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了,父母應該怎麼做?

今天帶著孩子們在樓下玩的時候,聽到一個孩子的哭聲,還有他的媽媽大聲批評他的聲音:“你哭什麼哭啊?哭的煩死了!整天就你愛哭!“

小男孩看起來不到一歲半的樣子,媽媽看上去非常生氣。


孩子哭了,父母應該怎麼做?


我理解媽媽的煩躁心情,因為她也是一個人帶著一對雙胞胎兒子,很不容易。

我輕聲對她說:“媽媽抱抱他,他可能就不哭了。

”因為我每次也是這樣安慰孩子的,不用講大道理,也不用要求他們不哭,只要摟在懷裡拍幾下,


說:“哦,媽媽知道,媽媽知道,你很傷心……”很快她們就安靜下來了。

那位媽媽還是很生氣,繼續喊著:”不要哭了!叫你不要扔石頭,我說錯了嗎?還哭!再哭媽媽不要你,我把你扔到那個垃圾桶裡,蓋上蓋子……”

一邊說一邊拉著孩子往垃圾桶的方向走去。

我聽了真是哭笑不得,這樣的話太熟悉了!

我經常聽到,面對孩子的哭鬧和不聽話,無計可施的父母為了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方式,

就以這種假裝要拋棄孩子的方式來嚇唬孩子。

而孩子因為需要父母的愛、懼怕被拋棄,往往會馬上變得乖巧聽話。

父母就覺得這招很有效,以後繼續這麼用。

可是,隨著孩子長大,會發現越來越不靈了,甚至孩子會充耳不聞,繼續我行我素,


因為孩子也意識到這是一句不可執行的話。


孩子哭了,父母應該怎麼做?


但是,那種懼怕被拋棄的感覺卻留在孩子的潛意識裡了,他們缺乏安全感,覺得自己是不被接納的,一不下心爸爸媽媽就不要我了。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

如果爸爸媽媽不要我,不喜歡我,就說明我不可愛、我不是一個好孩子......

所以他們在群體中,就會顯得膽怯、退縮,

或者進入另一個極端——顯得很自大,拼命地表現自己,為了證明自己是可愛的,求關注,以至於有一些行為就不是那麼得體,反而會引來批評和指責。

這就是為什麼經常會一些父母諮詢老師說:“我們家孩子特別膽小,不自信,老師你有什麼辦法讓他變得自信一點嗎?”

對不起,這個沒有靈丹妙藥。

外在的訓練效果是有限的,重要的還是孩子內心要有力量、有底氣。

解鈴還須繫鈴人,還得從跟父母的關係入手,從被正確地對待來解決深層次的問題。

一個好孩子不是被教導來的,而是被對待來的。為什麼父母不允許孩子哭?

我也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孩子哭的時候,父母會感到煩躁,挫敗,特別是在外面的公眾場合,覺得特別沒面子,因此就希望能讓孩子快點止哭。

我們認為,哭是不好的,屬於負面情緒。

小孩子有什麼煩惱?小孩子就應該每天開開心心的。

可是,我們忘了,孩子也是有情緒的人。

情緒並沒有對錯,是我們面對外界刺激的一種本能反應。

所謂的負面情緒,也有積極正面的作用,通常對我們是一種保護。


孩子哭了,父母應該怎麼做?


在電影《頭腦特工隊》中,憂憂是負責悲傷情緒的藍色小人,她一直覺得自己不好,只會幫倒忙。

剛開始時,憂憂幾乎不能碰觸任何東西,因為她產生的是不愉快的記憶,所以其他人就不願意讓她操縱控制檯,但到了劇情的最後,憂憂和樂樂一起創造了第一個複雜的情感記憶,並且幫助小主人放棄離家出走的念頭,平安回到了家中。

所以,哭泣,不完全是壞事。

孩子是有哭鼻子的權利的,請允許孩子哭。

當孩子哭的時候,不代表我們是個失敗的媽媽、沒有讓孩子開心,恰恰說明孩子在我們面前是有安全感的,可以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只看到一個孩子在哭,而是看到一個哭泣的孩子。

看到他內心真實的需要,他的情緒、他沒有被滿足的是什麼,在情緒沒有處理之前,講大道理來讓孩子止哭是無效的。

道理講得都對,但是孩子的大腦在這一刻沒有能力去接受。

孩子的感知覺是優先發展的,他需要先感受到愛,感受到爸爸媽媽是跟我在一起的。

這種同理和接納,可以帶給孩子力量。

如果孩子因為被父母管教而哭,這是好事,說明你的管教起了作用。

就像一開始講到的這位小男孩,媽媽不允許他扔石頭,孩子感受到了被管教的痛苦,這個痛苦對他是有益處的。

在他哭過之後,他會學到功課:不能扔石頭,很危險,也會被媽媽批評。

但是他這一刻不舒服的情緒,請允許他表達出來。

在他的語言還沒有發展得很好的時候,哭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

媽媽也可以在孩子哭的時候抱著他說:“媽媽不允許你扔石頭,你很生氣對嗎?媽媽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們真的不能扔石頭。媽媽愛你!”

我相信當媽媽這樣去管教孩子、面對孩子的哭鬧,孩子會覺得內心很平安,也能學習到該遵守的界限。

真愛,是不含敵意的堅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