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李安“嫉妒”的王家衛,也許是影壇無法複製的“天才導演”

被李安“嫉妒”的王家衛,也許是影壇無法複製的“天才導演”

王家衛無疑是東方城市語境中被現代性主題炮製出來的一個邊緣、虛空、荒誕、孤寂的精神世界裡最深入、最尖銳的體驗者,同時,他通過把這種體驗注入到最通俗、最氾濫的大眾文化形式而獲得的強烈的張力。

這是媒體對王家衛的綜合評價,是對王家衛電影的肯定,也是對王家衛導演才華的一種讚賞。但我想,用同為導演身份的李安的一句話來概括王家衛更為貼切:王家衛是一個值得人嫉妒的人。

被李安“嫉妒”的王家衛,也許是影壇無法複製的“天才導演”

李安在介紹王家衛時,不吝用溢美之詞,說他是一位“卓越”的電影人,從影以來,還沒有哪位導演能夠像王家衛一樣,能夠吸引如此多的興趣、讚賞、爭議和模仿,多年來,李安還表示,多年以來,同為導演,已經不知道是因為對他的欣賞變成了嫉妒,還是由嫉妒變成了欣賞。最後,李安總結說: 做電影,我不是天才啦,最多算個人才。在我這輩導演裡,真正的天才是王家衛。王家衛註定了是一名無法“複製”的“天才導演”。

被李安“嫉妒”的王家衛,也許是影壇無法複製的“天才導演”

躲在墨鏡後面的“自卑男孩”

王家衛1958年出生在上海,外祖父是園林設計師,父母是典型的文藝青年。母親一生酷愛電影,每天看電影是她的“必修課”,因此,王家衛在母親的薰陶下,很早就接觸了電影,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5歲時,小王家衛就跟隨父母移居到了香港,身為海員的父親常年漂泊在馬來西亞,家裡就只剩下王家衛與母親相依為命,雖然生活清苦,母親依然不忘對孩子的教育,督促他在讀書期間要將重要的中外名著熟讀一遍。

被李安“嫉妒”的王家衛,也許是影壇無法複製的“天才導演”

生性靦腆的王家衛來到香港之後,花了10年的時間才學會粵語,這讓王家衛一度很自卑,在學校裡很少與同學交流。

“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孤獨、敏感、細膩的性格被帶入到他的導演生涯中,也為他的作品注入了另一種令人心醉的魅力。

開始真正意義上做導演後,從《旺角卡門》、到《阿飛正傳》,王家衛將電影里人物的孤獨感和人物關係的疏離感完全傾注到了人物角色身上,到了《東邪西毒》這種精準的把控達到了頂峰。在黃沙漫天的大漠裡,波光瀲灩的湖泊中間,人心的疏離感毫髮畢現。面對時光流逝的無力感,面對愛而不得的逃避,歐陽鋒和黃藥師,何嘗不是王家衛內心的另一種寫照?

被李安“嫉妒”的王家衛,也許是影壇無法複製的“天才導演”

王家衛以編劇的身份涉足影視界時,尚未戴上後來成為“標配”的墨鏡,那時候的他,和文藝青年並無二致,熱愛攝影,卻因為“不上班、愛拖稿”而頻繁被不同的公司炒魷魚。

被李安“嫉妒”的王家衛,也許是影壇無法複製的“天才導演”

直到被導演劉鎮偉欣賞,介紹到鄧光榮的公司,才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地方,並且憑藉拍攝的《旺角卡門》讓老闆鄧光榮賺得盆滿缽滿之後,才真正涉足導演行列。然而,成為導演之後的王家衛,依然克服不了自己的自卑性格。作為導演,要掌控全局,無論對演員,還是劇組,都要有足夠強大的“氣場”去協調。而此刻的王家衛,由於性格羞澀靦腆,常常不知所措,劉鎮偉給他支了一個招:

戴墨鏡。按照劉鎮偉的說法是:戴著墨鏡,演員就無法看清你的表情,無法得知你的喜怒哀樂,就能很好地(把控)住全局。

被李安“嫉妒”的王家衛,也許是影壇無法複製的“天才導演”

自那以後,王家衛在公眾場合就沒摘下過他的墨鏡,也因此獲得了“墨鏡王”的雅號。

無論白天黑夜,無論陰晴雨雪,只要在公眾場合,他永遠都要將自己的眼睛遮掩在大墨鏡後面

一個有著極為脆弱和羞澀童年的導演,在陰暗中堅持戴上大墨鏡,是因為缺少安全感,王家衛試圖隱藏自己,反而愈加凸顯,作為導演來說,這樣的方式何嘗不是另一種以退為進的絕佳戰略,一種將自卑隱藏得很好的方式?


“工作狂”王家衛的電影“電影潔癖”

張藝謀的文學策劃周曉楓曾這樣評價張藝謀:他是一個工作狂,最忙的時候,每天幾乎只睡兩小時。別人都困得要死,而他卻像變形金剛一樣,特別能“折磨”人。

在大多數工作人員的眼中,周星馳同樣是一位工作狂,工作時完全進入忘我的狀態,和編劇討論腳本,和攝影師討論構圖,和演員討論演戲……工作細緻到每一個細節上的把控,力圖將最完美的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

同樣,王家衛也是一位“工作狂”,一樣的特別能“折磨”人。

被李安“嫉妒”的王家衛,也許是影壇無法複製的“天才導演”

在1998年《臨時通告》的採訪中,張國榮曾提到三位影響自己深遠的三位導演,其中一位就是王家衛,對於這個“又愛又恨”的導演,張國榮這樣評價說:

“王家衛是一個讓我非常生氣,可是都能帶給我很多榮譽的一個導演。怎麼說呢,因為他都是,他可能…藝術家都是很高深了,不能讓演員知道一下場戲是怎麼演。所以每一次在你化妝之前,才遞給你一張紙然後你就回去研究吧。下一天又給你遞上另外一張紙說你是演這個。那就,你就不曉得你去怎麼演,那可能就是因為這樣的緣故,才會讓我們在他的電影裡頭能夠發亮發光。”

也許,大多數電影藝術家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電影潔癖”吧,他們追求完美,幾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他們容不得自己的作品有一丁點“瑕疵”,對自己負責,也對自己的作品極端負責。

和王家衛合作過的演員,大多數都有這樣“痛苦的經歷”。

1990年《阿飛正傳》在香港上映,1991年,在香港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獎項,張國榮憑藉該片榮膺“影帝”,即使是僅僅出場5分鐘不到的梁朝偉,也憑藉這幾分鐘的表演留名影壇,成為影迷津津樂道的對象。

被李安“嫉妒”的王家衛,也許是影壇無法複製的“天才導演”

然而,談及那段經歷,儘管已經時過境遷,梁朝偉依然“心有餘悸”。一段吃梨的戲,梁朝偉NG了27遍,成為梁朝偉表演生涯裡最難忘的記憶,反覆的NG讓他一度被打擊到回家哭了好幾天,開始懷疑自己的演技。

被李安“嫉妒”的王家衛,也許是影壇無法複製的“天才導演”

而備受打擊的不只是梁朝偉,在同一部電影裡,劉嘉玲也感同身受,一段擦地板的戲,被NG的次數比梁朝偉的還多,即使是主角張國榮,也在拍攝和張曼玉纏綿的戲時NG了47次……

被李安“嫉妒”的王家衛,也許是影壇無法複製的“天才導演”

“王家衛”們已經“江郎才盡”?

在知乎上有一個頗為有趣的問題:王家衛已經江郎才盡嗎?

提問者的理由是,自《一代宗師》之後王家衛幾乎已經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作品,以編劇身份參與制作的《擺渡人》更是被吐槽得一塌糊塗。豆瓣評分僅4.1分,創下王家衛從影生涯口碑最低。

被李安“嫉妒”的王家衛,也許是影壇無法複製的“天才導演”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放到影視圈裡,同樣如此,飽受爭議的王家衛不是第一次被吐槽。2003年,內地導演馮小剛就曾經“炮轟”過王家衛。

被李安“嫉妒”的王家衛,也許是影壇無法複製的“天才導演”

“我最煩的就是王家衛了,本來我和他不熟,感覺他就是皇帝的新衣,沒劇本還拍戲,他只能去蒙外國人———還蒙不了美國人。他要是真有本事,那就寫個劇本來讓我看看!這個社會就是有那麼一堆人喜歡捧這種人的臭腳,還經常熱臉貼到冷屁股上。”

但馮小剛的過激言語顯然有失公允,不說《阿飛正傳》讓王家衛聲名鵲起,單拿出一組數據就能說明王家衛的導演天賦。

1994年,導演的《東邪西毒》入圍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獲得第1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導演獎 。

1994年,憑藉劇情片《重慶森林》獲得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第3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提名,被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評選為“百部必看電影”榜單之一。

1997年,執導的劇情片《春光乍洩》獲得第5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第1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第3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併成為戛納國際電影節首位獲此獎項的華人得主。

王家衛還被香港特區政府授予“

銅紫荊星章”,受邀擔任第5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併成為戛納國際電影節史上首位華人得主,被法國文化部授予“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以表揚他對電影的貢獻。

被李安“嫉妒”的王家衛,也許是影壇無法複製的“天才導演”

王家衛的導演才華和成就,已經被國內外觀眾和專業評審所認可,很多觀眾,也開始逐漸開始嘗試去理解王家衛,解讀王家衛的電影裡的社會現實隱喻和人文關懷。

言歸正傳,為何王家衛近幾年沒能拿出經典的作品呢?我想,有多方面的因素。

“螺螄殼裡做道場”是王家衛置身的真實環境,也是電影構成的基本格局,早期的作品多數拍攝地點是在香港,如今轉到大陸,難免會面臨其他導演所面臨的“水土不服”的困境。

其次是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了適合王家衛創作方式的“外部環境”。眾所周知,王家衛的電影裡,多數是大牌且演技精湛的明星(如梁朝偉、張國榮、張曼玉、林青霞、張學友、劉德華等),如今這些明星有的已經去世,有的已經呈現半隱退的狀態。

最後,在這個速食,講究高效率賺快錢的時代,“王家衛”們這種長達一年,乃至於數年的拍攝方式,已經很難適應這個時代的需求。

在作客《最佳男主角》時,梁家輝對王家衛的評價一語中的。

“王家衛導演是一個專注於自己創作的導演,我覺得如果你是名成利就的演員,有很多時間,不用為生計奔波,不用一天拍三組戲,我會願意陪他走他的路,因為通過跟他拍電影,你會看到他拍電影將這個文化帶領至最全面、最廣泛,而不是隻拍商業電影就算。”

參考資料

1,知乎《王家衛已經江郎才盡了?》

2,《年少不懂王家衛,讀懂已是過來人》

3,百度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