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生命尽头,我们追求的是本真和回归!

2020年我们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疾病灾难,在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恶。疫情期间发生了太多感人的故事了,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和讲述。经过这次疫情,很多人会说这场疫情让我们学会了珍惜,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


《最好的告别》:生命尽头,我们追求的是本真和回归!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有关“生命”的话题。最近,我看了一本美国医学工作者阿图·葛文德的一本书《最好的告别》。

看完这本书之后深有感触,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在生命尽头人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到底真正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我们先来说说“衰老”和死亡。“衰老”“死亡”貌似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提起这一类话题,但是这又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残酷的现实:是人都会衰老、是人都会死亡。


我们像一只鸵鸟一样,将头埋在沙子里,以为看不见就可以消除自己的恐惧感。逃避的后果往往是“事到临头”的惊慌失措。


《最好的告别》:生命尽头,我们追求的是本真和回归!


衰老是我们的宿命,死亡终有一天会来临。为什么人们总是在生命垂危前的时刻才去思考自己的一生和自己后悔的事儿呢?

有这样一句话叫“未知生,焉知死。”老年人反而更懂得去珍惜时光,活得更加淡然。

很多人认为老年人的平静和智慧是在时间的历程中实现的,经历的更多,更明白哪些对于自己来说才是真正想要的。

最好的告别》一书中讲到:高龄老人,他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在死亡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甚至上厕所都不能自理。

当生命的脆弱凸显出来之后,人们的日常生活目标也会跟着发生转移,到五六十岁之后,很多人开始和别人比较的是自己的健康和自己子女,金钱、名誉和地位之类貌似排在了这些之后。

《最好的告别》:生命尽头,我们追求的是本真和回归!

研究发现,年龄大了以后,人们交往的人会减少,交往对象主要是家人和老朋友,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真实的存在上,关注点也会转向此时此刻和亲近的人身上。

试想一下,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从在意拥有和得到,转而懂得欣赏日常生活的愉快和亲密关系,我们发现这更具满足感,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等那么久才去做?为什么要等到了老了再去做?

其实,这就是人性,我们都是凡人。我们大多数人利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当我们年轻、健康的时候,我们相信自己还有很多时间,从不担心自己会失去任何一种本能的能力,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一切皆有可能”!结果我们不停地奔跑、追逐的东西,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发现自己追逐的东西貌似毫无意义!



前不久在《声临其境》节目上听过了《乐着活下去》的一段配音讲述的是一堆病友在医院相识之后一起完成了清单上那些在临终前要做事儿,并领悟到了人生和生命的真谛!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再次讨论人生以及生命的意义,是想提醒所有人生活没有标准答案,不用按照别人的方式和世俗的眼光去生活。

在当下的状态尽可能丰富和充分的生活。不求人近黄昏之时没有后悔,但求不要在黄昏之时有太多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儿,想说而没有说的话,想爱而没有爱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