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東京美術塾


9月20日晚,本期來做客的嘉賓是武藏野美術大學建築學科畢業的設計師曲聞。


這裡,對談的主持人卓先生為大家總結了一個小時的對話中比較重要的內容。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本期是九月特輯「空間」與「視覺」主題的第二場對話,上週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的「空間」開始引入,從傢俱與空間的角度出發,討論了空間的實用性。那麼,就空間本身而言,我們再回到原點,再次審視空間本身,若脫離人的認知,空間會是以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存在呢?


前段時間正逢日本的四連休假期,很多朋友在出門度假的同時,感嘆道,一場疫情,讓日本原本熱鬧的旅遊景點變得門庭冷落。這個月初,跟嘉賓曲聞聊起這場疫情讓我們失去了很多「日常」,例如我們可以在家辦公,也不會像往常一樣溜出門去逛街,一間小屋基本解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終於可以停下來想一想,那些曾經日常性地填補在我們周邊的建築或空間究竟是什麼。如果我們不在,它們作為純粹的客體還會“在”麼?


“理想的身體”永遠是一個經典的西方式美學探討。建築意匠的創作,從某一方面上來說,其實就是我們的精神去塑造一個理想身體的過程。那麼,對於建築或是空間來說,是否也有一個標準的完美形式呢?


“新建築在完成的一瞬間就踏上了它變成廢墟之路。”相反,當我們凝視帕提農神廟那近似毀壞的廢墟感時,我們似乎又能向死向生,從殘破的軀體中讀出一種形而上的完美。建築的理想國在哪裡?是在實像亦或是虛像,是肉體還是靈魂,是凝固的空間還是流動的時間?


所以,這一期,我們就來換一個角度去聊聊空間的客性的偉大,以及我們那不能承受的審美之輕。


/ 關 於 曲 聞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碩士畢業於武蔵野美術大學建築學科

現工作於株式會社向日葵設計

MO·TO DESIGN 創辦人之一


/ 關 於 建 築 的 本 質

——「如畫主義」到「廢墟論」


在今天分享的開始,我想念一段《桃花扇》中的悲白:

“眼見他起朱樓,

眼見他宴賓朋,

眼見他樓塌了。”


這映照了一個人不同階段的三種狀態,似乎都用建築這一非常具有實像的描述去完成了比喻:一個嶄新偉岸剛、剛剛完成的建築;一個人來人往,觥籌交錯日夜充盈著這裡的空間;一個毀壞掉,似乎不再具有實體的廢墟。


同樣的一個建築物,在不同的時空下表達出了截然不同的樣態。我們作為觀者,似乎在一瞬間可以在唱詞中把握到它跨越幾十年或是幾百年的樣子。然而它似乎只有一個,它出現在這個世界,無關於你我的注目,只是一個純粹的“在”。


這讓我想到了疫情期間的各地景點。那些曾經歡鬧的廣場,那聖馬可的河水不再浸溼旅者的腳踝,沒有街頭藝人的歌聲,一片死寂的景色。那在這個當下,你閉上眼,你看到的建築亦或是空間又是什麼呢?是一個瞬間凝固的形象,還是一個時間軸上無數短暫停留的虛像幽靈的重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最近在聽一個德國的樂隊,德文叫作einsturzende neubauten,直譯過來便是“新建築正在毀壞”。新建築是從何時走向凋敝的呢。日本如燈塔一般的建築巨匠磯崎新曾經做過如是描述,他說“當一個建築被建成的那一瞬間,便已經踏上了走向變為廢墟之旅。”我們一同看一下歷史中真實存在過的輪迴。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這是攝於二戰結束後德國德累斯頓的一張照片。近景處的女神雕像一如幾百年前那般神采奕奕,只是她所俯瞰的這座城市早已在戰火中化為灰燼。德累斯頓,空蕩的房屋幽靈如同毀掉的雕像,散落,以一種幾乎於死亡的姿態艱難佇立在原本的土地。我們能從這個取景中讀出完全不同的兩個寓意,一邊是女神近乎完美的身體,一邊是城市殘破的體塊(mass)。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某種意義上說,西方的美學塑造中,“理想的身體”一直是一個永恆被探討的主題。如此說來,象徵著人類生活本質的城市空間被毀為廢墟的那一刻,似乎摧毀的不但是物質上的建築,而更是在一種象徵層面上代表了形而上的建築的完敗。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不過建築是可以重塑的,無論是實體上的,亦或是精神上的。在德國的戰後,尤其以東德為首,開始了大量的混凝土大型住宅的建設。這些鋒利的盒子,用高效快速的預製結構在轉瞬之間就填補了城市原本的斷壁殘垣。似乎空間是一個可以被批量生產的零件,在樓板的不斷延展中,延展出的不光是一個又一個近似的住宅機器,而它的背後被塑造的更有著一種紅色體制下的精神重塑的意味。


混凝土城市主義(slab urbanism),可以快速成產出的東西似乎都是那麼誘人。主婦可以在小區的院子裡聊天,孩子可以在樓道中嬉戲,這一切都是戰後東德極為快速的重建所帶來的,而更大意味上的重建,則是思想上的、意識形態上的重塑吧。那些迎著陽光反射出未來光輝的新建築,將人類與舊時光的賒賬一筆勾銷,像一把利刃一般試圖從時間的軸線上將過去完美地割去。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可沒有什麼是會永存的。


當新的建築在毀壞,當漏水、發黴、隔音問題等無數擾動在居住者深夜的夢境中擾亂他們的生物鐘的時候,一切都在崩塌。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蘇聯解體、柏林牆倒塌,那曾經嘹亮的巨旗,只不過是中間場的一個落幕。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當我們再次將這兩幅圖比對在一起的時候,你看到了什麼。似乎在戰火中被摧毀的城市中亦有它幾千年人類活動的完美幻影,而剛剛落成的新建築卻在看似牢不可破的軀殼中隱隱暗示了未來的毀滅。那當你現在放下手機,去環顧四周,你看到的這些可以觸摸到的空間的實像,是什麼呢?


似乎所有的空間與物質中都暗含了它在時間軸前後方向無限延伸的張力,它們並不是屬於此刻的一瞬,而是在“現在”這一時間點兼備了“過去”與“未來”的屬性。如此,恐怕沒有物質是孤獨的,它們都是自己三個時空中三位一體的存在。


這讓我想到了庫布里克《閃靈》中的一段。男主角看到從浴缸中出水芙蓉的美人,他看到了什麼。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一個看不見維度,時間,正在作祟。在美國攝影師法寧格鏡頭下的《紐約》,墓碑以林立的姿態鋪滿大地。紐約,一個高層建築的培養皿,充滿生機的城市矩陣與死寂的墓地形成了一個和諧的伴舞。


“墓碑似乎是超高層的模板,

而超高層則是另一種形態的墓碑。”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在時間的軸線上,我們的“身體”正在被解離成多個物象。


在18世紀中葉英國興起的如畫主義中,銅版畫中的建築往往呈現出如此光景。一個偉岸的紀念物在不知名的理由下被植物等自然元素吞噬,呈現出一種廢墟化的狀態。但這種狀態絕不是頹廢的,那些被人工雕琢出的象徵著過往功勳的建築紋樣彷彿正在被賦予一種更加沉重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被解讀為自然的“崇高感”。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崇高感”感何來,它來自於人們對自然的不可名狀,來自於對不明的物質以及超物質的恐懼。無法阻擋的自然之力不斷作用於一瞬間表現出理想體態的人工造物上,經年累月,留下痕跡,反而賦予了原本完美體量下單薄的精神一種更加完整的形象。我們來看一下那個時代英國建築巨匠約翰索恩的作品。他委託畫家將自己的新作英格蘭銀行以一種逐漸廢墟化的狀態呈現出來。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將建築化為烏有,彷彿是在強有力地展現出一個空間超越人類的、作為一個單純客體存在的偉大感吧。在委託者與我們消失的幾百年後,這個空間依舊將以一個不可知的形象坐落在地球或者說宇宙的一隅,當它逐漸變成廢墟,它的理想形象也似乎不再是停留在物質上,反而如一個完美的幽靈一般永恆地懸停在我們的意識中。


無獨有偶,當不到30歲的建築師施佩爾在向希特勒展示他所設計的“德國納粹黨全國代表集會所”的方案時,他用模型將千年之後化為廢墟的集會所展示出來。據說,當時的希特勒極為震驚,他似乎從這種表達中讀出了時間的重量,這個重量正是他所企及的那所謂的“第三帝國”的不壞之身。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而如今,集會場已然成為廢墟,戰敗的軸心國的肉體也以不被修復的姿態任憑風吹雨打。諷刺的是,這種無法拆除的“在”的惡魔,彷彿一直徘徊在凋敝的體量上空。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同樣的美學遊戲在不斷地重複。1983年,磯崎新將他設計的筑波廣場以廢墟的狀態表現出來。不正是那殘破的身軀,召喚出了卡比託利歐廣場的亡魂麼?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在他的著作《人體的影》中曾經引用了日本文學家三島由紀夫在希臘帕提農神廟的遊記。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在三島的觀念裡,西方人是不信賴死亡的,理想的肉體被慾望塑造成堅不可摧的體量,而如今卻展現出一種殘破感。而這種殘破感卻能喚起人們在審美中去補完一個更加完整的體態。而日本卻不同,在龍安寺的枯山水中,藝術家是相信死的,向死的藝術歌頌的本就是肉體的殘破,而從那裡卻能讀出宇宙的奧秘。


三島由紀夫,一個熱愛身體的思想家,他的一生似乎都在關心著肉體的存在與毀滅。他在細江英公的《薔薇刑》中展示著油畫中眾神一般的肉慾。是的,恐怕是西方式的吧,因為東方的身體不是這般的。1950年,日本金閣寺的一個僧人以某種不可名狀的理由燒燬了金閣寺,這被作為日本戰後思想動盪所引發的社會事件中的一個被廣而告之。三島由此題材創作出了小說《金閣寺》,小說中僧人因為無法承受金閣的完美而感受到了不能承受的審美之輕,他唯有把金閣付之一炬,才能看出一個超越理性、超越日常的美。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一方面,人類容易毀滅的形象

反而浮現永生的幻想,而金閣堅固的美

反而露出毀滅的可能性。”


1970年,三島由紀夫的自盡也象徵了一個時代紛爭的結束。如果說在《薔薇刑》中三島在可視化的物質層面表現出了理想身體的寄望的話,那他的死卻是金閣的,是東方式的。他在用一種毀滅的心去完成一個自己,完成一個時代。他會是這麼想的麼,我不敢蠡測。在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日本爆發的歷程中,東大的學生佔領了安田講堂。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在磯崎新的《評價的手法》一書中,磯崎新做了這樣的描述:


“通過佔領這一行為而表達出從權力的支配中解放出來的這個地方,逐漸顯現出廢墟的樣子,對這,佔領者是怎麼想的呢。那是聖域啊!如果要問,為什麼就一定要成為廢墟呢?倒不如說,應該是身在廢墟化的空間中的那刻所獲得解放感,成為廢墟的慾望或者說是朝向廢墟的目光,都是一種對反對階級分化的支持。”


講堂是神聖的,但同時它也是知識以一種非常傲慢的自上而下的方向傳遞的空間。權威、秩序、上層建築的高屋建瓴是他的幕後形象。而成為廢墟,這是一種原生的慾望,是一種近似動物慾般的本能,打破與自由的本能。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1970年,也就是三島自盡的那一年,磯崎新與恩師丹下健三一同完成了大阪世博會的規劃與設計,這讓那個時間節點下的磯崎新非常不安。


花費五年時間設計與建設的世博會場館,將在短暫的半年後被拆除,這種創造一種“虛無”的悲愴感壓垮了設計師。


“……所以,我暗自把這個工作當做了

一個“看不見的紀念碑”,而這個“看不見”,

會在這個現實社會中被充分地可視化,

進而違揹物理定律,然後被政治性地毀壞。”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一個看不見的紀念碑,或者說是一開始就以一種“不在”而創作出來的“在”,這邊是這座大阪世博會中心的“節日廣場——大屋頂”。在現如今已然被完全拆毀的當下,那種曾讓磯崎新瘋狂的“不在”感,依然強烈地盤旋著。


1968年,磯崎新受邀參加當年的米蘭三年展。在題為“更大的量”的主題下,他邀請多位藝術家共同創作了名為《再次變成廢墟的廣島》這樣一個頗具爭議的作品。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廣島,一個被原子彈摧毀,並再次重建的城市,在磯崎新的底片中被描繪為再一次的廢墟。高大的建築、不可名狀的科技正在凋零、死寂,城市的未來是一片廢墟,但在廢墟中,我們讀出來了一種偉大,一種不斷以輪迴往復的形式存在的偉大。


“我想將不斷呈現出

破壞“死”與再生“生”的都市的姿態,

並意圖多少表達出一絲惡意。”


城市的未來是什麼,在磯崎新的想法中,未來都市是一片廢墟,是一個精細冗雜的機器中由一個微小的紊亂而崩塌的機器。


“現在的廢墟是死去的石頭建築,

而未來的廢墟是死去的技術。”


在2020這個互聯網媒體已經超越技術,成為一種新的價值觀念、社會觀念而纏繞起整個世界的當下,似乎我們所見的世界的背後,已然被築起了一個無形的“建築”。而很明顯,這個建築正在以某種形式被瓦解、撕裂。在肅穆的上層建築的背後,野性、慾望、本能的暗流永遠在湧動。秩序(新建築)、平衡點(廢墟)、毀滅(自然之力、欲)三位一體的湧動,似乎在逐年上演。


磯崎新的行為藝術作品《孵化過程》中,他讓觀眾隨意地在展臺上扎釘子,並用電線隨機地纏繞其中。當一個不可知的形態形成後,磯崎用石膏澆灌其上,頗有一種創世紀的暗喻。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在長詩《孵化過程中》,磯崎新對未來做了這樣的描述:


“廢墟,是我們的城市未來的樣子。

未來城市便是廢墟。

我們的現代城市也因此,

產生出些許“時間”,

散發出能量,

再一次化為物質吧。

我們所秉有的提案與努力,

都將在此埋葬,

進而再一次,

孵化皿被造出。

這就是未來。”


也許,當你再看這副畫面時,你將看到些許不同。


/ 關 於 曲 聞 的 作 品


這裡因為文本容量問題,這裡只能介紹作品的部分內容,請見諒。


・畢業設計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參賽作品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編輯/設計:李卓

圖片:曲聞

出品:TAKU&TADA



/ 下 期 預 告

撕 去 「 空 間 」 的 標 籤

—— 商 業 空 間 中 的 新 次 元


③9月27日 beijing20:00-21:00 tokyo21:00-22:00


讓武藏美建築學科畢業前輩帶我們像看「建築」一樣審視自己


鍾 毅

碩士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

藝術設計與理論研究-展示設計方向

武蔵野美術大學環境形成研究領域 博士在讀

日本展示學會會員/日本藝術科學會會員


“你的專業是什麼?”這個問題一直伴隨著我們。學建築就要做模型?學攝影就該拿相機?這些問題的根本是你想做什麼,對於一個設計議題來說,表達永遠不會拘泥於形式,重點是表達需要什麼樣的形式來服務,所以,映像可以做裝置,同時,空間也可以做映像。


對於我個人來說,在思考設計這個話題的時候,首先會考慮的是這個對象的本質身什麼?關於這個本質,我目標想表達什麼?一個遠的願景,和一些近的計劃。從本科到碩士,所學專業都是空間設計,研究店鋪和展覽的空間展示。看的越多,越發現商店逐漸變得像藝術展,美術館卻更像遊樂園。在商場“看展覽”,去美術館“動手玩”,那些標籤化的空間分類模糊了,我們停留的時間也更久了。


如今,隨著5G的互聯網世界以及物流產業的發展,“賣東西”將不再是店鋪的首要功能。那麼,沒有了商品的品牌店鋪應該賣什麼?懷著這個議題我進入了武藏野美術大學的映像學科,用映像的視角去找尋商業空間中新的次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