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條新媒體運營建議,新人必知!

8條新媒體運營建議,新人必知!

作為一個剛接觸新媒體的小編來說,有很多東西是沒有認知的,本篇文章作者總結了8個自己在新媒體寫作過程中的想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粉絲不是越多越好

運營者通常希望粉絲越多越好,用戶數越多越好。對於大平臺/公司來講確實這樣,比如電商平臺有足夠多的商品,外面平臺有足夠多的美食,同時大公司也擁有足夠的能力來運營。

但新媒體行業有所區別,很難讓所有人都依賴一個公眾號,比如僅僅新聞領域,就可以分成生活新聞、娛樂新聞、農業新聞、科技新聞、教育新聞等幾十種類型。

每個人的興趣愛好都是有範圍的,有領域,是標籤化的。所以一個公眾號,只需要滿足小部分的人群就行,而且也只能解決小部分人的需求。

大白話叫做,討好你想討好的那群人。

這裡面會涉及到供需關係,作為運營者只能提供到某種體量的信息給用戶,超出這個體量就不在運營者的掌控範圍內了。

互聯網公司解決這種問題的辦法,通常是拆分公司、拆分項目、獨立運作等,比如域名地址不一樣,運營不同的APP等。

新媒體公司解決這種問題的辦法,運作多個公眾號,孵化小號等。例如在昨天的文章《青年大院被屏蔽,新聞實驗室被封,這些新規你造嗎?》中我就提及,青年大院旗下的多個公眾號,觀點完全相反,就是切入了不同的用戶群體。

粉絲不需要多,精準,活躍就好。

2、不做無效的漲粉

WIFI漲粉、體重秤漲粉等價格現在低到一個粉絲一元錢。

很多人跟我抱怨,做WIFI漲粉,粉絲數雖然上來了,但是閱讀量一點也沒提升。因為WIFI帶來的都是死粉,例如花了1萬元漲了1萬粉絲,閱讀量沒漲,那這一萬塊實際上就打水漂了。

那麼,是因為粉絲質量差嗎?

並不是。

粉絲是用戶,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每個人都關注了很多公眾號,有的經常打開,有的很少打開。人本身沒有任何問題,還是因為公眾號和粉絲供需不匹配。

用戶質量差的立論是不成立的,只是因為產品基因導致運營者認為產品用戶質量差。

3、轉化率比閱讀量更重要

  • 閱讀量高可以彌補轉化率低的不足
  • 轉化率高可以彌補閱讀量低的不足

閱讀量和轉化率缺一不可,但最終決定結果的是用戶買單數量,決定權屬於轉化率。

4、關注付費轉化率

相同粉絲數量的帳號,公眾號的交易價格、廣告價格等秒殺了微博號、頭條號、抖音號,原因就取決於粉絲付費率。

例如微博發一條廣告,即便有100W閱讀,但買單數量只有幾十個;抖音一條視頻100W播放,買單數量只有幾十個,這種價值就很低。

一篇文章幾千人閱讀,但如果買單數量有幾十個,這事情就值得做下去了。

5、撬動力

可以撬動多少用戶來做一件事情

比如10萬粉絲的公眾號,賣100元的商品,有1000人購買。

可以撬動用戶來做一件多大的事情

比如10萬粉絲的公眾號,賣1萬元的商品,有10個人購買。

雖然結果是一樣的,但運營方式有所區別不一樣,一種是2C銷售,一種是2B服務。

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是讓1000個人付100元容易?還是讓10個人付1萬元容易?不可能站著就把兩種錢都掙了,很多時候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6、天花板

用戶在一段時間內在一個領域裡投入的錢是固定的。每個市場,每年大家能消費多少錢,都能算出來,算出來的數字就是天花板。

假設你在賣書的,小明每年會花1萬元買書。其中有5000元被噹噹網給賺掉了,那小明只剩下5000元可以給你賺了。如果你不盡快賺走這5000元,很快就會被別人賺掉。

7、焦慮感

給用戶製造焦慮後,可以在用戶身上賺更多的錢。

例如本來小明花1萬元買書,能獲得價值1萬元的知識。

但你告訴小明:

  • 現在花1萬元買書,只能獲得價值5000元的知識
  • 過去能解決1萬個問題,現在只能解決5000個問題
  • 大家都花2萬元買書了,還只花1萬元,落後就要捱打

一旦小明信服了這些說法,出現焦慮感,就可能投入更多的錢買書了。

例如房地產、保險財產、醫療健康等圍繞個人生活的行業,比較適合製造焦慮,讓用戶提前為危機買單。

8、復購率

賣給用戶復購率高的商品。

一臺5000元的電腦可以用四年,通常大家不會每年都換電腦,只有到壽命結束的時候,才會換新電腦。

但一部5000元的手機,撐死了用兩年,因為更新換代速度特別快,很多人每年換一部。那麼手機比電腦的復購率就高多了,所以過去幾年,科技公司一股腦兒在造手機。

例如一門課程,一個用戶買了之後就不會再次購買。而一包紙巾,作為消耗品,買完之後覺得不錯會繼續買。

作為新媒體從業者,思考一下哪些商品的復購率高,利潤也高?這種事情就值得做。

作者:運營公舉小磊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