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愛情,即便是魯迅,也難免落入俗套

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

愛情是俗氣的,就像金錢一樣,但高雅閒士能遠離金錢的誘惑,卻也難免落入塵俗,沾惹一身情愛,就連魯迅,一個用筆桿挑動時代的革命人士,一個在黑夜吶喊彷徨的莫測高人,也被婚姻的不幸與愛情的姍姍來遲所捆綁,所謂因果際緣然,不過是拼命掙扎,試圖衝破舊時代世俗的婚姻觀念所致。

面對愛情,即便是魯迅,也難免落入俗套

1有名無實的婚姻

母親一手為他包辦了婚姻,抱著“為母親娶媳婦的心態”,他回國與朱安結婚。

按照以往的思維邏輯,魯迅作為堅定而無畏的反封建戰士,沒有絲毫的奴顏媚骨,具有韌性的戰鬥精神的人,怎麼也不會接受這封建式的婚姻。可是,魯迅是一個孝子,長期以來,母親的“寡母撫孤”令魯迅產生了感激、愧疚、自責甚至負罪的複雜情感,他的心靈的深處便暗暗地滋生出“原罪”意識,為此他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他把朱安當作母親送給他的“禮物”而“好好地供養”了起來。

然而,婚後魯迅常常感到現實強加給他無愛的痛苦,他一直扮演著一個痛苦、冷漠、孤獨、抑鬱、犧牲的角色,他的整個愛情都被吃人的封建制度、封建倫理觀念所吞噬。

洞房火燭夜,別人都在笑,而他只有無聲的啜泣與難以派遣的哀愁。他同朱安保持著形式上婚姻關係,沒有愛,沒有恨,沒有歡樂,也沒有爭吵。白開水一樣平淡,死海一樣沉寂的婚姻。

這樣的婚姻,正如同一位詩人所說:

“這婚姻,是全憑別人主張,別人撮合,把他們一日戲言,當我們百年的盟約。彷彿兩個牲口聽著主人的命令:你們好好的住在一起罷。”

“愛情,可憐我不知道你是什麼”

在日常生活中,魯迅雖然與朱安沒有愛情,但十分尊重她的人格,他平等的對待這個使他無法產生愛情的妻子,每次他上街回來,總要買些點心,回來總是先送到母親房裡請母親挑選,再送給朱安讓她挑選,剩下的自己吃。

面對愛情,即便是魯迅,也難免落入俗套

2.有實無名的愛情

在魯迅為自己“無愛婚姻”發出痛苦的吶喊時,許廣平開始闖入魯迅的生活魯迅一生中真正的愛情體驗是許廣平給他帶來的。相濡以沫是平凡的,亦是偉大。兩人為彼此做出的犧牲是巨大的,愛情很艱辛,也很美好。

許廣平,出生於廣東番禺一個官宦人家。1923年,25歲的許廣平考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國文系,大二那年她成了魯迅的學生。25歲的許廣平正在一個女孩子最好的年齡,年輕、美麗、聰明。

關於魯迅與許廣平戀愛其實是源於一場既普通尋常,又意義非常的師生情緣。

相識是芸芸眾生中恰時的緣分,那時魯迅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後改名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國文系講師,每週講授一小時中國小說史。在學校,魯迅是一位在學生中找不出一句惡評的老師,他講課時宏博的知識,幽默的語言深深地吸引了聽課的同學,更吸引了一位身材高大,剪著短髮,目不轉睛聽課的廣東姑娘。而許廣平是該校國文系二年級學生。在每週三十多點鐘的課程中,她最盼望聽講小說史,上課時常選擇第一排座位。

面對愛情,即便是魯迅,也難免落入俗套

相交於同一份信仰愛情的萌芽初綻。當時女師大發生了反對校長楊蔭榆的學潮,作為學生自治會總幹事的許廣平正是學潮中的骨幹。為了解除時代的苦悶,探討中國女子教育的前途,她主動給魯迅寫出了第一封信。從此他們在鬥爭中相互支持,在事業上相互幫助,在生活上相互關懷。

項鍊是兩個靈魂的契合,那天晚上,在魯迅西三條寓所的工作室———“老虎尾巴”,魯迅坐在靠書桌的藤椅上,許廣平坐在魯迅的床頭,27歲的許廣平首先握住了魯迅的手,魯迅同時也報許廣平以輕柔而緩緩的緊握。許廣平脈搏的劇烈跳蕩,正跟魯迅逐漸急促的呼吸聲相應。

於是,魯迅首先對許廣平說:“你戰勝了!”許廣平不禁報以羞澀的一笑。接著,兩人熱烈地接吻。第二天,剛剛寫完小說《孤獨者》四天的魯迅,又一氣呵成了一篇以婚戀為題材的充滿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說——《傷逝》。魯迅承認,在他和許廣平結合的全過程中,許廣平都比他決斷得多。

後來,魯迅和許廣平終於在上海開始了他們的同居生活。針對同居生活,許廣平後來對此做出了明確解釋:“我們以為兩性生活,是除了當事人之外,沒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縛,而彼此間在情投意合,以同志一樣相待,相親相敬,互相信任,就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我們不是一切的舊禮教都要打破嗎?所以,假使彼此間某一方面不滿意,絕不需要爭吵,也用不著法律解決,我自己是準備著始終能自立謀生的,如果遇到沒有同住在一起的必要,那麼馬上各走各的路……”

面對愛情,即便是魯迅,也難免落入俗套

用世俗的眼光看來,魯迅跟許廣平的結合存在諸多障礙。

論年齡,雙方相差有十八歲之多;論外貌,魯迅身材矮小,並無特殊魅力;論金錢,魯迅不但家庭負擔沉重,而且因購置北京西三條二十一號寓所而債務在身;論地位,魯迅固然在文壇享有盛譽,但當時卻因支持進步學生運動而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免去僉事之職,甚至面臨著被通緝的危險。

最大的障礙,還是魯迅有著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離婚,按紹興舊習,女方會因為被“休”而倍受歧視,後果不堪設想。魯迅寧可陪著做一世的犧牲,也不願傷害雖然無愛但卻無辜的異性。

然而,許廣平仍然主動果敢地向魯迅獻出了純真的愛情,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有著深受封建包辦婚姻之害的共同遭遇。早在許廣平剛生下三天,被酩酊大醉的父親“碰杯為婚”,將她許配給劣紳家的子弟。成年後許廣平逃婚離家,北上求學,有著反抗舊社會、舊禮教、舊教育的共同思想。

“我沒有意識到生命的存在,我也沒有品嚐到愛情的甜美,而在秋葉飄零的氛圍中,猛然感到自我作為生命的存在,也很突然的掉進了愛的海河裡。” 此時此刻,關於生命,關於愛情,魯迅思考的很深遠。

面對愛情,即便是魯迅,也難免落入俗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