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迎財神,武財神關公的前世今生

《三國演義》稱,關羽因原籍惡豪倚勢凌人,遂殺惡豪後奔走江湖。其實,當時所殺之人乃解州鹽池稅吏,由於關羽將所販私鹽藏於竹槓之中,被稅吏用木棍敲擊時發現,稅吏藉機勒索,關羽不從,鬥毆中失手將稅吏殺死。從此,民間有了把獲取不義之財稱為“敲竹槓”的說法。東漢末年,關羽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誓共生死,同起義兵,爭雄天下。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出兵大敗劉備。劉備投靠袁紹。曹操擒住了關羽,看中關羽為人忠義,拜為偏將軍。後曹操察覺關羽心神無久留之意,便用大量金銀珠寶、高官、美女來收買,但關羽絲毫不為錢財名利所動。當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立即封金掛印,過五關斬六將去尋劉備。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封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將。曹操得知大怒,與司馬懿設計,聯合孫權共取荊州。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都督荊襄郡事,令取樊城。關羽分荊州之兵攻取樊城,不幸中呂蒙之計,痛失荊州,夜走麥城,兵敗被擒,不屈而亡。

正月初五迎財神,武財神關公的前世今生

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中這樣敘述:

卻說關公陰魂不散,盪盪悠悠,直至一處,乃荊門州當陽縣一座山,名為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淨,原是汜水關鎮國寺中長老,後因雲遊天下,來到此處,見山明水秀,就此結草為庵,每日坐禪參道,身邊只有一小行者,化飯度日。是夜月白風清,三更已後,普淨正在庵中默坐,忽聞空中有人大呼曰:“還我頭來!”普淨仰面諦視,只見空中一人,騎赤兔馬,提青龍刀,左有一白麵將軍、右有一黑臉虯髯之人相隨,一齊按落雲頭,至玉泉山頂。普淨認得是關公,遂以手中塵尾擊其戶曰:“雲長安在?”關公英魂頓悟,即下馬乘風落於庵前,叉手問曰:“吾師何人?願求法號。”普淨曰:“老僧普淨,昔日汜水關前鎮國寺中,曾與君侯相會,今日豈遂忘之耶?”公曰:“向蒙相救,銘感不忘。今某己遇禍而死,願求清誨,指點迷途。”普淨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後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文丑,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後往往於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其德,就於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

據《佛祖統紀-智者傳》載: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隋代天台宗的創始者智頗(智者大師),“到荊州,欲創精舍。一日,見關羽神靈告之,願建寺護持佛法。七日後,師出定,見棟宇煥麗,師領眾入室,晝夜演法。一日,神白師:‘弟子獲聞出世間法,念求受戒,永為菩提之本。’師即授以五戒,成為佛教的伽藍護法神。”智者奏於晉王楊廣,遂封關公為守護佛法的“伽藍菩薩”,把關公列入佛法守護神行列,塑像供奉,使關公成為中國本土佛教神明。

從此以後,這位千餘年來極受國人敬重的道德人物化身,又化身為伽藍菩薩,與韋馱菩薩同是佛教大護法,並稱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神,伽藍菩薩關公為右護法,韋馱菩薩為左護法。(《洛陽佛教》)

“關帝在世則精忠貫日月,浩氣塞天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歿後神王玉泉山,隋文帝時,智者大師至玉泉,關帝特運神力,創建寺宇,又求授戒,以為菩提之本,兼願擁護佛法(見《關帝全書》及《玉泉寺志》)。故天下叢林,皆謂之為伽藍菩薩,而與韋馱菩薩,並鎮山門。(摘自《印光大師文鈔》增廣正編卷四·普勸戒殺吃素挽回劫運說)

正月初五迎財神,武財神關公的前世今生

關羽一生忠義勇武,堅貞不二,不為金銀財寶所動,被佛、道、儒三教所崇信,乃古今唯一。明清時代,關羽極顯,有“武王”、“武聖人”之尊,不但在佛教界擔任了警衛局局長,位居伽藍殿之尊,歷代商賈們更是敬佩關公的忠誠和信義,把關公作為他們發財致富的守護神,奉為武財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