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一色無纖塵,紅樓瓦下白帆揚。欲與天公試比高,還看大上海今朝!”上海中學國際部11年級男生吳思凱和他的同學集體進行詩朗誦《四十五行詩》,用七言古詩描繪了上海發展的歷史脈絡,刻畫了上海從小漁村到煌煌都市的變遷。
吳思凱的媽媽在臺下和觀眾們一起為孩子熱烈鼓掌,滿臉自豪。“我們的家鄉在智利聖地亞哥,飛機要飛30多個小時才能到上海。我們全家2010年就到了上海,已把自己當成了上海人!”
吳思凱說,他對上海這個第二故鄉的愛,並不比自己的家鄉少。
在上海,像吳思凱這樣的外籍學生還有很多,他們說,要給他們熱愛的上海總結關鍵詞的話,就是:多彩、溫暖。
“我生活的這座城市,上海”——2019上海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學生徵文作品大賽頒獎典禮2019年12月11日在上海中學國際部舉行,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介紹,中國文化進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系列活動已成功舉辦了9年,並定期在上海的三十多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展示巡演。今年的徵集活動得到了全市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 共收到來自23所學校報送的542篇徵文,徵文的數量和質量均為歷屆之最。
不少作品言詞優美、角度新穎、敘述詳細、情感真摯,外籍學生們不僅用漢字講述著上海日新月異的變化,還用書信、日記、詩歌、散文等多種文體再現了上海這座國際都市隨處可見的溫暖。
上海進才中學國際部的舞臺劇《美麗家園》,用夢境穿越的手法,虛擬了一個關於人類亂丟垃圾導致美麗城市變成廢棄垃圾回收區的故事,警醒大家垃圾分類、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上海耀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朗誦《上海,我想對你說》,誦出了外籍學生對上海這個“家園”的真情實感,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與文化信仰,但他們都同樣享受著上海的多彩,感受著上海的溫度。
上海美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上海實驗學校國際部共同帶來的情景講述《我生活的這座城市——上海》,通過小主人的一架無人機來看上海、說上海,展現了在不同孩子的眼中,上海所呈現別樣的美。
上海美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校長約翰·阿什頓表示,參加這樣的活動很有必要,可以幫助生活在上海的“洋娃娃們”,更深入地瞭解中國文化。“在我們學校,中文和英語同等重要,我們會帶領孩子們,慶祝每一箇中國傳統節日。”
惠靈頓國際學校中小學部校長安德魯·威利斯也表示,該校的師生們已經在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做準備了。
小學組一等獎徵文作者、上海惠靈頓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女孩陳思羽出生在美國,她的媽媽、外公和外婆都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我的爸爸從大學時代起,就經常生活在這座迷人的大都市裡。幼時的我,最喜歡聽媽媽和外婆用溫柔、甜糯的上海閒話念這些滬語童謠和兒歌。聽著聽著,我就進入了甜甜的夢鄉。”可是陳思羽發現,如今上海本地學校裡接受教育的大孩子、小孩子們,都已經不會說上海話了。她呼籲:“希望有一天,越來越多的人來說上海話,讓這些美好而歡快的的聲音重新傳遍上海的大街小巷!”
在上海中學國際部,除了每週有3至4節中文課,每年組織中文演講比賽外,食堂也隔三差五組織同學們一起包餃子、包子等中國傳統美食。上中國際部老師劉敏介紹,前不久有同學還用3D打印技術,復原了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也有同學選擇搭建天安門城樓、東方明珠等中國地標性建築。
上海中學校長馮志剛表示,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文化傳承應該浸潤在校園的每個角落。中國文化進校園,可以讓外籍學生有更多的融入感,更能推動學生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