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回一泓消失已久的清水丨河北邯鄲市肥鄉區農村坑塘整治紀實

時值四月,華北平原已經進入了桃紅柳綠的早春時節,一場春雨之後,河北邯鄲市肥鄉區到處生機勃勃,尤其是該區經過深度整治的鄉村坑塘水系,處處可見碧水漣漣、垂柳依依的美麗景色,走在其間,人們彷彿置身於江南水鄉。

花紅柳綠的民有渠灌區溼地。

肥鄉區區委副書記鄭建民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全區已經全面完成了三條灌溉河渠、1000多個農村坑塘的整治,農村坑塘蓄水面積達到1100畝以上,使得坑塘這個在農村群眾心靈留下過深深烙印的農村公共設施再次恢復了昔日的容顏,對美化農村生態環境,方便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痛定思痛喚回昔日美景

早晨八點剛過,肥鄉區屯莊營鄉田寨村“橋仙湖”公園就熱鬧起來,吃過早飯的農村老人三三倆倆來到湖邊散步、聊天、釣魚。記者到這裡一看,發現湖水清澈如鏡,湖岸垂柳依依,到處鳥語花香,感覺在這裡無論是漫步於湖邊步道,還是垂釣於水榭之上,都是一種身心的享受。

遊客在橋仙湖邊散步。

“你知道嗎,這‘橋仙湖’有20多畝的面積,早些年就是我們村的一個坑塘,是村集體用來集雨澆地的,由於環境不錯,大家在茶餘飯後,都愛到這裡轉轉。後來隨著分田到戶,農村集體資產缺乏管理,這處坑塘就報廢為村裡存放垃圾、容納汙水的臭水坑。”田寨村村主任牛章懷告訴記者。

田寨村住著560戶、2100多人,在很久之前,村裡共分佈著大大小小6個坑塘,總面積在40畝左右,它們的命運幾乎都與“橋仙湖”一樣,很長時間成為村裡的垃圾和汙水存放坑。近些年,村裡實施了土地集約經營,田寨人通過土地流轉建立了葡萄小鎮,不僅村裡百姓富了,而且來村裡休閒採摘的人也多了起來,這些報廢的坑塘成為影響農村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的一個大痛點。

牛章懷說:“就在大家心裡非常膈應時,肥鄉區全面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其中坑塘整治是一個核心項目。在這個時候,我們因勢而上,清除了上千立方垃圾汙水,並對坑塘進行了防滲和植綠等處理之後,引來嶽城水庫水形成生態水面。這就成了我們看到的‘橋仙湖’‘月亮灣’等景觀,現在不僅村裡人喜歡到湖邊溜達,同時也成為城裡人休閒採摘的打卡地。”

“山有林則秀,地有水則靈”。肥鄉區委書記趙洪山表示,在北方土地上,不管哪個村莊有一塘清水,都會讓這個村莊靈氣倍增。因此我們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中,把農村坑塘整治作為重中之重加以對待,對全區1180個坑塘制定了一塘一策的整治方案、出動各類機械1.12萬臺(輛)次,人員15.9萬人次,共清理整治垃圾雜物2.6萬方,讓其儘量形成蓄水條件。同時將域內的團結渠、民有渠、東風渠等三條幹渠、六條支渠全部修復,讓其變身為常年有清潔水源的生態渠,並鋪設引水管線,使坑塘與河渠相連,向坑塘內引入清水,形成循環水系,打造水景觀。這樣一來,一下就在全區形成近7000畝的生態水面景觀,使得肥鄉有了“北方生態水城”的美稱。並在2018和2019年度河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綜合排名中,連續兩次獲得第一名。

健全機制保持靚麗容顏

“叮鈴鈴……”2019年11月12日,肥鄉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辦公室負責人趙運枝桌上的辦公電話急促地響起。“喂!是整治辦公室嗎?我們是到元固鄉鳳湖溼地觀景的遊客,剛才發現有人開著拖拉機往湖邊傾倒建築垃圾。”

接到報警,趙運枝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通過專門的查詢系統,找到了這個溼地一級網格長的電話,僅僅五分鐘,一名網格管理員就趕到了現場,半個小時之後,趙運枝就獲悉了下面反饋的“責令違規傾倒建築垃圾的人員立即清除垃圾並接受處罰”的處理意見。

改造後的田寨村月亮湖。

趙運枝表示:“完成坑塘整治僅僅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而要讓坑塘始終保持靚麗容顏則任務更艱鉅。如果沒有一個長效機制做支撐,說不定用不了多久它們就會變回垃圾坑。”

“這個坑塘的編號是82103,‘8’表示屯莊營鄉,‘21’表示後營村,‘03’表示村裡的第三個坑塘……”在屯莊營鄉後營村一個坑塘邊,村支部書記李連文指著一棵樹上掛著的綠色牌子向記者解釋道。在這塊牌子上,記者看到,除了標有坑塘編號,還有網格管理員、網格長的名字以及舉報電話。

趙運枝表示,為了防止農村坑塘環境受到破壞,我們對全區1180個農村坑塘,逐一編號、建立檔案,實行網格化管理,明確了各級監管責任人。

“坑塘編號相當於為每個坑塘製作了‘身份證’,哪個坑塘出了問題,能夠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理。比如有村民發現有人往坑塘裡倒垃圾,他可以撥打舉報電話或者找網格管理員,報上坑塘編號,相關部門和管理人員就可以根據編號迅速地定位坑塘所在地,及時解決問題。”趙運枝說。

據瞭解,在坑塘日常監管上,肥鄉區一方面發動村幹部、坑塘附近村民、五保低保戶負責坑塘的保潔監督,另一方面在坑塘點安裝攝像頭實時監控,採取“人防+技防”的措施加強監管,如發現亂倒垃圾的行為,嚴格依法依規處理當事人,實現坑塘常態治理。

在防止垃圾再入坑塘導致汙染反彈上,如果說一系列監管措施是“堵”,那麼實施垃圾集中處理就是“疏”。肥鄉區推行農村垃圾處理市場化運作,財政拿出2000萬元,公開招標確定了兩家環衛公司,分片負責全區垃圾收集轉運,為每家農戶發放垃圾桶,保潔員定時上門收集,日產日清,每個鄉鎮建一個垃圾壓縮轉運站,每天收集轉運垃圾到區垃圾填埋場集中處理,構建起“戶分類、村收集、公司轉運、區處理”的模式,實現了“垃圾不落地”。與此同時,區裡還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統籌推進了改廁、汙水治理、養殖糞汙收集處理等工作,對農村汙水進行有效管控,這就使得全區所有坑塘都能在長效機制下始終保持著清潔美麗的容顏。

今年70歲的王振華是肥鄉區屯莊營鄉程寨村的村民,記者見到他時,老王正在村坑塘整治工地幹活,他告訴記者:“從我記事起村裡有一個不錯的坑塘,小時候常在邊上游玩,後來因為沒人打理,就成了一處垃圾坑,一到夏天遠遠地就能聞到臭氣,蒼蠅蚊子滿天飛。前段時間通過集中力量整治,塘裡有清水,塘邊有樹木,而且最關鍵的是鄉村還專門安排了管理人進行長期的管護,使得環境保護很到位。既可以集雨澆樹,又可以休息納涼,村民們很快就喜歡上了這地方,大家一有空閒就到塘邊走一走,坐一坐。”

以水為媒促進效益擴散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簷楹。東風忽起垂楊舞, 更作荷心萬點聲。”肥鄉區宣傳部幹部李運強很愛詩詞,宋代史學家劉攽的《雨後池上》就是他喜歡的詩詞中的一首,他說自己打小就喜歡這種江南水鄉的風韻。

李運強告訴記者,他們家也是農村人,在他開始記事起,村裡群眾就在村莊的外邊挖土燒磚,於是形成了大大小小不等的五六處坑塘,後來由於疏於管理,這些坑塘無一例外都成了垃圾坑。後來到外地上學,到南方旅遊,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池塘湖泊,總希望有一天自己村邊的汙水坑能夠變身為那樣的生態美景。

鳳湖溼地鮮花盛開。

如今,他的願望實現了。在農村坑塘整治中,肥鄉區先後投資近3億元進行清淤造景,區裡先後打造了肥義公園、鳳湖溼地、郊野公園、竇默公園、濱河公園、葛仙湖等生態旅遊景點。同時,以水為媒,開發出了東劉家寨村桃花節、田寨村梨花節、南趙村菊花節等旅遊品牌,使得肥鄉的生態旅遊業從無到有、節節拔高,2019年全區共接待遊客數量達40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10億元,同比增長18%。

這當中,帶動旅遊業升級上檔的典型莫過於坐落於肥鄉辛安鎮鎮白落堡村的肥義公園,這個由多個農村坑塘整治而組成的生態景觀公園2018年5月開工建設,打造水域面積260畝,綠地面積400畝,園內綠樹成蔭,碧水環繞,2019年4月建成開園後,吸引了大量遊客,每天客流量達到500人次以上,節假日能達到2、3千人。

“山清水秀人氣旺,人氣望處地生財。”肥鄉區政府區長李書平表示。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客商們開始把目標瞄準了肥鄉,使得這裡逐步成了華北平原南部的投資熱土,2018年以來,肥鄉共簽約項目39個,其中億元以上重點項目34個,總投資達425.9億元,有力推動了區域綜合實力持續提升。

磚窯坑改建的天台山村葛仙湖溼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