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打工,日子過得踏實

陽春三月,天氣逐漸回暖,不少農民開始在自家的田裡忙活。平定縣柏井鎮企明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範有科早早地到自家地裡施肥。“吃過早飯,我還要去合作社的養殖場幹活,趁早上的時間把這點兒活幹完。”範有科邊幹活邊說,“在養殖場打工,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裡,還不誤種地。這樣的日子過得踏實。”

今年67歲的範有科患有慢性病,無法長期在外打工。“以前,我在建築工地幹活,沒有技術只能幹些重體力活。身體好的時候幹幾天活,身體不好就回家歇幾天。沒有長期穩定的工作,一年到頭掙的錢勉強維持生計。”範有科說,年紀大了,在外面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他只好回村裡種地。

範有科所在的企明村位於平定縣城東部40公里處,有耕地800畝。由於地處偏遠,村民主要收入靠外出打工和傳統種植業,企明村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村。近年來,在幫扶單位市檢察院的幫助下,企明村確定了以肉豬養殖、柴雞養殖為支柱型產業,兼顧深井水利用、鄉村旅遊的發展規劃。村裡成立了天籟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生豬和柴雞養殖產業。如今,合作社已建成佔地1000多平方米、存欄200餘頭肉豬養殖和規模2000只的柴雞養殖項目,配套建設200多平方米飼料間、300平方米化糞池和500平方米蓄水池。

今年農曆正月,村裡的天籟種植專業合作社有用工需求。“養殖場的工作我能幹得了。”範有科說。在養殖場,他的主要工作是拌飼料、餵豬餵雞、清理豬圈和雞舍,這些活雖然繁雜但不重。每天早上,範有科吃罷早飯就到養殖場忙活。在養殖場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他拌好飼料,給豬和雞添加飼料,將豬舍和雞圈打掃乾淨,把清出的糞汙運到漚肥池裡。“中午在養殖場吃飯,下午幹完活就能回家。養殖場忙的時候,我就住在這裡。”範有科說。

從範有科家到養殖場走路20多分鐘。不出村就能找到穩定的工作,範有科覺得比出門打工強。“在合作社幹活,一個月能掙2000來塊錢。”範有科說,以前在外面打工,工作不穩定,收入也不穩定。現在,不僅能有穩定的收入,還能照顧家裡,空閒時間還能種好自家的地,“合作社還給我們分紅,咋算也是在合作社打工好”。

“老哥說得對。”企明村第一書記王奇接過話茬,“2019年,合作社銷售肉豬70餘頭、柴雞蛋300多公斤,收入30餘萬元。村裡1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合作社務工,人均增收5000多元,每年年底還有分紅。同時,企明村積極發展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5戶,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增收30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