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古納河右岸》:一個狩獵民族文化的真實展現

鄂溫克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和內蒙古兩大地區,其被認為是“生活在山林裡的人們”。他們在森林裡狩獵、馴養馴鹿,信奉薩滿……始終與自然界保持著緊密的聯繫。在歷史的演變與傳承下,鄂溫克族逐步的有了自己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特色文化。為了讓山林外的人瞭解這個有著神秘色彩的民族,東北女作家遲子建先生親自走進山林,通過數月的信息訪談與實地考察。在整理了數萬字的筆記之後,寫下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這部小說用簡單優美的文字語言,讓讀者切身地感受到了東北鄂溫克族人的溫暖與細膩。

《額爾古納河右岸》:一個狩獵民族文化的真實展現

額爾古納河是黑龍江的正源也是中俄之間的一條邊界之河,在河的右岸生存著曾經從貝加爾湖畔遷徙而來的鄂溫克族。他們在此地紮根、繁衍生活,與山林和湖泊為伴,在自然界裡留下民族的腳印。《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出版解開了許多人對這個民族的好奇心理,這部作品不僅讓讀者感受到了溫暖感動的故事,也讓人對鄂溫克族的獨特文化有了深入切實的瞭解。

《額爾古納河右岸》:一個狩獵民族文化的真實展現

鄂溫克族在山林中的三種文化表現

獨特的生產生活文化:狩獵與馴鹿

《額爾古納河右岸》完整的向讀者們展示了鄂溫克族人在森林中的生產生活。鄂溫克人世代在森林中生活,他們塑造了有別於農耕和遊牧的生產生活文化,即狩獵文化和馴鹿文化。鄂溫克族被認為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靠狩獵為生的民族,他們一直生活在東北的大小興安嶺中,身邊所有的資源都來源於山林。書中一開始就講述了林克獵熊的過程,可以看到他們勇敢、無畏,在山林中充滿了自信。狩獵被看作是大自然賦予他們的能力,久而久之他們便養成了鄂溫克人獨有的狩獵技巧。

《額爾古納河右岸》:一個狩獵民族文化的真實展現

鄂溫克人在山林中以部落的形式存在,每一個部落都由“烏力楞”組成。在部落裡他們組織嚴格,分工明確,外出時共同按計劃狩獵,得來的物資最後進行統一分配。另外每一個部落都有一個族人共同選舉出來的族長。族長責任重大,承擔著部落在生產生活上的各種管理和決定責任。而且這個位置也通常由部落中公認的優秀獵手擔任,畢竟溫飽是族人率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族長會根據季節變化,和部落所在區域來制定不同的狩獵方式。鄂溫克人的狩獵方式主要有圍獵和追獵兩種。圍獵是一種古老而又傳統的方式,顧名思義就是要形成一個包圍圈,很看重團隊組織中的協同能力。當包圍圈形成後,根據獵物動向由族長統一指揮,逐步的縮小範圍,最後到一定程度後將獵物捕獲。追獵就是鄂溫克人根據長年間在森林中捕獵積累的經驗,利用動物的腳印、糞便等痕跡來追尋獵物方向,是一種很考驗個人捕獵能力的一種狩獵方式。

鄂溫克人狩獵既看重個人能力又注重團隊協作。在少有人知的山林裡,他們靠著彼此之間的信任,一代又一代的生活著。

《額爾古納河右岸》:一個狩獵民族文化的真實展現

馴鹿在鄂溫克人心中的地位很重要,它是他們在山林中穿梭的重要交通工具。每一個鄂溫克人都很敬重馴鹿,他們將馴鹿當成朋友,是大自然派給鄂溫克人的使者。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關於馴鹿,遲子建這樣寫到:馴鹿一定是神賜予我們的,沒有它就沒有我們。雖然它曾經帶走了我的親人,但我還是那麼愛它。看不到它們的眼睛,就像白天看不到太陽,夜晚看不到星星一樣,會讓人在心底發出嘆息的。

可見鄂溫克人在山林中早已經與馴鹿融為一體了。

傳統的宗教文化:對薩滿的信仰

薩滿教是一種起源於漁獵時期的民間信仰,主要分佈於我國的東北地區。除鄂溫克族信奉薩滿以外,在我國還有其他少數民族保持著對它的信仰。在《額爾古納右岸》中,我們可以看到,薩滿對於鄂溫克人的重要性,其在精神上指導著他們前進。在族人心中,每一個薩滿都具有與自然、神靈相互溝通的能力。當族群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便會藉助薩滿的力量來得到神的指導。

《額爾古納河右岸》:一個狩獵民族文化的真實展現

在書中,遲子建在宗教方面向讀者傳遞了一個關鍵詞,即“靈魂”。生活在山林中的鄂溫克人認為“萬物有靈”,人類雖然是大自然中一股重要力量,但自然界中從小花小草再到,飛禽走獸都擁有靈魂。它們能夠感知人與自然的力量,因而鄂溫克人對山林中的一切都持有敬重心理。例如他們在捕獲熊的時候,會學烏鴉叫,是為了告訴熊的靈魂,要吃它的是烏鴉而不是人類。

信奉薩滿就是鄂溫克人對靈魂的敬重,在他們心中,逝去的先祖和森林中的一切都是有靈魂的。通過信奉薩滿來表達自身對靈魂的敬畏,在部落裡,薩滿充當著族人與先祖、自然溝通交流的角色。雖然在我們現在看來,作為民間信仰其中不乏有一些違背常識的行為。但這是出於鄂溫克人內心對過往和未來的一種信仰。

鄂溫克人在山林中的哲學文化:敬畏自然

鄂溫克人世世代代都依靠自然而生存,他們始終對自然充滿了感激與信任。人類的力量或許很大,但其始終依託於自然而存在。鄂溫克人長時間生活在山林裡,卻未對山林有過破壞。這是因為他們懂得,山林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給了他們生存的食物和水源。鄂溫克人的認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對自然界的敬畏。這樣“人與自然”的問題也正是我們當前所經常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現在工業社會的推進,山林破壞、水源汙染等問題的凸顯,就是人類社會對自然環境失去敬畏的表現,這些問題最終帶給我們的只有各方面的傷害。

《額爾古納河右岸》:一個狩獵民族文化的真實展現

“敬畏自然”這看起來簡簡單單的四個字,是鄂溫克人在山林生活中賴以生存的原則,是不能觸碰的底線。其就像一種哲學思想一樣,被鄂溫克人代代傳承。

《額爾古納河右岸》:一個狩獵民族文化的真實展現

最後簡單聊聊這本書的思考

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一本關於鄂溫克族的人文小說。小說用細膩的文字和溫暖的故事讓讀者看到了鄂溫克人在山林中的真實生活。除了鄂溫克族的歷史與文化,書中也蘊含了關於這個民族發展的思考。當工業社會來臨,經濟發展速度成為了社會主流。山林損毀,河流汙染,鄂溫克族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被迫改變,世代筵席的山林文化面臨著中斷的可能。

《額爾古納河右岸》:一個狩獵民族文化的真實展現

遲子建先生本的文學作品中常常帶有崇尚自然的思想,《額爾古納河右岸》也不例外。她通過對鄂溫克人在森林中的描寫,來抒發自己對自然的觀點,同時來呼籲我們當代人一定要處理好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畢竟萬物皆有靈性。

如果你對鄂溫克族的歷史與文化充滿了好奇,那這部評分9.0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就是你一定要讀的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