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歲、40歲、50歲、60歲各年齡段體檢最該查什麼?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14 億中國公民中約3.5億人每年接受體檢,其中一半以上都可通過體檢早期發現並治癒。但是,面對幾十種檢查、上百個指標……不查不放心,查多了錢包又放心不下。


20、30歲、40歲、50歲、60歲各年齡段體檢最該查什麼?

體檢項目怎麼選?各個年齡段體檢最該查什麼?今天這篇文章給您答案!


20歲查傳染病


項目:肝功五項、血常規、胸部x光


20來歲,身體各項功能包括抵抗力最佳,不用體檢?並不是!

出生的時候會注射多種疫苗,這些常規疫苗大多並非終身免疫。到了20多歲,人體內抗體很可能已經低於正常防禦水平。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及時補種疫苗,身體就會處於無保護的危險狀態。

此外,20多歲的年輕人剛畢業走上社會,開始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各種肝炎、消化道感染的幾率就增加,再加上年輕人處於性活躍期,所以感染性病等各種傳染病的機會也就大了。

專家建議

建議20多歲的年輕人體檢時,要注意傳染病的篩查,比如肝功五項和血常規;

還要注重胸部X光的檢查,因為肺結核在年輕人中也很多見。


30歲查血糖


項目:餐後血糖、糖耐量試驗、糖化血紅蛋白


30歲關注血糖是不是有點早了?

不早!現在人相比從前普遍“吃得多、動得少”,加上忙於事業,應酬多,壓力大,糖尿病的發病年齡普遍提前。人在30幾歲發病也不在少數,尤其是糖尿病前期人群檢出率很高。

專家建議

建議30歲以上的人群至少一年做一次血糖檢查,而且不僅限於查一次空腹血糖,因為50%左右的糖尿病人空腹血糖不一定升高,但餐後血糖會明顯升高。

大部分年輕人體檢空腹時測血糖沒問題,但餐後血糖卻很高。所以應該同時查一次餐後血糖,或做一次糖耐量試驗。

有條件的人也可以監測糖化血紅蛋白,更加準確。


20、30歲、40歲、50歲、60歲各年齡段體檢最該查什麼?


40歲查心臟


項目:心電圖、血脂、血壓、心臟檢查、心血管檢查


以前人們認為到了五六十歲再關注心臟健康也來得及,現在40歲就得開始關注心臟。

心腦血管病年輕化,40來歲的人英年早逝早已不是新聞。如果心臟問題不能早發現早診治,突然出現急性心梗、冠心病時,其猝死率反而比習慣了防範未然的老年人更高。


專家建議

人在四五十歲時,心臟和血管都會有一個明顯的老化,彈性大不如前,特別是對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來說,定期檢查很有必要。

建議該年齡段人群每年定期檢查心血管健康,記好血脂、血壓等指標。

X線、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向量圖檢查、冠脈造影等具體篩查項目要根據不同病情來決定,可諮詢專科醫生。


50歲查骨和腸


項目:骨密度檢查、大便常規、腸鏡、胃鏡


到了50歲,女性一般剛剛絕經,體內雌激素水平降低,鈣流失增加,因此患骨質疏鬆的女性要遠遠多於男性。50歲的人,如果出現渾身疼痛、易骨折等症狀,就該考慮患有骨質疏鬆症了。

除了骨骼,50歲的人還應關注腸道健康。在做腸道體檢時,要更加註意腸息肉、慢性潰瘍等病變,防止這些小的病變發展成腫瘤。


專家建議

這個年齡段的人一般都或多或少出現骨質疏鬆,建議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檢查。

普通人應該每年進行一次大便常規檢查,每兩到三年做一次腸鏡和胃鏡檢查;

而有既往病史等的高風險人群,則應該每年都進行一次胃鏡和腸鏡檢查。


60歲以上全面查


項目:除以上外,查聽力、查眼底


60歲是老年生活的開始,這個年齡的老人應該展開全面體檢,而不再是有所側重地檢查。

另外,老人由於血管老化脆弱,出現暴聾、暴盲的情況也很多見,多與耳和眼的供血血管突然栓塞有關。


專家建議

除了心腦血管、糖尿病、惡性腫瘤、腎損害、甲狀腺慢性疾病等大病的檢查,老年人還應該注意聽力和眼底病變的預防。

查眼底,能及早發現老年性白內障、原發性青光眼。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病人,查眼底,還可以反映腦動脈是否硬化。


20、30歲、40歲、50歲、60歲各年齡段體檢最該查什麼?

體檢前做這6件事情

會影響體檢結果


患有慢性病,需長期服藥,但體檢前服用某些藥物可能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所以在體檢前可諮詢專業醫生,適時調整。一般來說,以下五類藥物會影響體檢的準確性:

① 退熱藥,影響肝功能

撲熱息痛(對乙酰氨基酚)以及含撲熱息痛的感冒藥,可能會引起轉氨酶升高。最好提前一天遵醫囑停止服用。

② 抗生素,影響尿檢結果

抗生素中的喹諾酮類藥(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等),在尿中可能形成結晶,影響尿常規的指標。建議提前一天遵醫囑停止服用。

③ 維生素C,血糖結果偏低

建議平時經常服用維生素C的人,體檢前2-3天暫時停用。

④ 止痛藥,影響尿檢結果

咖啡因、吲哚美辛等止痛藥,可能導致血、尿中的澱粉酶、尿蛋白含量升高,影響尿檢結果。這類藥也需在體檢前一天停止服用。

⑤ 降壓藥,影響電解質結果

降壓藥中的利尿劑,如雙氫克尿噻、呋塞米等藥有保鈉排鉀作用,可能對鉀、鈉等化驗結果有影響。建議口服此類降壓藥的患者,不能自行停服,經過醫生允許後可在體檢抽血、留尿標本後補服。

⑥ 其他生活習慣也會影響體檢結果

此外,受檢者在體檢前1-2天還應注意避免劇烈運動。清淡飲食,避免吃得過甜、過鹹、過於油膩,禁止暴飲暴食,禁止飲酒,體檢前一天晚上十點以後禁食禁水,保證充足的睡眠。


20、30歲、40歲、50歲、60歲各年齡段體檢最該查什麼?


體檢查出這9種病,

其實基本不用治!純屬自己嚇自己…

很多疾病根本不需要治療,只是名字聽起來嚇人。非要治?那就是瞎花錢!


1甲狀腺結節

95%都是良性

20、30歲、40歲、50歲、60歲各年齡段體檢最該查什麼?


甲狀腺結節是體檢報告上的常客。很多人體檢一查出有“甲狀腺結節”就非常緊張,認為要馬上治療,非常擔心變成“甲狀腺癌”!


事實上,1釐米以下的“甲狀腺結節”完全不必擔心,也不需做進一步檢查。95%的甲狀腺結節都是良性的,更不會變成“甲狀腺癌”。


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甲狀腺外科主任李志輝介紹,就算是甲狀腺癌,大多數也是很“溫柔”的,生長很緩慢,可以幾年、十年潛伏在人體內,也相對穩定、聽話。甚至部分低危險組的患者,可以長期觀察而不需手術。


2、宮頸糜爛

只是名字嚇人


要怪就怪這個醫學詞語太嚇人,“糜爛”一詞給人很不好的聯想,還容易和宮頸癌聯繫在一起。其實,這只是醫學史上一個命名的大失誤。


如今“宮頸糜爛”這個名稱已經被正式取消,改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在女性的一生中,隨著雌激素水平的變化,兩種上皮覆蓋區域會發生動態變化。


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李喬介紹“宮頸糜爛”大部分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需要結合宮頸細胞學結果來進一步判斷,如果細胞學和HPV檢查結果沒有異常,就無需特殊處理了。


3、子宮肌瘤

5cm以下一般相安無事


20、30歲、40歲、50歲、60歲各年齡段體檢最該查什麼?


據統計,30歲以上的女性約20%有子宮肌瘤,即每五個女性中就有一箇中招。“子宮肌瘤”這個詞實在太容易讓人聯想到癌症了!其實,此“瘤”非彼“瘤”,子宮肌瘤的瘤多數是良性的。


據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婦科主任醫師王薇介紹,如果近絕經期、肌瘤較小、沒有症狀,已經妊娠且肌瘤沒有發生紅色變性等情況,可以觀察等待,每3~6個月複查一次即可。


但是子宮肌瘤患者準備妊娠時,若肌瘤直徑 ≥ 4 cm,最好及時手術切除。


4、肝臟鈣化灶

一般無需治療


肝內鈣化灶在肝病患者中檢出率較高,可能與先天發育、鈣磷代謝紊亂等因素有關,也可能是肝臟創傷癒合過程中組織纖維化,形成瘢痕,鈣鹽沉積形成。


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肝臟外科劉暢醫生介紹,肝臟鈣化灶既不會自行消退,也很少繼續發展,一般沒有症狀,不會對身體造成明顯的不利影響,所以無需治療。

但有的鈣化灶靠近肝內膽管,超聲檢查時容易和肝內膽管結石混淆,就需要進一步進行CT或MRCP鑑別。


5、骨刺

是人體的自我保護

20、30歲、40歲、50歲、60歲各年齡段體檢最該查什麼?


大多數人常常會把它和“骨裂”聯繫到一起,擔心是不是“骨裂”導致的細小“骨刺”?其實大家完全被“骨刺”的名字欺騙了。


骨刺就是骨質增生,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骨刺會長在各種地方,比如頸椎/腰椎/膝關節等處。


如果只是體檢發現的骨刺,生活中並無不適症狀,不痛不難受,就不用緊張。但如果因為骨刺,引起了骨性關節炎,那就需要進一步治療。


關於骨刺的知識,我們在前面文章中也詳細介紹過,您可以點擊這裡瞭解:《“骨刺”竟然是“好”東西?原來我們一直都“錯怪”骨質增生了》


6、乳腺增生

正常的生理現象


一個體檢下來,10個女性8個有“乳腺增生”問題。“乳腺增生會不會癌變成乳腺癌?”、“吃點什麼藥才能治好增生”?這些問題的答案很多時候都是:不用治療。


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乳腺外科陳潔醫生介紹,乳腺增生並不會增加乳腺癌的發病率,也不會導致乳腺癌。

乳腺增生常見於20多歲並且沒有生育過的女性以及處於更年期前後的女性。這兩個時期,女性由於體內激素的變化,乳房會有疼痛,有時會摸到一些包塊,有時乳房會變大等,這些其實都是正常的生理過程。


只要每天保持良好心態,少吃含激素較高的食品,堅持適量運動就能有效緩解乳腺增生。


7、盆腔積液

3釐米以下不用治


“盆腔積液”聽起來非常可怕,其實人體的盆腔、腹腔並不全是實心的組織,腹膜、大網膜、腸管等都會分泌一些液體,這些液體通常起到潤滑和保護盆腹腔器官和組織的作用。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科主任張頤介紹,幾乎每個女性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積液,一般女性都在3釐米以下。3釐米以下可以視為正常範圍,如果沒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狀,是不需要治療的。


如果是排卵期、月經期或者月經剛結束的時候,積液可能會略有增多,但如果沒有其他任何異常,即使稍微多於 3cm 也不必大驚小怪。


8、單純性肝囊腫

小於5釐米不用治


很多人體檢查出了“肝囊腫”,就以為得了肝癌一樣絕望,其實大可不必。


肝囊腫大多是先天性的,即“孃胎裡帶的”,並且生長非常非常緩慢,多數人更是無明顯症狀。如果不是體檢時偶然發現,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不會發現。


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肝膽外科彭偉醫生介紹,體檢查出肝囊腫,大多不用擔心。絕大部分肝囊腫是不需要藥物或手術治療的,

只需要定期隨診觀察。


僅有一小部分人需要手術,其中包括:囊腫直徑>8.0cm並有臨床症狀;囊腫合併出血、感染;囊腫無法與肝膽管腺瘤鑑別;多囊肝病導致門脈高壓及功能損害者。


9、心臟早博

沒症狀不用治療


20、30歲、40歲、50歲、60歲各年齡段體檢最該查什麼?


心臟在正常跳動時,如果提前出現一些跳動,就像是演奏舞曲節奏亂了點,這種情況被稱為“心臟早搏”。


很多人認為查出“心臟早搏”往往會和心臟病聯繫起來,其實,心臟早搏本身不是病,多是心臟其他問題的伴隨症狀。


據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劉劍雄介紹,早搏一般是良性的,大多數的早搏不會引發心臟病, 偶爾出現心慌或者心臟“咯噔一下”,不用太過緊張。


但如果經常有類似不適,還是儘快去醫院的心內科諮詢下醫生比較好。


把這份體檢重點告訴給你最關心的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