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的姑姑間接導致魯迅與胡適絕交,兩位大師斷交風波始末

文|非朱非墨 本人為頭條簽約作者,此文為獨家首發,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楊絳的姑姑間接導致魯迅與胡適絕交,兩位大師斷交風波始末

魯迅為什麼不喜歡胡適?可能有人會八卦說:是因為女學生許廣平被女師大開除的事。1924年北師大出現了一些愛國學生的運動熱潮,時值校長的章士釗和楊蔭榆對此事橫加干涉,經常不分青紅皂白對學生進行指責和批判。

作為校長的楊蔭榆的做法激怒了學生們,楊蔭榆不喜歡學生搞運動,斥之為“學風不正”,只願學生好好讀書,畢業後教書育人,她撰文說,“竊念好教育為國民之母,本校則是國民之母之母”。後來這句話被女生當成笑談,暗地裡譏諷她為“國民之母之母之婆”。

也正因於此,逐漸的師生矛盾激化,學生們認為她不夠公正,對一些喜歡的學生就不加指責,而不喜歡的學生她就各種處罰。為此學生們還發起了“驅羊(楊)運動”。

那麼這位楊蔭榆是誰呢?她又有著怎樣的背景和家境呢?

楊絳的姑姑間接導致魯迅與胡適絕交,兩位大師斷交風波始末

楊蔭榆出生在江南水鄉無錫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是一位律師,家中有兄妹六人,其中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就是大她6歲的嫡親哥哥。楊蔭榆是家中的三女兒,據其侄女楊絳說,因為樣貌上不如大姑母美麗,也就不被家裡重視。

雖然後來也跟著家中女眷讀了一些書,但卻並沒有深造培養,只不過是為了渡渡洋墨水,漲漲身價罷了。隨著兩個姐姐都許配了好人家,楊家也給她找了一個門當戶對的大戶人家嫁了過去,沒想到洞房當晚,17歲的楊蔭榆見到的卻是一副痴愚的模樣,紫紅色的牙肉顆顆外露、口角流涎,形容醜惡的智障丈夫。

這樣的人一個花樣年華的女子怎肯委身於他?於是洞房當晚她與傻新郎好一番廝殺,到第二天一早她就跑回了孃家。但是這個婆家卻不依不饒,多次到孃家尋人來鬧,但是她死活不回。終於有一天在嫂嫂的屋裡與婆婆撕破臉,表示再也不會回去了。從此她還落得個“滅門婦”的稱號。

大哥楊蔭杭亦是同情妹妹的遭遇,就留下了她,讓她進了自己辦的“理化會”學習。

楊絳的姑姑間接導致魯迅與胡適絕交,兩位大師斷交風波始末

楊蔭杭-楊絳之父

後來楊蔭榆考取了公費留學日本,那是一所易進難出的學校,在三十多人只有一兩個人能拿到畢業證書的情況下,楊蔭榆輕鬆地拿到了一枚金質獎章。1918年,教育部首次選派教授赴歐美留學,她應選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專業。在此段期間,她獲得了超高的威望,這為她後來回國勝任北師大校長打下了基礎。

堂堂校長,為何回國後成為學生們極力驅逐的對象?

楊絳的姑姑間接導致魯迅與胡適絕交,兩位大師斷交風波始末

話說回來,介紹完這位這場“驅羊運動”中的楊蔭榆的簡歷,我們繼續說為何這樣一位威儀堂堂的教授,回國後竟成了學生們驅逐的對象呢?原來在此次學潮運動中,她不僅不能理解當時學生們的愛國熱情,更沒有深刻理解當時中國政府的現狀和社會問題。

楊絳說:“她留美回國,做了女師大的校長,大約也自信能有所作為。可是她多年在國外埋頭苦讀,沒看見國內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當前的時勢,她也沒看清自己所處的地位。”

她彷彿一個要求學生們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老古董,這自然引起當時革命思潮下的進步青年的不滿。時代不同了,死讀書悶頭讀書是不能救世救國的。於是學生們不聽她的,奮起反抗。她一怒之下開除了幾名帶頭的學生。

楊絳的姑姑間接導致魯迅與胡適絕交,兩位大師斷交風波始末

這其中就包含了劉和珍與許廣平。而魯迅作為一名在校老師,當時呈中立態度的,因為他曾是楊蔭榆邀請來授課的,並不便於過多參與其中,且多少對她的照顧心存感激。但是在許廣平給他致信以後,魯迅在思想上的確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本來魯迅的回信亦是表示中立的,但許廣平卻由此開始了不間斷的寫信,就這樣倆人一封又一封的擦出了筆尖上的新思潮之花火。

通過與許廣平之間的書信交流,加上校方的極端的行為導致了停課,以及北洋政府決定停辦北師大而已國立女子大學取代,這一系列的因素引發了魯迅對楊的不滿,他開始拿起自己的筆桿子,和學生們站在了一起。由此也開始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學生方,和由陳西瀅為校方代表的一場激烈的爭論

昔日好友胡適的立場,又是什麼梗?

而此時的胡適雖然沒有直接參與進來,並從他當時發表的《愛國運動與求學》一文中可以看出,胡適當時對體現了愛國熱情的學生運動是給予肯定的。但他同時指出對此次“北京的學生運動,一變為對付楊蔭榆,又變而為對付章士釗”這樣的結局,胡適卻頗有異議,不能苟同。

楊絳的姑姑間接導致魯迅與胡適絕交,兩位大師斷交風波始末

但是魯迅一向是個黑白分明的人,他認為章士釗與楊蔭榆就代表了迂腐並存在老舊思想的校方甚至是政府,他們對待學生簡單粗暴的方式,在魯迅眼裡是根本不用分什麼章士釗、楊蔭榆的。由此可見其實魯迅是對事不對人。

而胡適的這一論調一出來,就等於他對這件事情首先明確了自己站在校方的立場,他關於對章士釗的問題,雖然是對人不對事,但其結果是一樣的,學生被開除,學校被停辦。

因此原本就對胡適心口不一的作風嗤之以鼻的魯迅,此次更對那個曾主張“不談政治”,後來又公開大談特談政治的胡適,產生了極度的不滿和反感。

楊絳的姑姑間接導致魯迅與胡適絕交,兩位大師斷交風波始末

由此可見,他們倆的絕交,雖然與許廣平有關,但並非是有些人想的那種“有關風月”。

其實魯迅早年間與胡適是交好的,魯迅比胡適大整10歲,

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為此成為了聞名國內的“文學革命”先鋒人物。而魯迅也在1918年5月《新青年》上發表了《狂人日記》,其狂傲犀利的文風也一樣吸引了諸多進步人士,其中就包括胡適。

因此從1918年到1924年間,胡適和魯迅倆人曾有著一致的思想觀點和主張,他們都反對舊道德、舊禮教、提倡白話文、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文言文;而此間,胡適每每發表觀點,魯迅便會相繼發文呼應。或是兩人同時從同一個觀點的不同角度和側面出發,共同發文深度闡述。

楊絳的姑姑間接導致魯迅與胡適絕交,兩位大師斷交風波始末

魯迅倡導文學革命注重新文學時間和創作,他更多的是寫小說,創作白話文文集等。而胡適則更注重理論上的突破,先後寫出了許多論文體文章,如《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等,形成了一系列關於新文學的論述。

這一點我們從《魯迅日記》中記載可以看出,魯迅致信胡適並收到胡適回信十數次,這也足以見證兩人曾在學術研究方面過從甚密,他們兩人還在各自著作發表之前,互為人師,互相請教,甚是一派和諧的友誼關係。

《魯迅日記》1925年以後,胡適的名字就徹底消失了,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原來1925年開始,魯迅與胡適開始有了各自更為明確的立場,魯迅由官場走向了民間,而胡適則陸續收到末代皇帝溥儀、段祺瑞政府和蔣介石集團的接見和邀請。

楊絳的姑姑間接導致魯迅與胡適絕交,兩位大師斷交風波始末

胡適認為以智慧和潛能貢獻給權力階層,藉助現政權的力量來推進社會進步,也是一條曲線救國的道路。總不至於是世風日下。

但此時的魯迅則認為中國的進化有賴於精神的重塑,改造國民性乃是知識界的重任;因此二人就由此開始分道揚鑣了,尤其是魯迅方面對胡適更是斷了個乾淨,這就是魯迅的性格,黑白分明,道不同不相為謀,沒有中間立場。他後來經常對胡適的某些政治言行給予無情的諷刺,盡顯其嫉惡如仇的態度。

但魯迅對胡適的態度,仍然是“大先生”一貫的對事不對人的風骨,對於胡適的觀點雖然不苟同,但對胡適本人,魯迅這位大先生從來沒有進行過人身攻擊。

楊絳的姑姑間接導致魯迅與胡適絕交,兩位大師斷交風波始末

胡適筆墨

1926年5月24日這一天,包容的胡適思前想後突然因上述學潮事件,給在天津的魯迅、周作人和陳西瀅同時寫了一封充滿感情的長信,他苦口婆心的勸說他的好朋友們,不要因為誤會和猜疑而意氣用事,儘快和解,並結束這場爭鬥。

這樣洋洋灑灑的一封婆媽信反而更加劇了魯迅對這種“和稀泥”態度的不滿,從此魯迅就與胡適從心底徹底決裂了。

胡適對魯迅的包容性,其實體現了胡適從骨子裡和魯迅其實是一類人,只是用現在的話來說,胡適情商高,他所思所想希望能夠通過一個強大的勢力集團,推動下去以達到更多人認可,這也沒有錯。。

楊絳的姑姑間接導致魯迅與胡適絕交,兩位大師斷交風波始末

而魯迅的方法是從民間滲透出去,他剛直不阿,他更多的在寫一些勞苦大眾的形象,和不公平的社會現實,並希望以此來喚醒中高級知識分子,以及上層建築方面的覺醒。但這條路相比之下有點道阻且長,在那個時代想要喚醒高高在上的統治階級的覺醒,更是難上加難。

寫在最後:

亂世出真知,雖然魯迅的觀點和思想,也許沒有胡適的思想在當時推廣的順利,但在那個動亂的年代,魯迅的先鋒思想的確引起了一部分人的覺醒,我認為這部分人就是革命黨人。因此後來魯迅被毛澤東稱為“中國的第一等聖人”“現代中國的聖人”,毛主席自認“我算賢人,是聖人的學生”。

楊絳的姑姑間接導致魯迅與胡適絕交,兩位大師斷交風波始末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這就是毛主席給予魯迅的極高的評價,這也同時說明了魯迅的文字和思想具有寶貴的意義和指導性。

楊絳的姑姑間接導致魯迅與胡適絕交,兩位大師斷交風波始末

魯迅在那個時代,不愧為拿著筆桿子當槍使的革命戰士,他有著自己的一番錚錚鐵骨,自己的一雙明亮的慧眼,如果論覺醒之貢獻,我個人認為魯迅先生的觀點與思想,在那個適當的時刻發出瞭如子彈一般的力度,擊中了麻木中人民的死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