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胖為美”?大家不要再這樣認為了!

記得以前上課的時候老師談到班裡某個同學(身材比較胖),說放在唐代她也是一個美人。在我的印象裡唐代是“以胖為美”,但當我查過資料後,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原來唐代“以胖為美”是不對的,我們都矇在鼓裡好多年啦!

目前,大家普遍認為唐代是“以胖為美”來審視女性的,這種說法流傳很廣泛。

為什麼以胖為美這種觀點比較流行?其中原因之一是人們看了唐代仕女圖後的感性認識。然而,真相卻不是這樣,下面我把查到的總結出來給大家看一看。

一,初唐時期的審美觀點:以纖瘦為美

唐朝“以胖為美”?大家不要再這樣認為了!

唐代初期後,南北朝的風氣還在進一步影響著整個國家。南朝流行女子以纖瘦羸弱為美的習俗,影響了初唐部分審美習俗。南朝梁朝羊侃的小妾“舞人張淨婉,腰圍一尺六寸……”是當時公認的美女。

初唐時期,唐朝秉承前代遺風,女子以瘦弱為美,比如唐初劉希夷最愛細腰美女,他在詩中《春女行》中寫到:“纖腰弄明月”。《搗衣篇》有“西北風來吹細腰”。

從崇尚纖腰、細腰的詩句可以看出,唐初是以纖瘦來作為女性的審美標準的。

二,盛唐時期的審美觀點:以壯碩為美

唐朝“以胖為美”?大家不要再這樣認為了!

統治階級的審美取向對整個社會起到引導作用,由於唐氏王朝的貴族們有些北方胡人的血統,故李唐王室提倡胡人風俗,影響遍及全國。宋代朱熹曾說:“唐源流出於夷狄。”唐王室具有鮮卑族的胡人血統,胡化很深,李世民就被稱為“天可汗”。

鮮卑族是一個遊牧民族,善於騎馬、射箭,他們喜歡體態豐碩的男女。所以,李唐王室的女性受胡風的影響很大。《舊唐書•外戚傳》中對武則天女兒有這樣的記載:《公主豐碩,方額廣頤……》,是說太平公主和武則天一樣,長著豐碩的體態,額頭寬大,下巴圓潤豐滿,這樣的外貌成了宮廷美女的標準。

在唐太宗時期,武則天就是憑藉這樣的樣貌,贏得了“媚娘”的稱號,在武則天統治的時期,這種審美習俗加深了盛唐時期女性以壯碩為美的標準。

唐代仕女圖代表畫家周昉《簪花仕女圖》裡面的幾個貴族女子,因為年齡比較大,身體發福,顯得豐滿,姿態婀娜,但她們都是身材壯碩、長白,並非肥胖。唐代另一個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可發現,畫中的女子脖頸較長(胖的人很少能看到長脖子),身材較高,總體上是壯碩、長白而不是肥胖。唐代出土的壁畫中的女子都是身材較高,壯碩長白。

就拿楊貴妃來說,杜甫《麗人行》描寫所見到的楊貴妃姐妹:“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說明她們豔麗豐滿,胖瘦適度。唐人在《廣川畫跋》評論楊貴妃:“太真(楊貴妃)豐肌秀骨。”楊貴妃的“豐肌”是壯碩,秀骨是指身體的勻稱,而不是大家現在認為的胖子。

三,晚唐時期的審美觀點:以纖瘦為美。

唐朝“以胖為美”?大家不要再這樣認為了!

晚唐又回到了之前的審美觀點,即以“纖瘦”為美。

因為安史之亂後,國仇家難使漢族文人對胡風逐漸持批判態度,多數唐人不再仰慕胡人,從詩歌也可以看出來,盛唐時期多以牡丹比喻女子,讚美女子的體態風韻豐滿,身材壯碩。而晚唐詩歌就很少有這一比喻了,而是採用其他的花朵。如劉禹錫的《和樂天柘枝》“鼓催殘拍腰身軟,汗透羅衣雨點花”,《觀柘枝舞二首》寫到:“體輕似無骨,觀者皆聳神。”都說明了女子的纖瘦令眾人神魂顛倒。在晚唐的許多詩歌裡可以看到“細腰”、“纖腰”、“楚腰”等詞,說明當時已經以纖瘦來作為審美女性的標準了。

看完這些大家有何想法呢?歡迎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