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廟宇地處雞鳴三省烏蒙山區,因傳說神奇、建築精美而備受青睞

天池鎮扼守烏蒙山永寧河黃金水道,明代景川侯曹震開通永寧河後,因其獨特的地理條件而商賈雲集、商貿繁榮。曾幾何時,這裡的鳳凰山、雞罩山、禹王宮等廟宇在雞鳴三省地域興盛一時,其中,禹王宮因其坐落永寧河岸、建築精美絕倫、傳說神奇而深受當地居民百姓、達官顯貴、過往商賈青睞。

禹王宮坐落敘永縣天池鎮北部永寧河岸,離明清時熱鬧繁華的天池碼頭不遠處的排兜山腰,是當年天池古鎮恢宏壯美的建築之一。其殿宇恢弘大氣,廟堂建築十分精美絕倫,特別是翹簷飛角,頗具氣勢。僅殿內幾根支撐房梁的石柱子,就有2人合抱之粗,為世之罕見。它始建於明代,匯聚了川南眾廟宇建築的特點,壯麗輝煌,出類拔萃,在川南眾多廟宇建築中算得上是頗有盛名的華麗建築。

禹王宮屋頂鋪設黃色琉璃瓦,用英姿勃發的雙龍壓脊,雙龍顏色鮮亮,正在爭搶著屋頂綻放金光的寶珠,彰顯了不可一世的華貴與帝王氣象。頗具匠心的禹王宮設計,內行人評價說它是川南廟宇建築的代表,留下諍諍美名,歎為觀止。

禹王宮分前殿和正殿。前殿中間是戲樓,兩邊是廂房。順廂房走就可達正殿。前殿戲樓下是石敞壩天井,用寬大的條形石板連接,鋪展成可供兩百多人看戲的大院落,平整美觀,站立其上,既可眺永寧河上百坷爭流,又可賞沿河群峰著翠,還可仰天之浩瀚湛藍,讓人生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之感慨。

這座廟宇地處雞鳴三省烏蒙山區,因傳說神奇、建築精美而備受青睞

過前殿廂房登五步石階便能進入正殿。正殿高朗壯闊,四根大石柱子支撐起屋樑。大石柱有二三人合抱那麼粗,十來米那麼高,雄糾糾挺立大殿,彷彿無時不在炫耀自己獨具的壯美。另外,殿內還有五個開間的兩排粗木立柱,立柱每排7根,柱下圓柱形石柱礎,壯觀大氣,這些石柱礎打磨光滑,精雕細刻了祥雲朵朵,展現出當年修建禹王宮石雕工藝水準,與古邑永寧春秋祠內的石木雕雙絕工藝遙相呼應。

禹王宮的正殿中央供奉夏禹王寶像。夏禹王神態莊嚴、慈眉善目,一副普渡眾生、為民造福的大愛表情,望之令人肅然起敬。寶像前設長長供案,案上擺滿各色時鮮供品,紅燭高燒,燭光明亮。供案前還有一大石香爐,整日青煙嫋嫋,香火不熄。上廟的善男信女們每天絡繹不絕,在此虔誠禮拜,祈求禹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那些當年天南海北齊集天池古鎮販運鹽巴、絲綢、茶葉、桐油、茶油、竹木的商客們,都少不了來禹王宮祈求保佑。禹王宮當年香火曾鼎盛一方,朝拜上香的人潮如湧,成了天池古鎮一道不能缺失的風景,同時也為禹王宮的傳奇添上了一段段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正殿前與川南大多數廟宇一樣有一個寬大的石敞壩,石敞壩邊是一排蔚為壯觀的石護欄,石護欄堅固結實,打磨光滑的大石板一塊挨一塊聯接起來,約一米多高,二十多米長,人們喜歡在此俯瞰天池古鎮,享受“一攪眾山小”的感覺,也喜歡在此看百舸爭流的永寧河面,欣賞明狀元楊開庵多次途經並讚譽過的永寧河,還有巍巍聳峙的鳳凰山與雞罩山。

這座廟宇地處雞鳴三省烏蒙山區,因傳說神奇、建築精美而備受青睞

禹王宮外牆很具特色,全用厚實的古青磚砌成,給人莊嚴、厚重之感。正殿外壁也很考究,是用大香楠木質板嵌拼而成,散發著香楠木質的幽香,給人深邃、神秘的感覺。這種構建,在川南廟宇建築上也算是獨樹一幟,難尋難找。由此,我們可以窺探當年交通要塞的天池水陸碼頭之興盛,商賈貿易之熱鬧。

禹王宮耗資巨大,據當地老人們回憶,禹王宮的設計與構建,用料之精良和工匠技藝之高超,都堪稱一流。就說禹王宮門前那對大石獅子吧,一公一母,比別處的大石獅更顯靈秀、神奇,更有其超然不凡的精、氣、神。它們守臥在禹王宮陡直的三十步石階梯之上,在大門口虎虎生威,增加了禹王宮的威嚴與氣派。大石獅雄的在左,雌的在右,各自蹲在兩米高的方形石墩子上,與基座聯為一體,形態活靈活現。雄獅昂首睜目,顯現出威武強健;雌獅雙目含情,顯現出溫婉可人。雄獅頭頂捲毛濃密,脖上獸鈴,前肢微屈,內爪按寶球,背平尾收,獅頭右望,深情注目雌獅,似乎在傳遞關愛。雌獅靈性十足,偏頭向雄獅張望,似乎在回應雄獅的關愛。雌獅前肢下附有一幼獅,緊偎母體,體態輕盈,小而神俊,十分討人喜歡。這對守護禹王宮的石獅,毛髮絲絲入扣,雕工精湛不著刀痕,威猛靈秀外溢,讓人感慨頗深,顯示了石匠師傅們高超的技藝。

民間還傳說這對石獅來至天上。據說當年天池鎮五穀豐登,人們安居樂業。有一年莊稼在一夜之間不知被什麼怪獸吃光,鄉民們痛心疾首,燃起長長的檀木香九叩九拜向天陳情。玉皇大帝一查,是一對天獅所為。他大為震怒,命天兵天將天獅捉到靈宵寶殿,責問為什麼偷下凡間危害莊稼?天獅說:“人間天池太美,我們經不住誘惑才下凡去觀望,餓了才偷吃了莊稼。”玉皇大帝發怒說:“既然你倆那麼愛天池,那就帶上你們的後代永遠去鎮守這方土地吧!”玉皇大帝手一指,這對天獅便落向凡間,變成了禹王宮前蹲守的大石獅子。正因為它們來至天庭,所以才有那樣的靈秀與神采。

這座廟宇地處雞鳴三省烏蒙山區,因傳說神奇、建築精美而備受青睞

天獅變石獅的傳說固然是神話,不過想想幾十噸重的花崗石怎麼開採、怎麼雕刻、怎麼運來禹王宮前,蹲在兩米多高的石基座上,在沒有起重機、汽車、全靠肩挑背磨的時代,這不能不是一件讓人驚訝的事?不能不佩服工匠們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手藝?

禹王宮見證了天池古鎮當年的熱鬧繁華,見證了鹽馬古道及鹽運碼頭的熱鬧興盛。當年的天池碼頭貨物堆放如山,船工搬運穿梭往來,各家商鋪生意興隆、燈火明亮。碼頭千帆競發,商客八方雲集,成為三省通衢重鎮,永留在人們的記憶裡。

現在禹王宮已經改建成了學校,朗朗的讀書聲在此飛揚,替代了禹王宮當年祈求保佑繚繞的青煙與鐘聲。經歷過歲月洗禮的禹王宮,渡盡劫難滄桑的禹王宮,在歲月長河中沉浮,在雄奇的雞罩山、鳳凰山的見證下與天池鎮依然相依相伴。天池禹王宮,蘊藏了天池古鎮美好的記憶,蘊藏了天池古鎮輝煌的歷史。它的青磚牆,它的香楠壁,它的大石柱,它的禹王像,精美的石木雕刻,都是川南古寺廟建築中的珍品,為天池鎮抒寫著悠悠歲月的故事,是一座雅典、高峻、華美而少見的恢弘建築。

歷史地名永遠生輝,永遠令人不能忘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