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利己”vs“助人為樂”,你的孩子將走向何方?

前段時間,我難得看到學生們在群裡進行學(激)術(情)討(互)論(撕),要知道,自從開始上網課後,群裡的發言只剩下“到”和“拜拜”,難得看到一個人打出這麼長的一串字,本著吃瓜(劃掉)關心,我特地看了一眼。原來他們在討論

中國應不應該援助其他國家。我頓時驚掉了手中的瓜,他們這思想、這覺悟、這高度,我不禁老淚縱橫:不怕孩子有煩惱,就怕孩子想得少


“精緻利己”vs“助人為樂”,你的孩子將走向何方?


看著學生們高談闊論很有意思,直到一句非常扎眼的話進入我的眼睛“援助小國浪費錢,援助大國傷感情”。不知道作為家長的你,聽到孩子這麼說會有什麼感受,我作為一個被社會毒打的成年人,扎心了。但從一個孩子的嘴裡說出來,還是覺得哪裡不對。好在還沒等我組織好語言到達戰場,就已經有很多學生提出了反對意見,我突然覺得人間值得了。冷靜下來我也開始思考:助人真的“傷錢傷感情”?作為家長或教育者,我們應該教育孩子“助人為樂”嗎?


“精緻利己”vs“助人為樂”,你的孩子將走向何方?


我們小時候流行的教育是“吃虧是福”,可現在,有些家長很怕孩子“吃虧”,對助人這種可能吃力不討好的行為自然比較謹慎。想想也對,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那些“助人為樂”的動物最終可能都會變成“捨己為人”。但是,這不對呀,如果助人的結果是傷害自己,那它應該早被偉大的進化給淘汰掉了。事實恰恰相反,助人行為是我們每個人的“出廠設置”,是被牢牢刻在基因裡的!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嬰兒在18個月時就已經表現出了助人行為:研究者在嬰兒面前晾衣服,“不小心”將夾子掉落在地上,即使研究者沒有向嬰兒求助,甚至根本沒有看向嬰兒,嬰兒都能夠主動伸手去撿夾子。


“精緻利己”vs“助人為樂”,你的孩子將走向何方?
“精緻利己”vs“助人為樂”,你的孩子將走向何方?

說得現實一點,幫助他人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大大滴有!從進化的角度講,在自然界,單獨一個人都是戰五渣,只有互相幫助、抱團取暖才可能活到現在。這一點,連“新晉網紅”蝙蝠都知道。從社會的角度看,“投桃報李”也是我們建立人際關係的基礎要求。想想職場中,你用多少次的端茶倒水和前輩成為“老鐵”,你又用多少次“奶茶外交”和後輩們打成一片,你品,你細品,是不是內味。以上是通俗講法,嚴肅的講呢,

就是從進化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角度而言,我們幫助別人其實是在回報自己,只是有時候回報是可見的,包括金錢、禮物、感謝、讚美、良好人際關係、上升渠道等,這些是外部回報;有些回報是隱性的,如自我價值、自我感覺、能力提升等,這些是內部回報。


“精緻利己”vs“助人為樂”,你的孩子將走向何方?


說了這麼多,你可以

如何培養孩子的助人行為呢?下面乾貨奉上!

1、不強調“湧泉相報”會讓孩子得到更多。想想看,如果孩子抱著“求回報”的想法去助人,當他向別人伸出援手,結果對方連眼神都不給一個時,他得多難過,多氣憤,多懷疑人生懷疑你!所以,你需要引導孩子多看到助人的內在收穫,如能力提升、良好的自我感覺和價值感等。舉個例子,當孩子主動打掃樓道而沒有被別人看到時,你可以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毫不吝嗇的誇獎孩子“有愛心、有眼力界、體力不錯”。告訴孩子,幫助他人是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與被幫助的人的反應無關。


“精緻利己”vs“助人為樂”,你的孩子將走向何方?


2、你助人孩子才會助人。當你滿口唾沫星子的教育孩子要助人為樂,轉身就抱怨捐款肉疼時,你的孩子學到的只是“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誠實”。心理學中有種現象叫印刻,簡單來說就是小孩子就像有寫輪眼一樣,會完美復刻家長的一切。小孩子還很傻很天真,在他們還聽不懂你在說什麼時,他們會非常直接的看你在做什麼。所以,說一千遍助人是美德也沒有你一次自然的助人行為有用,教一萬遍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也比不上你在接受幫助後一次真誠的道謝或者用心的回報有意義。以後,看到需要幫助的人,儘量去幫一幫,看到幫助他人的人,不要吝嗇讚美,你的孩子會在你的行動中感受到助人的美好。


“精緻利己”vs“助人為樂”,你的孩子將走向何方?


3、光說不練假把式。道理孩子比我們大人都懂,可就是“臣妾做不到呀”,這就要求你給孩子提供練手的機會,理論結合實踐,才能做革命接班人。扯遠了……其實就是有條件讓孩子去幫助人,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讓孩子去幫助人。

(1)學齡前兒童,講故事、看繪本這種方法我就不多說了,這方面家長都是專家。另外,你還可以和孩子玩“過家家”。有些家長可能會嗤之以鼻:小孩子才玩過家家,成年人,額,成年人只玩手機遊戲。好吧,如果你願意從手機遊戲和網絡直播中分出一點時間陪孩子過家家,並且發揮你在職場上練就的“奧斯卡級”演技扮演一個需要幫助的人,那你就為孩子提供了幫助他人的絕佳場景。想象一下,你生病來娃喂水,你躺平來娃送飯,這味兒,正!


“精緻利己”vs“助人為樂”,你的孩子將走向何方?


(2)小學生,你要學會慢慢放手啦,孩子開始有自己的小夥伴啦。如果在家裡做家務還有“討好賣乖”嫌疑,那當孩子有自己的小圈子後,他們就可以慢慢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助人方式和界限啦。什麼人是該幫的,什麼事情是可以幫的,孩子需要在和小夥伴們“搓泥巴”時慢慢體會。例如,小明找你孩子借10塊錢買裝備,小紅找你孩子借10塊錢替小明買裝備,你孩子幫誰?這需要他自己在小圈子裡慢慢摸索。

3)中學生,不要對這個年紀的孩子憐香惜玉了,他們需要慢慢接受“社會的毒打”,要不那一股蠻勁沒地方使,全用在和家長撕X上了。所以,把孩子扔到社會去,讓他們把無限的精力用在參加社會活動和幫助他人上,總比和一幫沙雕在遊戲裡殺個你死我活來得強。你可以鼓勵孩子關注社會時事,並支持孩子積極參加志願者活動,讓他們“有多遠滾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