明蘭身上,之後縣主被殺,彷彿上天又給了他一次機會。

可齊衡依舊猶猶豫豫,一心在家讀書,只想著中舉登榜了,再去盛家提親。這一系列的安排,看上去很合理。但這個世界上,有誰會甘心一輩子站在原地等著另一個人?

之前齊衡說分手,連主動面對明蘭的勇氣都沒有,可現在,卻一副“明蘭就該等著他,別人不能和他搶“的嘴臉。

被顧廷燁捷足先登後,齊衡也迎娶了申氏,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原以為事情告一段落,可之後因為曼孃的事,他在官家面前,又參了顧廷燁一本。

又看《知否》“下不了決心”的齊衡:謝天謝地,明蘭最後沒嫁給他


難道齊衡不知道這件事,作為好友他肯定知道曼娘,可為了私仇,他寧願昧著良心,去告發顧廷燁,也不願意客觀的公私分明。

在對方找上門後,還正氣凜然地說:“我是為了朝政,不是為了其他。”

齊衡作為家中獨子,身份尊貴,從小到大,除了明蘭,他算得上要什麼有什麼,也因此,在他內心,就覺得明蘭該屬於他。哪怕當初先走的人是他自己,可因為事出有因,所以明蘭理應原諒。

這種想法,哪怕電視劇拍的很隱晦,但也不難看出。但這世上,誰又欠誰的呢,明蘭最是拎得清,知道人該往前看,只沉醉於往事的人,終究無法強大。而齊衡,一個連自己貼身小廝都護不住的人,怎麼能互得了她,放棄,也不可惜。


又看《知否》“下不了決心”的齊衡:謝天謝地,明蘭最後沒嫁給他


電視劇結局,齊衡終於醒悟,決定和他的大娘子好好過日子。可原著中的齊衡,一輩子都陷入“情”字中,鬱鬱寡歡不得志。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他本就沒那個能力,也就別太奢望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