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溺愛孩子啦,培養孩子的生存力是家長首要之事

狗是人類的朋友,相信這是大家不可否認的事實,無數鏟屎官為了狗,彎下自己高貴的身子,而狗給人類帶來的樂趣,說也說不完。狗是如何成為人類朋友的呢?

一項遺傳學研究表明,家犬起源於33000年前的灰狼,但在這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卻尚不可知。

電影《阿爾法:狼伴歸途》,反映了這一歷史事實,但這部影片並不是科教片,它的故事非常簡單,就是一個少年在灰狼的陪伴下回家的故事。

電影背景則放在史前2萬年前,最後一個冰河時期。在冰河時期,冰層覆蓋了世界上大片土地,這些地區的氣候非常寒冷,人類群居在一起艱難度日,除了極端環境外,還要面對各種兇禽猛獸的襲擊。

別在溺愛孩子啦,培養孩子的生存力是家長首要之事

頭領的兒子科達,在一次狩獵中,不幸掉下懸崖。大家都以為他死了,他的父親為了族人,不得不先行離開,帶著獵隊和獵物,回到部落。

受傷昏迷的科達,在禿鷲撲向他時醒來,在洪流中奇蹟生還。可是等他上岸,父親他們早已離開,只有他孤零零一個人留在荒野。他要生存、要回家,只能憑藉自己的力量。

最後他與一隻曾攻擊他而受傷被遺棄的灰狼,成為朋友,在狼的陪伴下,歷經千辛萬苦回到了家。灰狼從此成為部落族人,狼逐漸演化成狗,成為人類忠實的朋友。

影片中規模宏大的冰川場景瞬間吸引觀眾的眼睛,片中人與灰狼相互扶持的故事深深打動人心,少年與狼在雪地相擁取暖、不離不棄、相互羈絆的情感令人動容,在感動的淚眼中,感受到人類生存力的偉大。

別在溺愛孩子啦,培養孩子的生存力是家長首要之事

01這是一部生存力的呈現

族人想要度過漫長的冬季,只有在冬季來臨前,貯備好豐盛的食物。牧場最後一次狩獵,那是智慧與勇氣的較量。即使在行進途中,也有來自被猛獸捕殺的危險,這一切,都需要勇敢的獵人。

想要成為獵人,在部落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你得先打磨出一把鋒利的槍頭。這武器既能保護自己,也能帶來食物。

面對兇猛的野牛群,光靠自己還不行,得與其他部落聯合,共同完成秋場捕獵活動。他們裹上泥土,匍匐前行,有效形成包圍圈,把野牛趕下懸崖,避免與野牛正面交鋒。

少年科達,缺的不是武器,而是勇氣,正是因為他的膽怯,讓野牛有可乘之機,把他挑下了懸崖。他還能回家嗎?

孤苦無依的科達,一個人走到荒野裡,迎來了一群狼,他刺傷了一頭狼,奮力爬上一顆大樹,才得於脫險,他只能在大樹上睡了一夜。

為了擺脫掉鬃狗,他不得不抱著受傷的狼逃到洞裡。幸好以前跟著父親,學到了一些基本生存技能。他採來藥草給自己和灰狼阿爾法療傷;他找來蟲子充飢,竟然還打著了一隻兔子,要知道他以前連殺生都不敢。他在灰狼的幫助下,克服掉對野獸的恐懼心理,學會了狩獵,哪怕只有一個人,也敢於把標槍刺向奔跑的野牛、敢於投向咆哮的洞獅。

別在溺愛孩子啦,培養孩子的生存力是家長首要之事

野外生存的必要條件,我們知道那就是火——鑽木取火。科達父親曾親自示範怎樣生火,讓他學著做,可是科達一開始沒能成功。

他想起父親的話:“想要活著就需要有專注和耐心。”他耐下性子,一遍又一遍,終於成功了。火不僅可以讓他吃到熟食,還能驅趕野獸、驅除寒冷。

在那個蠻荒年代,沒有衛星導航,也沒有羅盤的,只能憑著自己的經驗,去判斷方向。如果走錯了,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科達根據父親教他的方法,根據手臂上刺的北斗七星圖為嚮導,走上回家的路。

科達開始發現荒原裡只有他一個人時,他是絕望的。可是,他很快意識到,即使沒有父親那麼堅強,自己總可以嘗試著活下去,試著回家。這股頑強的生存力,讓他活到了最後。雖然一路坎坷,科達最終還是回到了家。

一開始科達的母親也是不想兒子去參加狩獵的啊,認為可以憑他的仁心帶領族人。可是科達父親卻不這樣認為,在那樣的惡劣環境下,想要帶領族人生存下去,你就得自己先擁有生存力,作為首領的兒子,這是他的責任,同時他還不光有來自環境的考驗,還有來自人的考驗,只要你露出懦弱,就給別人有機可乘。

整部影片中,人與自然之間懸殊的力量對比,人類自強不息的生存態度,無不令人感動。

別在溺愛孩子啦,培養孩子的生存力是家長首要之事

02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學會生存力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沒有人能預測到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人生那麼長,難免會有突發情況的出現。

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我們都無力改變,能夠做的就是尋找應對措施。而在突發災難時,你是否有足夠的應對保全技能?你有多少生存力?

生存力,不僅在幾萬年前非常重要,即使現在,仍是我們第一應該培養的能力。

湖南衛視曾經熱播的《爸爸去哪兒》,眾多明星爸爸帶著孩子進入農村、進入田野,學習生存,創造了收視奇蹟,引發了一股父母帶孩子去野外培養生存力的潮流。

別在溺愛孩子啦,培養孩子的生存力是家長首要之事

美國久負盛名的教育家柯內爾,從小就被自然的神秘和美深深地吸引。小時候的他花費了大量時間,探索位於加利福尼亞北部他家附近的溼地、果園和高山。

成年後,他的大部分時間也是在戶外度過,不遺餘力地向人們展示著自然的驚奇之處。他認為:好的親子教育,不是強迫孩子讀書補習,而是讓孩子走進生活,學會生存!

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生存能力已成為一種不折不扣的資源,生存力即資本,生存力即財富,生存力即命運。

一個人如果沒有生存力,那他的生活將會是一團糟。

生存力,是不管社會發生什麼變化,都具備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學習、主動判斷和行動,能夠很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每個人都想成為生活的主宰,可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是命運主宰了我們,而不是我們主宰了命運。要想主宰命運,就看你是否擁有生存力。

別在溺愛孩子啦,培養孩子的生存力是家長首要之事

03家長最重要的職責是培養“能養活自己的大人”

時代更迭如此之快,現如今,以前令人羨慕的崗位,收費員、銀行職員,如今成為最早被淘汰的;未來,隨時代發展,舊的崗位消失,新的崗位產生是很正常的,變化成為常態。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人,必須具備強大的生存力。

日本著名商業思想家、創業家學校創辦人大前研一,曾講過他家兩個兒子的成長曆程。

他家的兩個兒子從小都不喜歡上學,而大前研一也不曾命令他們“快去唸書,去寫作業”。

結果呢?十幾歲時,這兩兄弟都偏離了所謂的“正軌”。二兒子喜歡電玩,熱衷於程序設計。也不接受大人的安排,自己跑到美國選擇留學,進了一所名校計算機工程學系,又說沒東西可學,輟學了。

大兒子也是一樣,大學都沒畢業。

現在幹得怎麼樣呢?有一個兒子自己成立了網絡顧問公司,手底下有幾十名員工;另一個不僅自己開公司,還是提供遊戲開發中介軟件公司的日本區總監。

兩人雖然走了不少彎路,但都在這個嚴苛的時代生存下來了。

大前研一認為:生存力就是,不管人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從事什麼工作,都能活下去,哪怕赤手空拳,也能掙碗飯吃。培養孩子這樣的“生存力”,是教育的最大目的。

別在溺愛孩子啦,培養孩子的生存力是家長首要之事

如今,可以說是一個千變萬化的時代,沒人知道正確答案。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靠背“標準答案”是不行的,只有擁有“靠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人,才能生存。

那些一旦沒有答案和模板,便什麼都不會做的人,生存力是最低的。

經常會有報到,某個大學生或碩士生不出去找工作,寧願呆在家裡玩遊戲、啃老,甚至對父母惡語相向,大言不慚地說:“你生了我,就要養我。”那些“巨嬰”、那些被過分寵溺的孩子其實都是沒有生存力的人。

我常常跟孩子奶奶說:“孩子摔倒了,不要大驚小怪,讓他自己爬起來,這是鍛鍊孩子呢。”就算孩子成績不好,也沒必要煩惱。正如大前研一所說,家長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培養出“能養活自己的大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你現在幫了他,將來他會不知道怎樣走。

當然,才華這種東西,有總比沒有好,但絕不能以沒有才華這種理由來阻止孩子的發展。生存力包括自理能力,自控力,自救力,應挫力,學識力等等。

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吧,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也許你也可以帶他體驗一把鑽木取火的樂趣呢。同時,我們更應培養孩子的適應力、應挫力、學習力等,只要他能不斷提高自己的生存力,相信一樣可以翻開自己人生新的一頁。

別在溺愛孩子啦,培養孩子的生存力是家長首要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