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如蕤》到《人生》,解讀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的愛情觀

蘇霍姆林斯基說:“曇花一現的感情,不能真誠地可靠地長期地相愛,是相當一部分青年人道德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從古到今有無數唯美浪漫的愛情發生,比如古代詩文裡記載的《牛郎織女》、《孟姜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經典的愛情,千古流傳,成為我國民間家喻戶曉的美麗傳說。

而從改革開放到現在,隨著網絡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雖然,愛情依舊是神聖與美好的,但是人們對待愛情的發展和心態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除了兩情相悅天長地久似的愛情外,還有種快餐式的愛情存在,就如同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曇花一現的情感;因為種種原因,彼此之間不能真誠的長期相愛,白頭偕老。

如同沈從文筆下的《如蕤》和路遙作品中的《人生》裡的主人公,漂亮有才華的如蕤和漂亮沒有文化的劉巧珍,兩位女性真誠追求自己愛慕的男人,雖然最終都以離別為結局,但,情感的歷程卻大有不同,可見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的愛情觀也有所不同。

從《如蕤》到《人生》,解讀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的愛情觀

一、愛是一種征服,擁有也是放棄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自認為優秀的人,卻無視身邊的追求者,認為他(她)們並不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選,有些甚至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給予諷刺和嘲笑,要麼就是腳踏兩隻船玩弄別人的感情。這些是對感情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最終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如同《如蕤》作品中的如蕤,是一名大二的學生,有著良好的家世背景,品學兼優,才貌雙全,多才多藝,為人活潑開朗、溫柔親切,喜歡愛她的人很多,甚至還有因為愛她而失去了自我的男生。然而在如蕤眼中他們如此普通,有的感覺可憐又好笑,所以她並不在意別人的情感。

那日,她獨自踏上一葉小舟在陌生的大海里盪漾,當雷電風雨來襲,疲倦的她被捲入海里,一個陌生男人救了她。接連幾天的相處,如蕤以為,他會和別的男人一樣看見她的美貌就會喜歡上她,對她表白。

直到兩人分別,如蕤期待的事也未發生。回到學校後不久,兩人意外在校園裡偶遇。如蕤無可救藥的愛上了他,而他卻只想躲著她,面對如蕤的表白他冷漠的拒絕,失戀後如蕤並沒有放棄,她依然在他各種冷淡中保持著自己的那份真誠。

從《如蕤》到《人生》,解讀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的愛情觀

三年後,如蕤畢業了,她想去法國讀書。他在試驗室中了毒,在她的照顧下,男人向她表白說:“我愛你,希望你不要走,留下來。”最終,如蕤留下一封信離開了。

或許,愛情就是一種征服的過程,唾手可得的感情不稀罕,反而去追求不喜歡自己的人,其實不光如蕤如此,在現實中許多人也是如此,在得不到時,就想去努力得到,輕易擁有時,卻又要轉身離開。

二、真正的愛,是一種無奈的成全

當我們愛一個人的時候,都喜歡能夠擁有對方,與對方長相廝守白頭偕老。但感情很多時候並不能隨人所願,情深緣淺,只能無奈的放手去成全對方。

如同路遙作品《人生》裡的巧珍,漂亮,會一手農活,沒有讀過書的她,從心底裡喜歡上了村裡做教師有文化的高加林。她知道自己與高家林之間是兩個世界的人,所以只是默默的喜歡。

當高加林不幸成為農民時,巧珍認為她們是同一個世界的人了,所以她一直找機會想接近高加林給予他心靈的安慰。或許是命運的安排,兩人之間有了交集,巧珍的表白撫慰了高加林悲傷的情緒,一個親吻開啟了彼此的愛情之旅。

從《如蕤》到《人生》,解讀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的愛情觀

可是,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高加林不甘心留在農村,有了去城裡工作的機會。巧珍知道去城裡工作的高加林,總有一天會與她分手。她們的愛情如同巧珍預測的一樣,高加林果然移情別戀,很快就與另一個女子在一起了。

巧珍愛的純粹與偉大,當她得知高加林愛上別人要與她分手時,她沒哭哭啼啼苦苦哀求,平靜微笑的祝福,轉身離開後卻淚流滿面。

分手後巧珍,傷心難過,但她不恨高加林,她恨命運,她知道高加林這輩子是不可能屬於她的,她快速地接受了馬栓的求婚,舉行了婚禮,開啟自己的新生活。

三、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愛情觀

沈從文筆下的如蕤是現代女子,品學兼優,青春豔麗,喜歡她的人很多,但她都看不上眼,甚至厭倦他們,認為他們是以貌取人,因為她美麗的外表才去喜歡她,所以她去征服一個自己愛的男人,沒想到被拒絕了,不甘心的她繼續真誠的守候,沒想到在男人像她表白時,她卻放棄了他獨自離開了。

從《如蕤》到《人生》,解讀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的愛情觀

而路遙筆下的巧珍則是改革開放前的女子,她暗戀著一個和自己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高加林,或許是她的喜歡感動了命運,高加林成為了一個農民。巧珍看著他難過頹廢消極,她想向高加林表白,她希望甜蜜的愛情可以撫慰他心靈,哪怕將來他會與她分手,她也要勇敢的表白。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女人對愛情的期待是不一樣的,如蕤愛是驕傲、清高,知道自己漂亮有才華,喜歡自己的人很多。她只想選擇自己喜歡的人,去征服他。

而巧珍的愛是卑微的,她知道自己沒文化,一直默默喜歡著高加林,直到高加林失去教師,回到農村,她才鼓起勇氣表白。雖然,巧珍知道她與高加林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但是,只要愛過擁有過便已足夠。

這兩種不同的愛情觀,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存在的,只是在快節奏時代發展的今天,愛情卻不再是那麼純粹,更多的是利益最大化,我想無論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文化背景下,我們都要擁有自己正確的愛情觀。

從《如蕤》到《人生》,解讀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的愛情觀

四、傳統文化中正確的愛情觀

在傳統文化中,愛便是一生,無數詩經裡吟誦著偉大的愛情,都希望能實現:“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的美好願望,執子之手,與之偕老,相愛一生。

什麼是愛情?是孤獨的暗戀?是兩情相悅的明戀?還是三心二意的錯戀?我想愛情對於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詮釋,而我們的傳統文化正是對愛情觀的一種表達與傳承,古人有堅貞不屈、美麗浪漫的愛情,而如今同樣有美麗浪漫的愛情。

雖然,如今快餐式的愛情層出不窮,但是人們追求美好浪漫愛情的心依舊存在。我們只要擁有正確的愛情觀,不要三心二意,始亂終棄,一心一意一生只愛一人,最終都能收穫屬於自己美滿的愛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