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東京美術塾


9月20日晚,本期来做客的嘉宾是武藏野美术大学建筑学科毕业的设计师曲闻。


这里,对谈的主持人卓先生为大家总结了一个小时的对话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本期是九月特辑「空间」与「视觉」主题的第二场对话,上周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空间」开始引入,从家具与空间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空间的实用性。那么,就空间本身而言,我们再回到原点,再次审视空间本身,若脱离人的认知,空间会是以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存在呢?


前段时间正逢日本的四连休假期,很多朋友在出门度假的同时,感叹道,一场疫情,让日本原本热闹的旅游景点变得门庭冷落。这个月初,跟嘉宾曲闻聊起这场疫情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日常」,例如我们可以在家办公,也不会像往常一样溜出门去逛街,一间小屋基本解决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终于可以停下来想一想,那些曾经日常性地填补在我们周边的建筑或空间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不在,它们作为纯粹的客体还会“在”么?


“理想的身体”永远是一个经典的西方式美学探讨。建筑意匠的创作,从某一方面上来说,其实就是我们的精神去塑造一个理想身体的过程。那么,对于建筑或是空间来说,是否也有一个标准的完美形式呢?


“新建筑在完成的一瞬间就踏上了它变成废墟之路。”相反,当我们凝视帕提农神庙那近似毁坏的废墟感时,我们似乎又能向死向生,从残破的躯体中读出一种形而上的完美。建筑的理想国在哪里?是在实像亦或是虚像,是肉体还是灵魂,是凝固的空间还是流动的时间?


所以,这一期,我们就来换一个角度去聊聊空间的客性的伟大,以及我们那不能承受的审美之轻。


/ 关 于 曲 闻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硕士毕业于武蔵野美術大学建築学科

现工作于株式会社向日葵设计

MO·TO DESIGN 创办人之一


/ 关 于 建 筑 的 本 质

——「如画主义」到「废墟论」


在今天分享的开始,我想念一段《桃花扇》中的悲白:

“眼见他起朱楼,

眼见他宴宾朋,

眼见他楼塌了。”


这映照了一个人不同阶段的三种状态,似乎都用建筑这一非常具有实像的描述去完成了比喻:一个崭新伟岸刚、刚刚完成的建筑;一个人来人往,觥筹交错日夜充盈着这里的空间;一个毁坏掉,似乎不再具有实体的废墟。


同样的一个建筑物,在不同的时空下表达出了截然不同的样态。我们作为观者,似乎在一瞬间可以在唱词中把握到它跨越几十年或是几百年的样子。然而它似乎只有一个,它出现在这个世界,无关于你我的注目,只是一个纯粹的“在”。


这让我想到了疫情期间的各地景点。那些曾经欢闹的广场,那圣马可的河水不再浸湿旅者的脚踝,没有街头艺人的歌声,一片死寂的景色。那在这个当下,你闭上眼,你看到的建筑亦或是空间又是什么呢?是一个瞬间凝固的形象,还是一个时间轴上无数短暂停留的虚像幽灵的重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最近在听一个德国的乐队,德文叫作einsturzende neubauten,直译过来便是“新建筑正在毁坏”。新建筑是从何时走向凋敝的呢。日本如灯塔一般的建筑巨匠矶崎新曾经做过如是描述,他说“当一个建筑被建成的那一瞬间,便已经踏上了走向变为废墟之旅。”我们一同看一下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轮回。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这是摄于二战结束后德国德累斯顿的一张照片。近景处的女神雕像一如几百年前那般神采奕奕,只是她所俯瞰的这座城市早已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德累斯顿,空荡的房屋幽灵如同毁掉的雕像,散落,以一种几乎于死亡的姿态艰难伫立在原本的土地。我们能从这个取景中读出完全不同的两个寓意,一边是女神近乎完美的身体,一边是城市残破的体块(mass)。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的美学塑造中,“理想的身体”一直是一个永恒被探讨的主题。如此说来,象征着人类生活本质的城市空间被毁为废墟的那一刻,似乎摧毁的不但是物质上的建筑,而更是在一种象征层面上代表了形而上的建筑的完败。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不过建筑是可以重塑的,无论是实体上的,亦或是精神上的。在德国的战后,尤其以东德为首,开始了大量的混凝土大型住宅的建设。这些锋利的盒子,用高效快速的预制结构在转瞬之间就填补了城市原本的断壁残垣。似乎空间是一个可以被批量生产的零件,在楼板的不断延展中,延展出的不光是一个又一个近似的住宅机器,而它的背后被塑造的更有着一种红色体制下的精神重塑的意味。


混凝土城市主义(slab urbanism),可以快速成产出的东西似乎都是那么诱人。主妇可以在小区的院子里聊天,孩子可以在楼道中嬉戏,这一切都是战后东德极为快速的重建所带来的,而更大意味上的重建,则是思想上的、意识形态上的重塑吧。那些迎着阳光反射出未来光辉的新建筑,将人类与旧时光的赊账一笔勾销,像一把利刃一般试图从时间的轴线上将过去完美地割去。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可没有什么是会永存的。


当新的建筑在毁坏,当漏水、发霉、隔音问题等无数扰动在居住者深夜的梦境中扰乱他们的生物钟的时候,一切都在崩塌。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那曾经嘹亮的巨旗,只不过是中间场的一个落幕。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当我们再次将这两幅图比对在一起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似乎在战火中被摧毁的城市中亦有它几千年人类活动的完美幻影,而刚刚落成的新建筑却在看似牢不可破的躯壳中隐隐暗示了未来的毁灭。那当你现在放下手机,去环顾四周,你看到的这些可以触摸到的空间的实像,是什么呢?


似乎所有的空间与物质中都暗含了它在时间轴前后方向无限延伸的张力,它们并不是属于此刻的一瞬,而是在“现在”这一时间点兼备了“过去”与“未来”的属性。如此,恐怕没有物质是孤独的,它们都是自己三个时空中三位一体的存在。


这让我想到了库布里克《闪灵》中的一段。男主角看到从浴缸中出水芙蓉的美人,他看到了什么。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一个看不见维度,时间,正在作祟。在美国摄影师法宁格镜头下的《纽约》,墓碑以林立的姿态铺满大地。纽约,一个高层建筑的培养皿,充满生机的城市矩阵与死寂的墓地形成了一个和谐的伴舞。


“墓碑似乎是超高层的模板,

而超高层则是另一种形态的墓碑。”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在时间的轴线上,我们的“身体”正在被解离成多个物象。


在18世纪中叶英国兴起的如画主义中,铜版画中的建筑往往呈现出如此光景。一个伟岸的纪念物在不知名的理由下被植物等自然元素吞噬,呈现出一种废墟化的状态。但这种状态绝不是颓废的,那些被人工雕琢出的象征着过往功勋的建筑纹样仿佛正在被赋予一种更加沉重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被解读为自然的“崇高感”。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崇高感”感何来,它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的不可名状,来自于对不明的物质以及超物质的恐惧。无法阻挡的自然之力不断作用于一瞬间表现出理想体态的人工造物上,经年累月,留下痕迹,反而赋予了原本完美体量下单薄的精神一种更加完整的形象。我们来看一下那个时代英国建筑巨匠约翰索恩的作品。他委托画家将自己的新作英格兰银行以一种逐渐废墟化的状态呈现出来。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将建筑化为乌有,仿佛是在强有力地展现出一个空间超越人类的、作为一个单纯客体存在的伟大感吧。在委托者与我们消失的几百年后,这个空间依旧将以一个不可知的形象坐落在地球或者说宇宙的一隅,当它逐渐变成废墟,它的理想形象也似乎不再是停留在物质上,反而如一个完美的幽灵一般永恒地悬停在我们的意识中。


无独有偶,当不到30岁的建筑师施佩尔在向希特勒展示他所设计的“德国纳粹党全国代表集会所”的方案时,他用模型将千年之后化为废墟的集会所展示出来。据说,当时的希特勒极为震惊,他似乎从这种表达中读出了时间的重量,这个重量正是他所企及的那所谓的“第三帝国”的不坏之身。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而如今,集会场已然成为废墟,战败的轴心国的肉体也以不被修复的姿态任凭风吹雨打。讽刺的是,这种无法拆除的“在”的恶魔,仿佛一直徘徊在凋敝的体量上空。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同样的美学游戏在不断地重复。1983年,矶崎新将他设计的筑波广场以废墟的状态表现出来。不正是那残破的身躯,召唤出了卡比托利欧广场的亡魂么?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在他的著作《人体的影》中曾经引用了日本文学家三岛由纪夫在希腊帕提农神庙的游记。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在三岛的观念里,西方人是不信赖死亡的,理想的肉体被欲望塑造成坚不可摧的体量,而如今却展现出一种残破感。而这种残破感却能唤起人们在审美中去补完一个更加完整的体态。而日本却不同,在龙安寺的枯山水中,艺术家是相信死的,向死的艺术歌颂的本就是肉体的残破,而从那里却能读出宇宙的奥秘。


三岛由纪夫,一个热爱身体的思想家,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关心着肉体的存在与毁灭。他在细江英公的《蔷薇刑》中展示着油画中众神一般的肉欲。是的,恐怕是西方式的吧,因为东方的身体不是这般的。1950年,日本金阁寺的一个僧人以某种不可名状的理由烧毁了金阁寺,这被作为日本战后思想动荡所引发的社会事件中的一个被广而告之。三岛由此题材创作出了小说《金阁寺》,小说中僧人因为无法承受金阁的完美而感受到了不能承受的审美之轻,他唯有把金阁付之一炬,才能看出一个超越理性、超越日常的美。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一方面,人类容易毁灭的形象

反而浮现永生的幻想,而金阁坚固的美

反而露出毁灭的可能性。”


1970年,三岛由纪夫的自尽也象征了一个时代纷争的结束。如果说在《蔷薇刑》中三岛在可视化的物质层面表现出了理想身体的寄望的话,那他的死却是金阁的,是东方式的。他在用一种毁灭的心去完成一个自己,完成一个时代。他会是这么想的么,我不敢蠡测。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日本爆发的历程中,东大的学生占领了安田讲堂。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在矶崎新的《评价的手法》一书中,矶崎新做了这样的描述:


“通过占领这一行为而表达出从权力的支配中解放出来的这个地方,逐渐显现出废墟的样子,对这,占领者是怎么想的呢。那是圣域啊!如果要问,为什么就一定要成为废墟呢?倒不如说,应该是身在废墟化的空间中的那刻所获得解放感,成为废墟的欲望或者说是朝向废墟的目光,都是一种对反对阶级分化的支持。”


讲堂是神圣的,但同时它也是知识以一种非常傲慢的自上而下的方向传递的空间。权威、秩序、上层建筑的高屋建瓴是他的幕后形象。而成为废墟,这是一种原生的欲望,是一种近似动物欲般的本能,打破与自由的本能。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1970年,也就是三岛自尽的那一年,矶崎新与恩师丹下健三一同完成了大阪世博会的规划与设计,这让那个时间节点下的矶崎新非常不安。


花费五年时间设计与建设的世博会场馆,将在短暂的半年后被拆除,这种创造一种“虚无”的悲怆感压垮了设计师。


“……所以,我暗自把这个工作当做了

一个“看不见的纪念碑”,而这个“看不见”,

会在这个现实社会中被充分地可视化,

进而违背物理定律,然后被政治性地毁坏。”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一个看不见的纪念碑,或者说是一开始就以一种“不在”而创作出来的“在”,这边是这座大阪世博会中心的“节日广场——大屋顶”。在现如今已然被完全拆毁的当下,那种曾让矶崎新疯狂的“不在”感,依然强烈地盘旋着。


1968年,矶崎新受邀参加当年的米兰三年展。在题为“更大的量”的主题下,他邀请多位艺术家共同创作了名为《再次变成废墟的广岛》这样一个颇具争议的作品。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广岛,一个被原子弹摧毁,并再次重建的城市,在矶崎新的底片中被描绘为再一次的废墟。高大的建筑、不可名状的科技正在凋零、死寂,城市的未来是一片废墟,但在废墟中,我们读出来了一种伟大,一种不断以轮回往复的形式存在的伟大。


“我想将不断呈现出

破坏“死”与再生“生”的都市的姿态,

并意图多少表达出一丝恶意。”


城市的未来是什么,在矶崎新的想法中,未来都市是一片废墟,是一个精细冗杂的机器中由一个微小的紊乱而崩塌的机器。


“现在的废墟是死去的石头建筑,

而未来的废墟是死去的技术。”


在2020这个互联网媒体已经超越技术,成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社会观念而缠绕起整个世界的当下,似乎我们所见的世界的背后,已然被筑起了一个无形的“建筑”。而很明显,这个建筑正在以某种形式被瓦解、撕裂。在肃穆的上层建筑的背后,野性、欲望、本能的暗流永远在涌动。秩序(新建筑)、平衡点(废墟)、毁灭(自然之力、欲)三位一体的涌动,似乎在逐年上演。


矶崎新的行为艺术作品《孵化过程》中,他让观众随意地在展台上扎钉子,并用电线随机地缠绕其中。当一个不可知的形态形成后,矶崎用石膏浇灌其上,颇有一种创世纪的暗喻。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在长诗《孵化过程中》,矶崎新对未来做了这样的描述:


“废墟,是我们的城市未来的样子。

未来城市便是废墟。

我们的现代城市也因此,

产生出些许“时间”,

散发出能量,

再一次化为物质吧。

我们所秉有的提案与努力,

都将在此埋葬,

进而再一次,

孵化皿被造出。

这就是未来。”


也许,当你再看这副画面时,你将看到些许不同。


/ 关 于 曲 闻 的 作 品


这里因为文本容量问题,这里只能介绍作品的部分内容,请见谅。


・毕业设计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参赛作品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编辑/设计:李卓

图片:曲闻

出品:TAKU&TADA



/ 下 期 预 告

撕 去 「 空 间 」 的 标 签

—— 商 业 空 间 中 的 新 次 元


③9月27日 beijing20:00-21:00 tokyo21:00-22:00


让武藏美建筑学科毕业前辈带我们像看「建筑」一样审视自己


钟 毅

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展示设计方向

武蔵野美术大学环境形成研究领域 博士在读

日本展示学会会员/日本艺术科学会会员


“你的专业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们。学建筑就要做模型?学摄影就该拿相机?这些问题的根本是你想做什么,对于一个设计议题来说,表达永远不会拘泥于形式,重点是表达需要什么样的形式来服务,所以,映像可以做装置,同时,空间也可以做映像。


对于我个人来说,在思考设计这个话题的时候,首先会考虑的是这个对象的本质身什么?关于这个本质,我目标想表达什么?一个远的愿景,和一些近的计划。从本科到硕士,所学专业都是空间设计,研究店铺和展览的空间展示。看的越多,越发现商店逐渐变得像艺术展,美术馆却更像游乐园。在商场“看展览”,去美术馆“动手玩”,那些标签化的空间分类模糊了,我们停留的时间也更久了。


如今,随着5G的互联网世界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卖东西”将不再是店铺的首要功能。那么,没有了商品的品牌店铺应该卖什么?怀着这个议题我进入了武藏野美术大学的映像学科,用映像的视角去找寻商业空间中新的次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