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永州」永州文化——韵味永州

点击

上方"微观永州"免费订阅下期

永州是一本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书。道县玉蟾岩文物出土、永州太古文化的出现,提出了传统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中原的重大挑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帝舜帝文化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制陶工业之源、中华道德文明之源、大众文化之乡。

舜文化、柳文化、瑶文化,周敦颐的理学,怀素、何绍基的书法艺术,以及古老的“女书”,是潇湘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的重要源流。舜的开明治国、任人唯贤,周敦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怀素草书的狂放不羁,柳宗元深刻的惜民爱民思想和“女书”的神秘莫测无一不丰富中华文化的宝库。

「印象永州」永州文化——韵味永州

舜文化舜帝是道德文化的祖先,舜文化是道德文化。舜帝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尚书》开头写的核心人物,与舜帝的终身耕作、陶、渔业生产活动和玉蟾岩出土文物的稻谷、陶片和鱼骨螺壳等堆积物联系在一起,可以确信永州是舜帝当时率领其他部族进行耕作、陶、渔业等生产活动的地方。永州太古文明依赖于舜帝文化的时代背景和空间,舜帝文化是永州太古文化的突出环节和象征部分,舜帝文化是炎帝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的灵魂可以称之为“以德为先,重教”,舜文化是历史从野蛮向文明转型期的中华文化。内涵农耕文化的炎帝文化、内涵政体文化的黄帝文化、内涵道德文化的舜文化,都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三个里程碑。

九岳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记》中写道:“舜南巡狩,崩落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在九嶷这片不可思议的土地上,留下了为舜帝的众多民众服务的感人故事,许多文人的维奇客仰望九岳山,留下了怀念和美丽的赞美。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了一首壮丽的诗:“九疑山飞白云,帝子乘风翠微”,使九嶷飞声中外。

千百年来,舜文化艺术创造了永州市这一漂亮的山河,滋养了人们独具特色的文明古国。九岳山舜帝陵已经跨越时空,凝聚民族感情,成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强烈纽带,驰骋华夏子孙之心,参拜陵墓成为祭祀祖先的神圣殿堂。

「印象永州」永州文化——韵味永州

古稻作文化于1995年11月18日,考古学家们在道县玉蟾岩遗址发掘时,突然发现了罕见的钙粘着物。中国农业大学水稻专家张文结教授打破胶结物时,发现其中埋有黄澄澄澄澄澄澄澄澄澄澄澄澄的稻壳。大家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感到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的高兴!用这个敲门敲了水稻的历史之门,敲了太古人辛苦生活的历史玉蟾岩先后发现的4粒稻谷壳,测定的年代是公元前一万年前,是现在已知世界上最早稻谷的遗存。这一惊人的发现,使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的探讨时间,一下子从八千多年前推进到一万四千年前。

「印象永州」永州文化——韵味永州

玉蟾岩,俗称蛤蟆洞、麻拐岩,位于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距县城16公里。岩洞文化的沉积保存状况良好,包含了很多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转变的信息。1996年2月,道县玉带岩遗址被选为全国95年度十大考古发现的2001年3月,玉蠓岩遗址又被列为我国20世纪100次考古大发现之一的2001年7月,通过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机构的认可。玉蟾岩,正成为国内外科学界和史学界关注的焦点。

玉蟾岩出土的古栽培稻壳、新旧石器、陶器等文化遗产,显示永州在一万二千年前就有了比较成熟的原始农业和原始制陶业,当时的太古先人已经有了辉煌的太古文化。永州远古文化的出现,向传统的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说及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中原说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湖南省社科院炎帝舜帝文化课题组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一万年,甚至一万多年;其源头不在传统所说的黄河和中原地带,而是在湖南省永州地区。

「印象永州」永州文化——韵味永州

柳文化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九年(793年)进士。授校书郎,后调任蓝田尉,升任监察御史里行。唐顺宗继位(805),柳宗元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任柳州刺史。客死柳州。

永州之变,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一千多年前,奇异的永州之野造就了柳宗元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而千百年来柳宗元的永州奇文为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已成为名扬千古的不朽篇章。柳宗元,不愧是永州历史文化的开拓者!他以其独树一帜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文学造诣,深深赢得了永州人民的爱戴。当您踏入永州,拜谒柳子庙,寻访柳宗元踪迹,领略永州奇异山水的时候,您将再次感受到这里厚重的柳文化底蕴。

「印象永州」永州文化——韵味永州

瑶文化瑶族是永州一个古老的世居民族,永州这是一部色彩斑斓的瑶族百科全书。境内瑶族人口达四十余万,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其先民早在秦汉时期,以北方尤人进入黄河、长江流域的湖广一带。宋、元、明、清时期,大批瑶民自南岭南麓等地不断徙入江华。明清时期,永州地区的江华、永明、道县、宁远、蓝山的许多山地成为瑶民的聚居地。

瑶民“依山险而居”,登山惟恐不高,入林惟恐不深。“南岭无山不有瑶”,在南中国最大的山地——南岭腹地,有瑶族人口聚居最集中、地域最广大的中国瑶族第一县——江华瑶族自治县,有神秘的瑶族发源地——江永千家峒,有千百年遗留下来的原始自然风光和瑶族风情……

「印象永州」永州文化——韵味永州

理学文化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世称濂溪先生,道县久佳乡楼田村人。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都是他的学生。周敦颐散文名篇《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成了不少人士的励志名言,由他开创的理学更是影响深远。

  周敦颐的故乡道州濂溪是潇水的一条支流,其上游有一座神奇瑰丽的岩洞——月岩。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由衷地发出赞叹:“永南诸岩谁最?道州月岩第一!”据说,濂溪先生曾在月岩读书、静养、悟道。“悟为月岩”,有人认为他是受月岩盈亏圆缺的启发,而写作《太极图说》,构想出这个宇宙本体及形成发展的图式的。

  如今,月岩已成为旅游胜地。道州也成为遍布世界各地的周敦颐后裔寻根访祖的热点。

「印象永州」永州文化——韵味永州

碑文化永州的碑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名人的诗文碑刻之多,价值之高为湖南之冠。如浯溪三绝堂内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大唐中兴颂》;柳子庙享堂后壁上唐代韩愈作文、苏轼书丹、颂扬柳子德政的《荔子碑》,历史上二者皆称“三绝”,可以说是碑林中的旷世杰作,文物中的稀世瑰宝。

  碑文化是永州的特色,也是永州的骄傲。全省14个地州市列入湖南省文物志的历代碑刻56块,永州就独占16块。在永州21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单是摩崖石刻就有浯溪、朝阳岩、淡岩、月岩、阳华岩五处。尤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浯溪摩崖碑林中,唐以来的摩崖石刻就有五百零五方,涉及书家三百余人,包括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可以说进入浯溪,就如进入了一座古代书法艺术的殿堂,让你一饱眼福,流连忘返。永州独特的“碑文化”,成为古老潇湘大地上一个永不熄灭的文化亮点。

「印象永州」永州文化——韵味永州

女书文化“女书”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符号体系。千百年来,只流传在湖南省江永县及其近邻一带瑶族妇女中,它靠母传女、老传少,一代代传下来。“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植根甚古、牵涉面颇广、信息含量十分丰富的文化现象。

  1983年,江永发现“女书”的消息向全世界公布后,引起轰动。海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深入江永考察、学习、发掘。近年来,永州积极实施抢救和保护女书文化工程,通过兴建女书文化村,建立女书博物馆,组织开发女书工艺品,发展女书文化产业,使女书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印象永州」永州文化——韵味永州

草书文化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零陵郡(今永州市)人。怀素7岁时到零陵县城河西20华里之外的“书堂寺”为僧,后到东门外的“绿天庵”为僧。自幼对书法怀有浓厚兴趣,经禅之余,勤学书法。因无钱买纸练字,就在寺旁空地种下许多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因名其庵为“绿天庵”(在今永州芝山区高山寺后侧)。经长期勤学精研,秃笔成堆,埋于山下,名曰“笔冢”。旁有小池,常洗砚水变黑,名为“墨池”。前人评其书法,继承张旭笔法,而有所发展,所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他的草书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他的字若行云流水,李白曾诗云:“草书天下称独步”。

  怀素圆寂后,有人在零陵为他建了塔。据清修《零陵县志·古迹》记载,此塔在零陵县城东门外,后人又将他的草书刻碑,置于小亭。现永州的绿天庵、浯溪碑林、高山寺都留有怀素的遗迹。永州现存怀素的作品有《千字文碑》、《瑞石帖》、《秋兴八首》等,属中国书法珍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