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的三重解讀

這周讀的是《玫瑰之名》。說實話,如果不是顧衡老師推薦,我不會知道這本書,更不會去讀它。

哪怕是讀了幾章之後,我仍免不了懷疑—— 為何顧老師會把這本書當作他課程的壓軸書來講。因為在我看來,雖然書雖然挺有趣,但遠遠夠不上被他強力推薦的資格,又怎麼能把這樣一本偵探小說,抬到這樣高的位置呢?

一本書的三重解讀

書裡講的是一位名叫威廉的修士帶著學徒,受修道院院長委託幫忙破案的故事。這位威廉修士很像福爾摩斯,觀察事物細緻入微、思維敏捷、學識淵博,而他的學徒就像華生,以第一人稱講述事件的經過。

不過很可惜,雖然威廉修士找出了真兇,卻沒能阻止兇案的發生,甚至成為了最大災禍的參與者……

這就是我對這本書的最初解讀:修士版的《福爾摩斯》,古代版的《達芬奇密碼》。不過謎題沒那麼複雜,兇手隱藏得也不深,而且裡面夾著大量的基督教術語,花了太多的篇幅講教義上的紛爭,還有宗教審判的殘酷。

幾次讀著讀著就睡著了,雖然覺得是自己沒讀懂,但開始懷疑這本書的含義過於深奧,就像梁文道說的—— 連他都用這本書來檢驗自己的學識,我這個普通大眾怎能讀懂。

以前讀書有過這樣的經驗,不同的閱歷會讀出不同含義。就像《哈利波特》,開始的時候當成冒險故事,後來讀出了成長經歷,再後來讀出了教育理念。或許這本《玫瑰之名》是用偵探故事包裹著哲學思辨,需要反覆品味才能明白。

書裡或許講的是知識的意義,威廉認為其意義在於傳播,應該寬容對待。但傳統修士卻認為知識的意義在於保護,他們認為世人會曲解知識,濫用知識,只有他們這些睿智的人才有資格瞭解這些知識,如果任其傳播,會招致毀滅。

雖然前者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共識,但後者的觀點並非沒有道理。

製造波士頓爆炸案的恐怖分子就是通過網絡學習的炸彈製造,還有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出的黑客勒索事件,而且更難想象如果讓核技術輕易獲得的話,那世界可就真的要毀滅了。

一本書的三重解讀

但其實這些傳統修士保護知識的目的並不單純,更不高尚。他們其實是將知識作為自己的權力基礎,用以奴役那些“賤民”。而修道院堆滿的財寶,修士們優渥的生活,就是這些權力給他們帶來的好處。正因如此,他們才會殺死窺探秘密的人,因為那是他們統治的基礎,權力的根基。

不過就算如此,這本書也不過講出瞭如今廣為人知的道理。而這本四十年前出版的書,仍被認為對現代知識分子具有重要意義,其中的緣由是什麼?

書的最後寫道:“昔日玫瑰以其名留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為什麼埃科此為書名?書中不斷提到文字背後的意義,難道文字背後只有知識嗎?書中的兇手沒有殺過一個人,卻是事件的根源;睿智的威廉修士分析出了事實,卻是誤打誤撞才揭開了真相,而這真相讓他相信的真理破滅了。

威廉修士代表著精英,代表著思辨,代表著知識分子。但他失敗了,不僅僅是敗給了兇手,還敗給了殘暴的時代。他沒能保護平民,他甚至認為他們不值得保護。他認為為了保護自己的學徒,也是為了保護自己,那些“賤民”的犧牲微不足道。因為他們不識字,對知識的存續不構成意義。他有教化世人的慈悲,但也是自負、傲慢的。而這,帶來了更大的災禍。

一本書的三重解讀

從偵探故事,到知識的意義,再到知識分子的自省,這本小說展現的不是不同的生活,不是不同的人生經歷,它的含義要豐富得多,還有很多有待解讀。或許埃科在書中作出了最好的概括: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就是一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